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繪坤 張彥波
(山東協和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7)
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應用技能型、開拓創新型與復合實踐型人才的主要方式,更是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深化高校素質教育改革的助推器,而校企協同育人則有效地解決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不足、空間有限及效果不佳的難題。因此,高校應從教師隊伍、教育方向目標與方法內容、校企合作等層面提高其創新創業教育水平,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的實踐機會與平臺,提高創新創業指導的全面科學化與具體詳細性,助推高校發揮在創新創業教育育人、科研創新等方面的優勢作用。
部分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理解認知較為淺顯與片面,將創新創業等同于創建公司,加劇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困難化與復雜化。有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充足的創業啟動資金,不可能去創辦公司;還有一些大學生認為自己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創辦公司是畢業之后的事情,與尚未畢業的自己十分遙遠,沒有必要具體去學習創新創業方法技巧;還有一些大學生認為創業十分辛苦,創業失敗會讓自己背負沉重的債務,這些都促使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產生消極敷衍的情緒與輕視心理,減弱了大學生學習運用創新創業知識技能的欲望,間接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學習內動力不足與學習效率較低的局面。同時,還有一些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體系并不完善,既沒有掌握兼具實用性與指導性的方法技巧,也沒有積累豐富的創新創業實踐經驗,更沒有形成堅持不懈、艱苦奮斗等優秀思想品質,無法克服其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造成了其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的雙重下降。
協同育人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企業與高校在不同層次,采用多種形式與規模開展的產教合作項目。實現企業與高校的優勢互補,構建規模更為龐大的教育資源庫,從而培養更多創新創業素養高、綜合能力強的大學生。但是,當前許多老師并不認同協同育人理念,更不會將其運用到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中去,聯合教育意識淡薄,很少主動與企業一起探討、修改、完善與實施教育方案,經常會敷衍甚至拒絕完成校企合作教學任務。雖然部分老師已經意識到協同育人理念對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性,嘗試將其作為創設教學環節與篩選教學內容的重要指導思想,但是其缺少創新創業教育經驗、職業素養不強的現狀也限制了其教育指導與監督促進作用的發揮。另外,少數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歸類于非重點教育范疇,不斷縮短其教育時間或降低其教學活動開展頻率,縮減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所需要的資金,容易誤導大學生形成創新創業教育不重要的錯誤觀念,削弱了外界環境對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學習與實踐意識的促進作用。
當前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普遍存在層次淺、范圍小的特點,將協同育人看作解決高校教育資源不足與提高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將其排除在創新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范疇之外,降低了協同育人的整體性與系統化。同時,協同育人機制的實施脫離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繼續采用理論式與重復雷同化的教學方法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進而造成了其教育途徑狹窄與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同時,還有一些高校習慣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劃分為兩個互不相關的系統,切斷了大學生專業素養與創新創業能力相互支持、轉化的途徑。另外,高校老師創新實踐經驗較少,科研能力較強,理論知識水平較高,無法幫助大學生獲得更多真實有效的創新實踐體驗。協同育人機制過于強調人才培養結果的提高,但是卻忽略了對人才培養過程的考核,更沒有對教學活動主題形式、大學生行為等進行激勵,這些都降低了協同育人機制的全面完整性與科學實效性[1]。
大多數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以實習為主,并沒有涉及科學研究、創業孵化等領域。同時,校企合作時間普遍不長,配合默契度不高,降低了校企協同育人的動態化與持續性。企業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希望與實習成績優秀的大學生簽訂勞動合同,以此解決其人才不足難題。但是,許多大學生在實習期結束后就會離開該企業,以至于部分企業不會甚至不愿意讓大學生接觸到企業核心機密,只是讓大學生做一些沒有技術含量且耗費時間精力的事情,不斷縮減協同育人中資金技術及人員的投入量,削弱了其對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效果的促進作用[2]。
老師通過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主題講座、交流研討會等方式拓寬大學生學習掌握創新創業知識技能的途徑,引導大學生從自身成長、高校教育、經濟發展等層面分析創新創業教育,幫助大學生明確創新創業教育對提高大學生專業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的重要性,認識學習創新創業知識技能的緊迫性與必須性;增強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知識技巧的內驅動力,主動閱讀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書籍作品,積極參加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提高自己創新創業知識框架的完整、延伸性。同時,老師還應傳授大學生更多創新創業方案設計與實施技巧,鼓勵大學生在進行社會環境分析與市場調查的基礎上選擇其認為可行性較強的創業項目,自主設計創新創業實施項目,匯總并分析自主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讓大學生科學客觀地評價自主創業的難度,緩解大學生對自主創業的恐懼與擔憂情緒[3]。
高校應與企業進行多層面、多角度、多形式、多主題的合作,實現校企合作層面的深度化與范圍的廣泛化。高校既可以與企業簽訂實習合作協議,明確大學生實習的范圍與時間標準,也可以與企業簽訂定向培養協議,請優秀企業創業者為大學生具體詳細地講述其創業經驗與技巧,分享其對創新創業的看法,引導大學生轉變創業必然失敗的錯誤觀念,幫助大學生在腦海中描繪出逼真形象的工作情景,增強大學生對未來工作與創業的自信心。同時,高校也可以和企業簽訂共同科研協議,共同構建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可以利用基地內的技術設備模擬演示自己的創業計劃,及時發現其中的漏洞,便于老師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方案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建議[4]。
高校老師應通過網絡、書籍資料及培訓活動等途徑掌握協同育人理念的核心內容,客觀評估協同育人理念對實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目標的助推作用,強化自身協同教育意識,形成協同教育思想,主動將其運用到教育各環節中,積極與合作企業溝通互動,分析其與企業各自的優勢,尋找合作點,共同推進合作項目的開展。同時,老師還應強化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主體性,客觀評價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對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目標的重要性,通過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創新宣傳模式等方式來在全校范圍內形成積極熱情的創新創業學習氛圍。另外,高校將創新創業納入其重點教學體系范疇,適當增加資金、技術及人員等方面的投入,增加其教學課時數量,促使大學生重視并認真學習創新創業知識技能[5]。
高校應在分析以往校企協同育人活動效果、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水平及社會就業環境等基礎上,分析原有協同育人機制的優勢與弊端,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補充調整與完善,促使其成為完善創新創業體系及協同育人體系的助推器。校企應從理論教學、實踐指導、科學研究、創業等層面來進行深度合作,既可以邀請企業管理人員為大學生講解創新創業教育對其人生發展的重要性,介紹其曾經創業經歷及心得體會,幫助大學生對創業形成更為直觀具體的認知,明確創業需要做的準備,有效地緩解大學生因不熟悉創業流程而產生的陌生恐懼與排斥情緒。同時,協同育人機制也促使企業與高校進行項目研究與創業實踐方面的合作,既可以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全程指導,也可以在分析研討大學生創業方案的過程中篩選出具有較強可行合理的創業方案,為其提供資金、技術及指導等方面的服務,減少大學生走創業彎路的概率。另外,協同育人機制也促使高校創新專業學科與創新創業教育聯合教學模式,鼓勵大學生用其專業知識技能來支持其創業夢想,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專業素養的共同提高。高校還應完善與協同育人機制相匹配的激勵機制,表揚大學生創業的想法,肯定大學生結合社會實踐活動完善創業方案的行為,促進協同育人機制的具體實施[6]。下一步,高校應進一步推進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解決教材建設、教師素質、體系融合、基地建設等問題,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態。
正視傳統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弊端,充分認識到協同育人對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水平的重要意義,通過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搭建創業平臺、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及更新教育理念等途徑來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激發大學生創新欲望,增強大學生創業自信心,為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水平的提高共同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