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茹
(廣州市從化區呂田鎮第二小學 廣東廣州 510950)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教育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可見,“德與法”的重要性,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和微作業的設置就要圍繞“德、法”這個中心?!拔⒆鳂I”顧名思義,就是要“微小、精簡”,完成的時間一般以10分鐘左右為宜,切合教學要求,對學生有促進作用。道德與法治微作業的設計微的是量,精的是內容,不是隨意而為,也不是為了完成“布置作業”這一流程而布置,必須遵循課例的延展性,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未知的和需要了解或掌握的知識等有目的,有依據,有針對性,精挑細選,用心設置作業,引導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德與法進行學習與運用。
微作業,雖微卻要精,有的放矢,只有如此,才能實現減負提效的目的。道德與法治的作業,不像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以書面作業為主,可以利用班的微信群、QQ群等,用語音的形式完成。例如,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信息萬花筒”第7課“健康看電視”,這一課,著重在于引導學生認識看電視的利與弊,從而認識到要正確、適度、健康地看電視,走出房間,擁抱大自然,結交朋友,與親人多親密,倡導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學生中,有的看電視一看就是兩三個小時,對作業不管不問,同學、家人、朋友叫出去玩也不屑一顧,還美其名曰:享受視覺盛宴。結合重點,達成目標,利用微信群布置兩個微作業,用1-2分鐘的時間用語音完成作業:第一個問題“你平??措娨暥嚅L時間?”第二個問題“你認為怎樣做才能控制看電視的時間?”雖然有時間要求,但并不唯一,對于不善發言的孩子,能參與就好;對于善于表達的孩子,允許他暢所欲言,老師在評價中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認可學生的正確認識,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更關注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1]。
正所謂教育無痕,但是我們的教學永恒。延展性作業是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理解、鞏固、掌握后加上拓展、運用,對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具有重要作用。
與傳統作業相比,延展性作業題型多樣,內容形式多變,就“道德與法治”本身而言,不是為了教既定的內容,而是借助書本的內容,傳遞、傳授與主題相關的知識,引起學生關注身邊的人、事、物,掌握一些技能、技巧。以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天氣雖冷有溫暖”為例,這一課呈現的是學生一學期以來身體變化、生活能力、學習成果三個方面的改變,通過讓學生從學習、生活方面感受自己的進步與收獲,思考這些收獲來自哪里,得到過誰的幫助,旨在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點點滴滴進步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以更積極的心態投入新年的生活和學習中。在微作業的布置上,不是將核心內容布置在新年送什么禮物給幫助過自己的人方面,而是更加突出強調如何以更積極的心態迎接新一年的學習、生活,做好新年計劃,以行動表示感恩。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畫畫的興趣還是挺濃的,不會對他們造成作業上的負擔,因此,可以這樣布置微作業:用卡紙做一張小書簽,用畫畫的形式或寫一兩句話表達新一年有什么設想,讓它隨時陪伴你[2]。
課時的結束,不是內容的結束,而是把思考的問題由書本延伸到實際的生活、學習的思考,遷移學生的思考性,更易于往后道德觀念的形成。
拓展性作業的布置與訓練,可以是學生的知識、方法、行為習慣等,不再局限于課堂與教材,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好地延續課堂的生成與鞏固、遷移與運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程目標之一是“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這一學科內容的教學出發點是超越教學內容,達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學生的素養。不唯教材,生活皆教育,道德與法治微作業布置的內容就可以拓展到生活中去。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全伴我成長”第9課“心中的110”這一課,書本上列舉了獨自一人在家智捉小偷兩種情況的處理辦法,教學時,教師沿著“陳宇的處理辦法的可取之處→若是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樣做”這樣的思路,層層遞進,幫助學生提高安全意識,學會自我保護。但很顯然,書本的列舉的例子是很有限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時候會遇到一些情況是需要有警惕性意識的,例如陌生人搭訕、故意丟東西讓別人撿然后索賠、陌生人尾隨……可以布置微作業拓展學生的思路:與父母討論日常生活還有哪些情況下,我們需要心中隨時裝著110?我們該怎么處理?因學生的見識始終沒有成人廣,布置學生與父母討論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遷移課堂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知道更多不安全的事例,提高警惕,保護自身安全意識,也能在必要的時候給他人提供幫助[3]。
社會復雜,壞人的伎倆層出不窮,防不勝防,教師在上課時應緊扣教學內容,把課堂搬到生活中,拓展社會生活內容,拓展學生的思路,拓展學生視覺的空間,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保護意識,提高學生橫向思考的能力。
因材施教原則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周末巧安排”的“怎樣安排更精彩”一課為例,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不同的視角出發,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可取之處。對于那些積極、主動型的學生,例如愛學習的就引導他們讀讀課外書,對于愛畫畫的就引導他們走進大自然,拿起畫筆,畫一幅畫,對于愛運動的就引導他們呼朋引伴去打球、跳繩等;而對于那些比較消極、懈怠的,例如不想做作業的,不想上興趣班的則給予鼓勵,給他們提的達成目標要低一點,同時兼顧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讓他們知道他們也有自己能做到的事,也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從而樹立信心,產生正能量[4]。
預習是在課前進行的一種自主學習,可以是教師提前設置問題,學生根據要求學習內容或搜索資料等。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容很多都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存在于社會大環境,甚至全球性,學生的認識水平又有限,預習這一環節就尤其重要了。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第7課“中華民族一家親”為例,教師可以布置微作業:請選擇其中一個作業進行網上搜索資料:1.請上網搜索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樂器、文字;2.我國少數民族有哪些傳統節日;3.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跡。三個要求,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上網搜索資料的能力來說,所用的時間不會太多,不會影響其他學科作業的完成。教師給出預習的要求,學生根據要求搜索資料,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還能培養學生審辨內容是否健康、適用的能力。
微作業的布置,沒有重復書寫,沒有大量的問題,但卻能對課堂教學內容起到有效的補充,能夠拓寬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認知途徑。以掌握“道德行為、法治意識”為核心要求,提高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認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為根本目的。因此,微作業的設置必須從這些目的出發,更好地為塑造學生品德、強化學生法治理念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