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程學院思政部 王雪梅
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貧困治理卓有成效,這些都為我國的文化扶貧實現“精準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發展環境。尤其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的實施,將扶貧與“扶志”和“扶智”相結合,著力解決了我國的絕對問題。然而,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在5年過渡期內,要通過鄉村振興戰略保證脫貧攻堅的成果。在農村進行文化扶貧對于振興鄉村文化,進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貧困治理卓有成效,這些都為我國的文化扶貧實現“精準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發展環境。尤其是在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指引下,將扶貧與“扶志”和“扶智”相結合,使得文化扶貧的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文化扶貧要在“六個精準”的統籌下進行,而過去的成就和現在的新形勢都為文化扶貧“精準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政策措施向農村傾斜,尤其關注農村文化扶貧。其中,《“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為農村文化扶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方案的指導下,2020年貧困地區的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十四五”時期,將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實施鄉村文化振興,舉全黨全社會的力量加快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堅持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的原則,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扶智”“扶志”作用,重視鄉村的歷史和文化,重塑鄉村價值,重建鄉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我國經濟的持續中高速發展,為我國創造了巨大的物質利益,雄厚的經濟基礎為思想文化建設提供了物質條件。首先,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推進,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大數據、自媒體等平臺為農村地區的文化扶貧提供更多的發展平臺載體。借助大數據等平臺,可以有效的掌握群眾的文化需求,進而提供適合群眾不同口味的文化大餐。其次,美麗鄉村建設為農村地區的發展創造了宜人的外部環境,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農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場地和道具。文化廣場可以是戲臺,也可以是廣場舞臺;農家書屋既是圖書館,也是農業科技的交流學習場所。最后,區域協同發展的理念為農村地區文化扶貧凝聚了廣泛的社會共識。其他地區文化扶貧的有益經驗,可以選擇性的借鑒,抓住一切有利條件發展自己的文化。
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思想成為我國扶貧工作的行動指南,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農村地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繁榮變化,絕對貧困問題已全面解決。農戶的口袋慢慢富起來了,這為“富腦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政府的一系列舉措也為貧困人口“富腦袋”提供了便利:一是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把貧困地區的教育搞好,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的關切,使得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能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二是對基層干部適時監督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通過對具體案例的監督,產生實際的威懾力,逐漸移風易俗,減輕農民的負擔,讓基層干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脫貧攻堅工作上。三是鼓勵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富集地區給予優惠政策,發展文旅等文化產業,既能脫貧致富,又能繁榮地方文化。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基本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這就要求在鄉村振興中文化先行,著眼農民的文化素質養成,以鄉風文明建設為主基調,全面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人口的全面發展。把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作為農村文化扶貧的重要內容,繁榮發展鄉村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不斷提高鄉村的社會文明程度。當前,文化扶貧不能僅是“送戲下鄉”“大搞文化產業化”那么簡單了,在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下,文化扶貧更加注重文化的育人功能,強調“扶智”和“扶志”。從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培育特色文化產業、培養專業化文化扶貧隊伍三方面入手。
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振興發展的作用,農村文化扶貧要從發展文化事業入手,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下功夫。在硬件方面,為農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設施。設立文化廣場供農民開展文化活動,喜劇、雜耍、廣場舞都有了施展的場地;成立農家書屋滿足大家的閱讀需求,購置農業、農民、農村相關書籍供應大家的日常需求;利用網絡、大數據等手段,成立電子閱覽室,滿足大家的閱讀手機需求;成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滿足大眾的多樣化文化需求。在軟件方面,整合城鄉資源,城市支援農村,辦特色文化活動。例如,甘肅省舉辦了隴原“紅色文藝輕騎兵”文藝惠民演出,讓甘肅紅色文化深入村民心中。其他各地亦可借鑒甘肅的做法,舉辦特色惠民演出活動,通過話劇、戲曲等形式宣傳本地的優秀民俗文化。除此之外,還要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住鄉愁。
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以及生態文化資源,開發這些資源產業能耗低、產業鏈長、輻射面廣、見效快,是可以帶動當地群眾致富的低碳綠色產業[1]。要讓農村地區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從特色文化資源中找到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文化扶貧必須有特色思維。首先,走“文化+產業+旅游”特色發展道路。通過鄉村文化振興,留住農村文化的“土氣、老氣、生氣、朝氣”。利用鄉村特色文化,吸引投資商投資文化項目,既能開發利用鄉村文化,又能讓農戶增收致富。打造文化旅游小鎮,使得民眾通過辦農家樂、當管理員等創收。其次,多措并舉留住老工藝。農村地區有很多特色工藝匠人,但他們的手藝面臨失傳的風險,文化扶貧過程中要挖掘老工藝,凸顯他們的特色價值,讓手工藝產品逐漸成為品牌。[2]
文化扶貧體制機制的建設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扶助,為此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鼓勵基層文化人才積極參與文化扶貧項目,為文化扶貧體制機制的建設貢獻源源不斷的生力軍。首先,要加大農村地區文化教育。鼓勵發展民間藝術,重視手工藝品的生產,讓農村的手藝人、民間藝術家有傳人。通過辦講座、開學堂的形式,讓手工藝人以師徒制的形式直接教學。其次,要加大基層文化部門人才的配備。選調專業化的文化人才到基層,統籌管理文化扶貧工作。
開展文化人才進校園活動,把先進的思想、觀念帶到貧困地區去。文化人才專干深入到貧困人口的生活中去,了解民情,總結文化扶貧經驗,制定科學有效的文化扶貧舉措。最后,完善基層文化扶貧隊伍可以精準的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實現精準管理。基層文化扶貧部門對上級文化部門負責,在政策上引導當地的政府重視對文化扶貧工作,統籌相關部門的職責,整合當地的文化資源,整頓文化市場,為文化扶貧提供便利的市場環境。
新時代進行“精準化”的文化扶貧是大勢所趨,它是我國政府管理精細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時代要解決農村地區文化生活匱乏、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低、文化扶貧隊伍不健全等問題,就要以更加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辦法推進“精準化”的文化扶貧,讓農村人口與全國人民一道享受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福利,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充分體現。文化扶貧并不是只抓文化,而是結合文化、科技、教育等的系統工程。因此,文化扶貧既要扶知識,又要教方法;既要扶志氣又要增信心,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協同育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目的。
相關鏈接
扶貧是保障貧困戶的合法權益,取消貧困負擔。政府幫助貧困地區加大人才開發、完善農民工人才市場。建立發展工農業企業、促進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對貧困農村實施規劃,旨在幫扶改善貧困戶生活生存條件和扶助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扶貧的基本內容與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有近期、遠期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并有為實現規劃要求而制訂的具體計劃、步驟和措施。把治標和治本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本為主。
第二,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
第三,把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調動起來,互相配合,共同為貧困戶和貧困地區開發提供有效的幫助。
經歷階段
階段一,多種形式的生產自救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貫徹生產自救方針,采取發放救濟款資助生產和“以工代賑”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改變農村面貌,保障貧困戶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階段二,個案型的扶貧階段。1978年以后,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勢,有組織、有計劃地扶持貧困戶從發展生產和商品經濟入手,依靠國家、集體力量和群眾互助,采取干部分工負責、富裕戶扶助貧困戶、逐戶落實等辦法,幫助貧困戶發揮自身潛能,達到擺脫貧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