李建琴 孫 斌*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江蘇·蘇州 215000)
醫患關系是醫療過程中最關鍵的人際關系,醫患溝通是決定醫患關系好壞的關鍵。良好的醫患關系有助于醫療過程的順利進行,改善醫患關系,緩解醫患矛盾,也可提高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意義重大[1];緊張不當的醫患關系不僅影響日常的工作,而且易引起醫療糾紛。據有關調查發現,絕大部分醫療糾紛是由于醫患溝通不當所致[2-3],而兒科學因其患者多為無表達能力或表達能力不全的患兒,同成人醫患溝通存在很大不同,癥狀描述、病情溝通等只能通過患兒家屬而非受診治者,因而存在其特異性及不確定性,良好的醫患溝通尤為重要,是兒科疾病臨床診治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證診治過程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據有關調查,從畢業不久的醫學生到工作多年的高年資醫生,普遍存在溝通方法和技巧不足,這說明僅靠后期臨床工作經驗所獲醫患溝通技能往往不夠系統和全面,醫患溝通教育基礎必不可少。加強兒科學醫患溝通教育,培養兒科醫學生掌握合格的醫患溝通技能,可為兒科醫生職業規劃、職業幸福感、臨床生涯的成功創造有利的前期基礎,改善同患兒及其家屬的醫患關系,減少醫患矛盾,對個人、患者以及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醫患溝通教育起步較晚,2003年南京醫科大學為2000級醫學本科生開設了36學時醫患溝通專項教學課程,為我國首次開設該類課程[4],自此教育部門、各醫學院校加強了醫患溝通教育的實施和改革,“醫患溝通學”也被教育部列為國家級教材(課程)。據最近的一項醫患溝通課程教學組織狀況調查研究發現,調查的全國114所醫學院校中,開展了醫患溝通教學課程院校共計74所,占比為69.4%[5],與國外先進國家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這與國外先進國家醫患溝通教育起步較早,已形成了較為完整和成熟的教學體系、評價體系有關。
我國醫患溝通教學課程開設至今不足20年,仍未完全普及,國內醫學院校醫患溝通教學課程設置仍偏少,課程占比不足,低于國外先進水平。部分醫學院校雖已開通醫患溝通教學課程,但重視度不夠,甚至流于形式。據有關調查,目前我國醫患溝通課程作為必修課開設的比例僅為 51.3%,遠低于醫學倫理學(79.2%)、醫學心理學(71.4%)和醫學法學(56.4%)[6]。
醫患溝通教學課程課時不足仍是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存在的共性問題,我國醫學院校醫患溝通教學課程最高學時為36學時,最低學時僅16小時,相較于美國哈佛醫學院三個學年的醫患關系課程設置模式,存在較大差距。
我國醫患溝通教育在探索中開展和改革,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大多數醫學院校醫患溝通教育存在師資匱乏、教師隊伍背景單一等師資不足問題。
國內醫患溝通教育的教師隊伍主要分為人文專業領域教師及臨床醫師,分屬不同學科,因此具備不同的特色及優勢。人文專業領域教師具有豐富的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專業知識儲備及教學經驗,大大豐富了醫患溝通教學課程的內容和素材,教學時易引導學生站在患者的角度來進行醫患溝通和處理醫患矛盾,從更多元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醫患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醫學生獲得更為全面、豐富的醫患溝通技能。臨床醫生專業醫療知識和臨床經驗較為豐富,教學時更貼近臨床實際,更易將學生帶入醫患溝通及醫患矛盾處理的情境,對醫患溝通的背景及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兩類教師隊伍均存在一定不足,人文專業領域教師因缺乏專業臨床知識,教學時側重于從人文關懷角度進行教學,易遺漏醫學相關溝通內容;臨床醫師教學側重于醫學技術相關溝通,易忽視人文關懷相關知識的融入。而醫患溝通不僅僅是疾病、病史的溝通,也包括和患兒及家屬的日常交流、壞消息甚至病危消息的告知、緩解和消除患兒及家屬緊張心態等溝通,僅靠單方面的醫療專業領域或人文專業領域相關溝通技能難以完全應對。
據調查,大多數醫學院校醫患溝通課程開設在本科階段初期,該時期醫學生均以文化課及實驗課為主,臨床實踐機會較少。醫患溝通教育作為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無任何臨床實踐基礎的醫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時,無法充分理解該課程的重要性,僅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的灌輸,無法真正理解醫患溝通的重要性,難以熟練掌握醫患溝通和醫患矛盾處理的相關技能。后期至臨床工作崗位后,醫患溝通技能獲得主要依靠個人能力、自身經驗教訓等,應用醫患溝通教育課程知識較少,也就無法達到開設該課程的目的和最終目標。
目前國內醫患溝通課程仍以大班課堂教學為主,對學生進行過多的理論知識灌輸,不結合醫學生特定的身份和其理解轉化應用能力,無法使他們真正理解醫生和患者的關系及醫患溝通重要性。此外部分臨床實習環節中也會穿插醫患溝通教育相關內容,有意識的訓練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但臨床實習期間的醫患溝通教育以“師徒式”教學形式為主,教學時間較為分散,教學內容主觀性和隨意性較大,教學效果無統一客觀標準來進行衡量,導致醫學生無法系統的學習和掌握完整的醫患溝通技能,過散的課程安排反而會弱化課程的教學效果。
醫患溝通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臨床課程,無特定的衡量標準,同時也受溝通對象的影響較大,因此醫患溝通教育是一門涉及醫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知識的交叉學科,需要多方面教學內容的融合,才能保證教學課程的有效性。但國內目前開設的醫患溝通課程,教學內容存在重醫療、輕人文的問題,導致學生獲得的醫患溝通教育技巧不夠全面,部分醫生與患者進行溝通時,醫學相關問題回復專業詳細,但對患者身心疼痛、安慰勸服技巧不足,難以完全滿足現代醫院醫患溝通的需求,也易導致醫患矛盾的產生[7]。
考評是教育過程中重要的環節,應引起學校及學生的足夠重視,而對于我國醫患溝通教育課程開設不足、受重視度不夠的現狀,合適的考評可以促進醫學生更好的掌握課程知識,也可評估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的基本水平,為下一步改進和完善提供依據和方向。我國醫患溝通教學雖基本設置考評環節,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因我國醫學院校課程設置不足、總課程學時較短、作為必修課占比不高等原因,導致相應的教學考評受重視度不高,考評內容偏少或流于形式,無法引起醫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足夠重視。
其次,我國醫患溝通教學考評內容過于注重理論知識考評,而忽視醫患溝通中談話技巧和解決問題本質內容的考評,同時考評方式主要采取傳統的課堂論知識考評。醫患溝通本質及最終目的是溝通,實踐性較強,僅憑理論知識考評無法反映醫學生真實的醫患溝通技能水平,學生也無法了解自身溝通能力及技巧存在的不足,只能通過后期臨床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來逐漸提高和改進。
提高醫患溝通教育的重要性。相關部門及醫學院校應采取相應政策及措施,提升醫患溝通教育在醫學院校教學課程中的地位,醫學院校盡量將醫患溝通課程作為必修課開設。此外,可根據師生資源配置、預期教學目標等因素,在課程實施前制定全面、實用的教學計劃,設置足夠總課時的教學課程,以達到培養具備合格醫患溝通技能醫學生的預期目標。
合理設置醫患溝通教學課程開展時間。醫患溝通學涉及領域較廣,專業性及臨床實踐性較強,醫學生若無任何臨床實踐基礎,僅通過課本內容及教師講解,難以較好的理解和掌握該課程相關知識。因此醫患溝通教學課程可盡量開設在學生具有一定的臨床實踐認識和經歷后,也可根據實際教學安排,在臨床實踐中融合課堂理論知識,以便醫學生能及時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應用中,熟練、全面、真實的掌握醫患溝通相關技能。
提供相應政策,支持醫患溝通教育師資水平發展。教師作為醫患溝通教育的主要及實際執行者,有關部門及醫學院校應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支持,加大對教師的專業培訓和投入,培養和增強相關領域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學習和能力建設,逐漸提高醫患溝通教育師資水平。師資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養更多具備合格、全面醫患溝通能力的醫學生,以應對未來愈加緊張的醫患關系和愈加頻繁的醫療糾紛。
加強學科間整合,實現團隊教學。目前我國醫患溝通教育仍處于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改進的階段,要快速培養一批“萬能式”教師隊伍不太現實。醫學院校可根據本校教師資源配置情況,聯合醫學領域及人文領域教師組建一個整體的醫患溝通教學團隊,共同對醫患溝通課程的安排和教學進行設計和實施,從全面、多元的角度對學生進行醫患溝通教學。
合格的醫患溝通課程應包括醫學專業技術溝通課程和人文領域溝通課程,缺少或偏頗任一方面的教育,均無法培養具備合格、全面醫患溝通技能的醫學人才。
改進現有教育模式,豐富教學課程內容。目前國內醫患溝通教育課程雖涵蓋兩方面內容,但基本獨立進行教授,融合性不夠,且存在重醫療、輕人文的傳統教育現象,不適于現代教學和社會發展需求。我們應保留國內教材理論性及邏輯性強、內容豐富的優點,借鑒和學習外版教材注重實用性及實效性、醫學診療內容與溝通技能密切整合的特色,同時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完善醫患溝通教學內容。在制定教學計劃及教學內容時可充分利用人文領域及醫學領域教師資源,打破學科間的隔閡,加強兩個學科間教育內容的融合,教學內容需同時兼顧人文關懷和醫療技術兩個方面,以更為全面、多元的教學角度傳授醫患溝通相關知識,以便于醫學生掌握更為全面、實用的醫患溝通技能。
改進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作為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目前國內課堂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和醫患溝通技能的有效理解和掌握,難以完全滿足教學目標的需求。醫患溝通教學需依據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培養學生掌握醫學溝通技能為教學目標,盡量為學生創造貼合實際的教學環境,在傳統課堂教學基礎上融入多種現代化教學方法,如PBL教學法、標準化患者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等[8],豐富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在實踐中強化理論知識,熟練掌握醫患溝通技能。需要注意的是,兒科學醫患溝通教育因其患者為兒童,考慮到溝通效果與患兒的年齡、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屬素質等相關,采取情景模擬教學法及標準化患者教學法時,溝通對象應盡量覆蓋多個年齡段兒童及多種類型患兒家屬,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全面性。
提高醫患溝通教學考評重要性,完善現有醫患溝通教學考評內容及方式。目前我國醫患溝通教育未得到足夠重視及有效實施,導致存在教學考評受重視度較低、考評內容不足、考評方式單一等問題,考評結果難以反映醫學生真實的醫患溝通技能水平,建議從兩方面著手以落實及加強醫患溝通教學的考評。
首先,提高醫患溝通教學考評在整個教學考評中的分值占比,將醫患溝通技能作為醫學生考核體系中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也可將其納入畢業或出科的評判標準之內。
其次,完善考評方式及考評內容。不同于大部分以理論知識考評為主的學科,理論知識的考評無法反映醫學生真實的醫患溝通技能水平,學生也無法了解自身溝通能力水平及存在不足,醫患溝通教學課程的考評應側重于溝通能力、解決問題和矛盾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考評,考評方式上也可增設情景模擬、典型案例模擬等更貼合醫患溝通實際情況的方式,以評判考生對課程知識及實踐運用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我國社會及經濟迅速發展帶動了國民精神和物質文明的不斷提升,父母對兒科醫療服務的需求也不斷提高,社會及家庭對兒童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同時網絡和信息化的發展加劇了醫患矛盾及醫師不實消息的傳播和發酵,兒科臨床診治中醫患沖突愈加頻繁、形勢嚴峻。我國醫患溝通教育起步相對較晚,部分醫學院校仍未開展醫患溝通教育課程,重視度較低,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獲得主要通過后期臨床工作獲得,成本較高,耗時較長。提升兒科學醫患溝通教育地位,壯實兒科學醫患溝通教育師資隊伍,完善兒科學醫患溝通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更多具備合格醫患溝通技能的兒科醫師,是改善醫患關系、防范醫患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對患者、醫師、家庭及社會均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