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交通學院 王歡歡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行動目標。中央政法委委員、秘書長陳一新在論述優化市域社會治理的德治體系時提出:深入挖掘市域優秀傳統文化,用獨特的市域文化激發自豪感、陶冶道德情操。威海位于山東半島的最東端,三面環海,具有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文化;有世代傳承、相沿成習海洋民俗文化;近代史上威海又形成濃厚的愛國文化和海權文化,這些是市域文化的獨特性所在,而文化治理現代化又是社會治理現代化治理重要手段和關鍵一環。
市域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國家治理側重于統一的頂層設計,是國家意志的反映,而市域治理側重于特殊化的問題處理,更多的是國家意志的執行,市域治理在國家治理中起著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市域治理現代化就是在社區的城市區域范圍內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從空間范圍來看,市域治理是國家治理在設區的城市區域范圍內的具體實施。從行動主體來看,是市域范圍內黨委、政府、經濟組織、公民等多元行動主體在形成合作性關系的基礎上開展的一種社會行動。從治理手段來看,是市域社會治理主體運用法律、道德、民規民約等社會控制手段開展的一種社會行動。從治理目標來看,市域社會治理的直接目標是化解市域社會矛盾、解決市域社會問題。
文化作為思想意識,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海洋文化治理是市域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域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海洋文化是市域治理現代化的文化根基,海洋文化自信是市域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成果。海洋文化繁榮是市域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的,市域治理的目標是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威海海洋文化包含著愛國主義、尊禮重教、人海和諧等價值,這些價值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遵循。海洋文化形成的民規民俗在公民道德信仰、價值取向以及規范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海洋文化治理是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海洋文化在威海市域治理過程中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威海海洋文化形成威海市品牌特色。海洋文化在引進人才在威海投資、開發、工作等方面的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其次,海洋民俗文化賦予威海市厚重的文化底蘊。海洋文化形成的民規民俗在公民道德信仰、價值取向以及規范社會秩序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最后,海洋文化給威海帶來經濟效益。海洋文化的發展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鏈,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是威海市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海洋文化在開發治理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文化資源開發冷熱不均,民俗文化開發不夠??傮w上說,對旅游業的開發比較充分,但是對民俗文化、生態文化的開發不夠。旅游業發展形成一定的規模,形成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與民俗文化相關的廣播產業,與生態文化相關的媒體宣傳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沒有形成規模,是威海弱勢產業。這表明威海的海洋產業發展不平衡。另外,海洋產業分布于市域的各處,包含著城鎮、包含著鄉村,但是總體上城市地區的海洋文化有一定的發展,鄉村地區的文化發展滯后或者不充分。這些都表明威海海洋文化區域發展失衡,沒有很好地體現市域治理全面治理的特點。
(2)部分民俗文化資源缺乏保護,面臨失傳的危險。威海的海洋資源豐富,多種多樣,但是保護不力,面臨失傳的風險。威海的一些旅游資源流傳度較高,比如甲午海戰博物館、定遠艦和劉公島等,遠近聞名,舉世公認,給威海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打響了威海的知名度,但是除此之外,威海的海洋文化資源并沒有被人們銘記,很多甚至被人們完全遺忘。比如龍王廟文化、媽祖文化等流傳度不高。另外,一些威海的傳統節日也逐漸失去色彩。在威海,有“谷雨百魚上岸”的俗語,威海漁民在谷雨期間舉行開洋謝洋意識,祈求免災除難,魚蝦滿倉。2008年開洋謝洋節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但是現在這種節日鮮有人知。
(3)注重經濟效益,價值內蘊缺失。旅游業發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有些文化的過度商業化運營帶來文化認同感危機。旅游業的發展給威海帶來經濟效益,增強了威海的經濟實力,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忽略了文化的價值內蘊,沒有考慮到解決社會問題,解決社會矛盾的作用。海洋資源能夠帶來經濟效益,有些部門和企業開發時只是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資源本身的狀況和市場定位不清,導致盲目開發,一方面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經濟效益不佳,另外一方面造成優質資源的破壞,不利于可持續性發展。比如,威海乳山銀灘旅游度假區,氣候宜人,但是由于開發不合理,大量的人工建設與當地美麗的自然景觀不和諧,急功近利開發房地產破壞了當地資源。有些資源沒有深度開發,沒有充分顯示其價值底蘊。比如,劉公島作為甲午中日戰爭的文明地,長期扮演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角色,但是作為英租地的近現代歷史卻鮮為人知,這是珍貴歷史資源的浪費。相反,耗費巨資建設劉公文化園,這過于牽強附會,與劉公島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歷史地位不符,沒有突出劉公島的歷史底蘊。
(4)文化保護主體空心化,文化建設缺乏內生力。文化保護中政府、公民、社會組織的參與度不夠,參與主體單一,沒有形成民俗文化發展的多元合力。威海擁有豐富海洋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這些資源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商業開發,保護主體主要是相關企業,政府、公民個人和事業單位參與性不強,逐漸形成保護主義單一,文化建設缺乏內生力。比如,威海乳山銀灘旅游度假區開發不合理,破壞了當地資源,究其原因,政府對該區域的規劃和監督不到位,沒有統籌安排。一些旅游景點垃圾遍布,環境污染,公民是保護資源的個體,但卻沒有承擔相應的責任。
(1)實現海洋民俗文化的空間范圍全面治理。由于設區的城市區域范圍既包括城市行政區域,又包括城市所轄區行政區域的城鎮社區和農村社區,因此,市域社會治理是城市社會治理和農村社會治理的融合體。威海海洋民俗文化分布于各處,包括城市與農村,因此要全方位、均衡化挖掘與發展,避免文化資源開發冷熱不均。宏觀方面,通過政府磋商的方式打破威海各地市、縣域的障礙與壁壘,通過民間組織的制度化博弈機制,實現區域的融合與交融。微觀方面,實現文化資源的區域配置一體化。明確各地的形象地位,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優勢,協同制定發展戰略。
(2)用法治手段保護海洋民俗文化。一方面,要完善海洋民俗文化立法,另一方面,要加強海洋民俗文化法制宣傳。一、完善海洋文化立法。海洋文化在威海市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某些海洋文化存在保護不力的現象,比如旅游資源遭到破壞,旅游環境面臨污染、民俗文化面臨著失傳的危險,這些也成為市域治理的難題。因此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海洋民俗文化。明確公民保護海洋民俗文化的責任與義務,對破壞海洋民俗文化的行為提出明確的懲罰方案。通過立法,增強人民對海洋文化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二、加強海洋文化法制宣傳。海洋文化資源遭到破壞與民俗文化面臨確實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缺乏法治宣傳。要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微信、廣播等媒介進行海洋文化保護教育,是法治與定制相結合,推進市域文化治理。
(3)實現海洋民俗文化的社會治理價值。海洋民俗文化作為民規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利用其規范人的行為,使威海市形成積極向上、尊禮重教的良好風尚,充分發揮好海洋民俗文化的“德治”作用,化解市域社會矛盾、解決市域社會問題,也實現海洋民俗文化的社會治理目標。發揮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館經濟價值的同時,充分充分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作用,深挖其海權文價值。發揮成山頭“中國的好望角”獨特的景觀價值的優勢時,繼續深挖其在宣揚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發揮漁民節原色原形的美味佳肴作用時,更應突出漁業捕撈應遵循的自然規律、實現人海和諧的價值。
(4)形成海洋民俗文化保護的多元合力。海洋民俗文化的發展需要市域范圍內政府、經濟組織、公民共同參與,形成合作性關系基礎上一種社會行的活動。首先,需要政府統籌規劃、制定區域發展戰略,建立行業監督體制,把準各地區文化發展的方向。其次,經濟組織在開發利用海洋文化的過程中要堅持原創性、服務型、可持續性。圍繞濱海度假,生態休閑,推出一批生態旅游線路。針對威海獨有的甲午戰爭紀念館、劉公島,創意推出出版物、影像作品。根據漁燈節、開洋謝洋節等海洋民俗文化,增加一些民俗體驗活動,使漁家文化能夠傳承光大。再次,公民應積極融入海洋文化的保護與治理過程中,悉心保護海洋文化資源、積極宣揚威海航洋文化,增強威海海洋文化的歸屬感與保護海洋文化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