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賢祿
(四川成都彭州市三界小學 四川成都 611900)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和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當今國際社會是一個急速更替、飛速發展的時代,創新精神尤為重要。只有擁有創新精神的國家,才能讓自己立于世界強國之林。市場是無情的,競爭是殘酷的,只有堅持創新,個人才能體現價值,企業才能獲得優勢,國家才能繁榮富強。所以,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為了滿足社會的發展、國家的需求,教育領域在對學生創新思想的培養上已經是重中之重,受到全社會重點關注和期待。小學是教育的啟蒙階段,在這個時期通過學習科學這門綜合性的課程,有利于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通過科學探究以及實驗活動,學生能夠學會尊重事實,勇于探索,敢于質疑,學會根據所學知識大膽猜想并進行實踐檢驗。
科學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重要學科,而現在部分教師采用的是師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教師講課,學生被動學習。老師單方面講解科學理論知識,使學生做實驗變成了看實驗老師講實驗,學生讀實驗,為了考試最后學生背實驗。對孩子們來說,這樣的學習枯燥無味,并且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進而禁錮學生的創新思想。所以,教師應該注重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在學習上做學生的引路人,將課堂學習時間交給學生自己探索。在學習“學習用品中的科學”時,學生可以先自主預習,預習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環節,在老師講課以前,學生自己先獨立閱讀本節課的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知識上的準備工作。預習能使孩子們的自學能力得以提高。另外,預習能使課堂學習更有針對性,可以帶著問題去聽講,提高學習質量。帶著問題上課,學生就會保持著較強烈的求知欲。此時,學生會集中精力聽教師講重點、突破難點和掌握要點。聽講時學生必須發揮主體作用。例如,學習“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各式各樣的馬鈴薯,教師準備清水、酒精、鹽水等液體,在課堂上學生認真實驗并觀察同一馬鈴薯在不同類型的液體中的沉浮情況,讓學生大膽提問,大膽發表看法,積極參加討論,形成“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模式,在實驗中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能對生活小事產生思考,從而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點:1.教師可以做學生的朋友,拉近與學生的關系,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敢想、敢說、敢做,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性發展。2.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在科學學習的課堂上,老師可以打破傳統教學觀念,運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1]。例如,學習“觀察小動物”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制作動畫視頻,讓學生初步了解蝸牛、螞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自己帶幾只螞蟻和蝸牛到課堂上,用紙盒將螞蟻隔開,再將食物放在其中一只螞蟻旁邊,然后讓學生觀察螞蟻如何通知同伴,如何協作運輸食物。實驗結束后,讓學生思考是不是所有動物都可以這樣集體協作,讓同學們相互交流,暢所欲言,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好奇心,積極探索事物本質,從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在標準答案中,學生思維模式固化,對老師、答案的依賴性大,學生懶得思考,懶于創新,這樣的教學不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所以,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敢為人先”的精神,敢于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意見[2]。例如,學習“各種各樣的天氣”時,一開始便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有各種各樣的天氣,天氣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向老師提出問題,然后進行課堂學習與講解??赡茉趯W習結束后學生有新的疑問,如天氣的預測,古代諺語中對天氣描述的準確性等,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說明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敢于思索,有問題,學生才會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學生來說,這也是一種創新。
總之,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科學教學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還需要訓練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與習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提升,為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