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愛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第二中學 廣東廣州 511300)
目前,歷史科已納入廣州中考科目,根據歷史新課標的要求,歷史課堂學習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尋求,而是通過梳理和分析教材,從教材內容中找出提高學習能力的問題,把學習內容和運用這些內容達到的目的聯系起來,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自主建構新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所以,課堂教學必須高效,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通向高效課堂的鑰匙,優化課堂問題設計至關重要[1]。
古希臘哲人普羅塔戈的名言:“大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倍皢栴}”就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通向高效課堂的鑰匙,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優劣與成敗。但在現實課堂教學中,我們多采用的是知識呈現式教學方式,教師平鋪直敘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的大腦就如一個被填充的容器,沒有獨立思考就被動地接收知識,這樣的教學課堂讓學生感覺索然無趣,教師在課堂上教的是結論,學生學到的是技能,把有問題的知識教得沒有問題。現在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需要的是問題引導式教學。只有優化課堂問題的設計,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提高其自主構建新知識的能力。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在課堂上能夠起到師生互動、激活思維、曲徑通幽、引人入勝的作用。在問題的設計上,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認真研讀教材和教學大綱,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經過周密思考和整合,設計一套循序漸進的課堂教學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通向高效課堂的鑰匙,歷史課堂的問題設計必須優化有效。教學中的有效問題是指: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并能促使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通過質疑、分析或推理,去主動建構新知識的問題。俗話說:學之道在于悟,教之法在于度。有效的歷史問題有以下特征:
第一,問題的優化設計要有“角度”,有針對性?,F實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想問就問,隨心所欲,設計出來的問題要么太難,學生答不出來,打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要么太簡單,學生都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久而久之學生對課堂學習就不感興趣;要么問題太空乏,學生對此問題很迷惘,不知如何作答,這樣的問題是無效的,不僅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且課堂教學效率低。所以,在優化課堂的問題設計上,教師必須熟悉和鉆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和特點,緊扣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經過周密思考和整合,設計一套循序漸進、有針對性的有效問題。例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4課《洋務運動》時,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問題:1.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和原因?2.洋務運動的目的、代表人物和口號是?3.洋務運動的內容有哪些?4.洋務運動的影響是什么?通過以上有針對性的問題設計,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實現了,學生的學習目標也達成了,提高了課堂效果[2]。
第二,問題的優化設計要有“梯度”,有層次性。現實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沒有熟悉和鉆研教材內容,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整節課的知識點割裂開來,知識之間的設問沒有聯系起來。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設計出一套有序遞進,思維逐次深入的有效問題,做到有的放矢,把難問題分解成容易理解、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環環相扣,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采用層進式問題串設計,例如,講授七年級上冊第8課《金與南宋的對峙》時,在突破重難點教學時,就可以細化問題,層層遞進,不斷突破。例如,議一議:戰與和,偏安與氣節孰是孰非?細化成:1.宋金議和的勝利者金政權,是不是真正的勝利者?2.入主中原的金政權,統治上呈現出怎樣的特色?3.乞求稱臣換來的和平帶給南宋怎樣的狀態?4.看似喪失氣節的求和行為是否還有什么更好的理解?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思維活躍,通過探討歷史問題的同時也實現了課堂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培養了學生歷史思維的能力。
第三,問題的優化設計要有“深度”,有挑戰性。教師設計的課堂問題要避免過于簡單,要有思考的價值。過于簡單的問題是無效的,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長期于此就會養成思維上的一種惰性,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不利于學科教學。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精心思考和設計一些能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后獲得正確的答案。學生只有通過自己思考,發散思維,取得成果,體會其中的樂趣,才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以采用對比式問題設計,可以是表格對比,也還可以是史料里的觀點對比,然后提問,讓學生選擇思考。例如,授八年級下冊《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通過展示《1949-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表》《中國與印度、美國的鋼和電產量比較圖》以及毛澤東對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經濟的感嘆:“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币龑W生通過對比,歸納總結:我國進行工業化的原因(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背景)。通過這種有挑戰性的問題設計,學生思考問題就會比較全面、深入,從而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3]。
第四,問題的優化設計要有“廣度”,有開放性。課堂教學面對的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思維活躍,如果都采用傳統的教學問題,一問一答,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必然會堵塞學生的發散思維,斬斷學生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設計一些解答思路多元、思維活動開放的開放性問題。開放性的問題設計,有利于推動學生從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和綜合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從而提高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新知識。例如,講授七年級上冊《秦統一中國》時,設問:如何評價秦始皇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功與過?引導學生全面思考,發散思維,合作探究,多角度作答,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第五,問題的優化設計要有“難度”,有適切性。初中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識層面各不相同,歷史知識的儲備量也不同,有些學生從小接觸歷史的知識比較多,發散思維能力比較強,所關注的歷史問題會更加深入,而有些學生從小較少接觸歷史方面的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就比較弱。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要面向多數學生,設計出符合當前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難易結合,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做到尊重差異,分層教學。例如,講授八年級上冊第6課《戊戌變法》時,可以根據教材和教學目標設計一些符合大部分學生認知水平的題目,例如:戊戌變法的原因、內容、結果和影響。同時,要關注一些優生,設計一些可以讓他們獨立思考、發散思維的問題。例如,在講授戊戌變法的原因時,可以這樣設問:和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相比,為什么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帶給國人的震撼更甚?這樣進行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有利于啟發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問題思考,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果[4]。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通向高效課堂的鑰匙。通過課堂問題的優化設計,循序漸進、不失時機、恰如其分的問題設計,不但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流利的表達習慣,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密切師生關系,激發學習興趣,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課堂變成生動活潑的趣味課堂,學生都能熱情高漲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和研究,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