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多林
(甘肅省長城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人們常說:“安全促進生產,生產必須安全。”安全管理的內容主要有:一是增強安全管理工作的力度。大型企業對安全發生的事故也有一系類的規定和計劃,對安全管理這方面非常看重,也出了形式方案比如《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辦法》《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管理辦法》以及《施工現場安全生產管理處罰細則》;二是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提高建筑工程的質量。只有施工環境安全了,才能創新施工的技術,提高施工的工藝水平,施工人員良好的精神狀態也有助于發揮出其正常的工作能力。項目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沒有落實到位,將會造成項目管理混亂,加大項目安全風險,人員傷亡事件的發生率就會增高,甚至因管理不善造成安全傷亡事故,承擔法律責任;三是民事賠償方面。工地發生安全事故造成了人員、財產損失,由企業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行政責任方面,企業沒有盡到相關的安保義務,不論是否造成了人員的傷亡、財產的損失,均可能會受到由相關行政機關作出的責令停工、停產以及罰款等行政處罰。
一些企業和項目對安全管理的認識不足,雖然建筑施工行業整體安全形勢趨于好轉,但一些企業在安全生產的認識上仍然有不小的偏差,“安全第一”仍然是空頭口號,口頭上重視,行動上不落實,沒有把保障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具體表現在:一是為了節約成本,為了趕進度,安全設施因陋就簡;二是貫徹上級要求走形式,對上級重要文件批閱不表態,不作具體指示,不安排部門落實;三是安全事故沒啥大不了的。這種認識基調與當前全國安全生產管理形勢格格不入,沒有認識到安全生產事故可能對企業經營活動可能造成的災難性的影響。[1]
一是責任不清。技術部門只負責編制方案,不對方案實施情況進行檢查,設備部門只負責設備采購,對設備的運行、維護情況不跟蹤等;二是檢查、整改搞形式主義。存在檢查記錄作假、安全技術交底內容錯誤、班前教育走形式,對于一些違規違章行為熟視無睹,放任自流現象;三是技術管理流程不落實。如:豎井、超高腳手架不納入危大工程管理,施工方案不走危大工程的審批流程。
不少的項目對分包商實行事實上的“以包代管”。一是對分包商的施工活動管理流于形式,致使分包商不按圖紙施工,偷工減料;二是分包商的安全設施不合規而不制止,對分包隊伍的違章行為聽之任之,其中以臨時用電設施、腳手架的問題最為突出;三是對分包商的人員、設備的管理游離于項目部的安全管理體系之外,對分包商人員進場不進行篩選、登記,對設備進場不進行檢查驗收,或者驗收走形式。[2]
現實工作中安全第一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則,因為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而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工作中大家對隱患問題存在僥幸心理,所以消除安全隱患的效率非常低。通常為:督導工作人員的專業水準和工作態度不夠端正,在施工地就只能提出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敷衍了事;督導人員對工作安排不合理不能及時排查隱患,在施工現場都是敷衍了事從不認真對待,就不能及時排查隱患及突發狀況;我們應該遵守和嚴格貫徹每一個指令,認真對待排查隱患工作,必須把每項工作落實好,監督大家實施,不能用敷衍了事的態度去對待監督工作;在排查隱患督導時要與施工現場工作人員及時溝通并及時通知要去考察的施工單位進行督查工作,對于固定考察與監督;考察過于頻繁,督導人員注重考察,不對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跟蹤與執行情況。[3]
施工部門執行方案不到位,按自己的習慣施工或者任由分包自由發揮。如:隧洞施工洞口不鎖口,不執行預探程序,支護、二襯與開挖步距不按規定執行;違規使用非載人設備載人;普遍在施工現場使用民用插線板和插頭;腳手架沒有爬梯或者不合規,腳手板不滿鋪或不固定。[4]
新《安全生產法》對于安全生產責任劃分更加明確“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企業里的員工要分清崗位還有職責,發生問題要積極去承擔相關的責任,要對分管地方部門的安全生產工作負責任;每個部門要有“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做好自己工作范圍里主管的安全工作,要有“出事到人”的安全生產責任負責制度體系,要加強制度落實情況,領導一定要帶頭負責,這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沒有特殊的權利、沒有例外,領導人一定要做好帶頭的作用,嚴格執行相關政策,自覺接受組織還有大家的監督,有問題可以直接反映,要確保每一項安全問題落實到位。
通常我們在建筑工程的前期,必須要讓專業的項目管理技術人員對施工的安全以及技術進行詳細地說明,最后要簽字并且確認好。對現場的施工必須要設置安全警示標志,例如施工現場入口、臨時用的電子設施、腳手的支架、出入的通道口、樓梯的道口、電梯的井口、孔的洞口等都是必須要做的。還有專業的施工單位在不同的施工階段以及季節的變化等情況下,都要保障現場的安全管理,同時施工現場突然暫停施工的時候,也要做到完善現場防護等。
安全生產投入也是這項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堅決不能被忽視的。建筑施工的企業應該按照相關規定專門款項專門使用,賬戶要獨立,并且用在改善施工現場安全生產的方面。實踐證明,建筑施工企業投入的費用與現場安全指數是成正比的。保證安全投入,對確保設備安全運轉、改善職工的工作環境以及各類安全防護措施落到實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為企業安全平穩地發展打下了墊腳石。建筑施工企業應按照國家標準和規范要求及時淘汰落后設備,補充更新設備,確保施工現場安全防護用品齊全、安全防護設施到位,為企業職工良好安全的生產作業環境提供有力保證。
在建筑施工的時候,要及時地去勘查現場,要把安全檢查工作放在第一位,要是在施工時候發現違規操作,一定要及時地去糾正,把建筑安全問題及時解決;針對安全事故問題,還需制定有關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訓考試,考試通過以后才能上崗工作,每天進入場地的時候安全負責人要進行講話;在部門工作之前,由專門負責安全人、管理組織人員、還有相關的人員進行交底;在施工中要對民工進行不定時的安全教育培訓,在現場做好相關的聯系。
企業開展“日常動態、周四活動、月度分析、季度檢查”四種安全監督檢查模式,提升安全監管方面的措施。一是從嚴日常動態檢查。組建公司層面安全專職小分隊。對全公司范圍的作業秩序、作業現場進行清單式動態檢查;二是從嚴周安全檢查活動。公司的每周安全生產活動日,由主要領導帶隊、組織對安全方面進行詳細的檢查。按照“六講透”的方式開展,即:干部作風問題要講透、隱患整治措施要講透、“三違”產生原因要講透、監督檢查質量要講透、下月重點安排要講透、警示教育效果要講透,確保會議取得實效;三是從嚴季度安全檢查。檢查結果排名排隊、召開專題會議,考核通報。讓質量標準化不作為的單位和人員紅紅臉、出出汗,以此來推動安全工作整體向前。
以安全發展為指導,對安全生產的重要認知要提高,建立長效機制,要正確處理好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的關系。安全是工作進行中極為重要的東西,沒有安全就沒有企業生產,更談不上高質量發展,只有保障安全生產,發展才有堅實的基礎。要樹立“平安的理念”、建立“一定的平安機制”、建設“相關的平安文化”,從關心員工的生命安全上升到關心員工的健康,員工跟公司之間的關系才會越來越近。要做好風險的控制,出現隱患必須消除、發生重大事故要及時地處理。要更加科學地去管理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措施,確保生產過程的安全;良好的安全績效必須是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全要素的系統策劃和周密控制下的必然結果,而不能是“撞大運”式的偶然結果,要做到過程可控、在控,保證結果可控、可預期。[5]
綜上所述,安全是建筑施工現在最重要的問題,必須加以重視,并完善相關安全管理機構與制度。在工程實踐中,必須在全面把握施工現場安全影響因素的基礎上,落實相關安全管理工作,比如安全技術,安全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