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朝陽市委黨校 李寶玲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打造我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對于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國家形象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朝陽市是地理區位上遼寧省城市中距離京津冀地區較近的區域,近年來朝陽市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快,市委市政府發展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市委就提出要“融入京津冀建設新朝陽”。2020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遼寧朝陽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示范區,省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提出朝陽建設“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給毗鄰京津冀的遼寧省特別是朝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新的挑戰。因此朝陽如何明確自己在區域經濟互動發展中的定位,如何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如何與京津冀和省內地區經濟發展形成聯動、互動進而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實現振興這是本課題探尋的關鍵所在。
朝陽市2020年經濟總量實現875.6億元,位列遼寧省第七位,近年來經濟發展不斷加快,經濟總量穩步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有效應對了經濟下行的風險壓力。特別是自2015年3月朝陽市委市政府提出“融入京津冀,建設新朝陽”以來,“十三五”期間朝陽圍繞承接產業轉移打造對接京津冀戰略先導區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朝陽市委市政府通過打造“五個一工程”對外開放平臺,積極建設產業園區和經濟開發區,搭建承接產業轉移的載體和平臺,特別是大力開展多層次招商引資活動,不斷加強與京津冀地區和發達地區產業對接,同時深入實施“161”重點工程,圍主攻京津冀、深耕京津冀、對接京津冀抓招商抓項目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僅2018年到京津冀招商130多次,落地項目432個。“十三五”期間共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項目1387個,一批具有發展潛力、帶動作用強的產業為朝陽實現振興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作用。
當前朝陽的主要挑戰來自自身經濟運行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主要特征是發展速度變化,動力轉化,結構優化,而從本質上來看朝陽經濟的問題正是進入新常態的主要表現和特征。
總量問題。朝陽2020年GDP為875.6億元,在全省排名7位,朝陽經濟總量小,占全省總量比重3.2%,原有的較高發展速度受到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和產業結構的制約,2015年開始經濟增速下降到-6.1%,幾年來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加。
速度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朝陽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在全省保持兩位數增長名列前茅,然而2015年朝陽市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了6.1個百分點,面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2004-2013年老工業基地振興十年間,朝陽經濟的平均增速是16.36%,高出全國6.96個百分點,高于遼寧省3.96個百分點。在這樣快速增長的態勢下,雖然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加,抗擊外部風險能力差。
結構問題。2003年朝陽首次實現了二三一的產業結構排序,同時在之后的發展進程中,二產一直占比最大,2015年朝陽三次產業結構為 25.6∶31.2∶43.2,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為24.2:27.8:48.0,第三產業占比提升一度超過50%,然而這種單純三產比例的提高并不是三產內生的增長,而是二產比例的大幅度下降,工業領域的低迷,帶來三產結構的上升。同時在朝陽的工業結構中存在著“重重輕輕”的發展現象,在規上企業冶金業戶數出現下降的情況下,而冶金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仍然達到60%,冶金業始終左右朝陽工業經濟發展的全局。在工業結構內部重化工業占比較高,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輕工業比重較輕,產業集群度和關聯度不高,所以這種產業結構使得朝陽的經濟發展支柱單一,更容易形成經濟波動的不穩定影響。
動力問題。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主要是投資、消費和出口,朝陽近年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就是依靠投資驅動,投資占GDP的比重平均超過70%以上,相比較內需和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乏力。特別是當前受到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更加不足,因此當前急需要對經濟實現轉型,更多地從投資驅動、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轉變,同時要積極從擴大消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
朝陽市要積極融入京津冀地區的發展,并以此作為發展機遇,科學審視自身發展基礎和產業優勢,強化遼冀蒙交界區域重要節點城市的支撐作用,進一步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能力,有序推動產業和人口集聚。推進高端制造業發展,加強傳統工業改造提升,加強投入注重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并將科技成果應用于主要產業中,推廣高新技術,鼓勵企業應用高新技術,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不斷提升農副產品供給能力,打造京津冀地區產業轉移的目標基地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示范地區,形成交通物流樞紐和生態宜居的生態園林城市,精準確定在京津冀城市群中“一區、三基地”的功能定位。
打造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區。就是依托朝陽區位交通優勢,打造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區,朝陽市的主要支柱產業是冶金業、裝備制造業,全市具備相應的產業基礎,同時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農產品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能更好地承接京津冀地區的一般性制造業、文化旅游合作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的轉移。
建設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朝陽市是農業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特別是由于工業污染少,生態環境好,設施農業發展迅速,很多水果、雜糧獲得了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的稱號,因此依托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優勢,朝陽要打造供應京津冀的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
打造生態屏障保護基地。朝陽市連續位居三年全省空氣質量排名前三位,全年空氣質量良好的天數超過300天。近年來隨著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全市森林覆蓋率不斷提升,特別是河流污染治理成效顯著,吸引種類繁多的鳥類停留于此,2017年朝陽市被評為全國氣候適應性城市,因此通過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打造綠色美麗朝陽,依托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將朝陽建設成為一道生態屏障,更好地緩解發達城市群的生態環境壓力。
建設京津教育醫療及休閑養生功能疏解基地。隨著京沈高鐵的開通,更加縮短了朝陽與京津冀地區和沈陽城市群的時空距離,作為交通壓力相對較小,空氣質量好,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將會對發達城市的養生養老人群形成有力的吸引,朝陽將依托基礎教育的資源和生態優勢,努力建設成為京津冀在疏解教育醫療和休閑養生功能的一個首選基地。
加強頂層設計。建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加強頂層設計,建立與遼西地區其他地市合作的有效機制。融入京津冀發展緊靠朝陽一己之力稍顯薄弱,因此要建立起和錦州、葫蘆島、阜新等地的整體融入對接機制,更有效地避免地區之間的產業重復建設和損害利益的惡性競爭,更有利于將遼西整體打造成為對接京津冀發展的戰略先行區。
推進體制機制改革。遼西地區打造對接京津冀發展的戰略先行區,更多地應該依靠合作而不是競爭,這種合作的著眼點應主要放在文化旅游產業領域。近年來錦州、葫蘆島的夏日海邊游盛行吸引不少周邊游客和外地游客,但是卻很少有旅行社推介線路延伸到朝陽,因此應該建立一種市場利益協調機制,使朝陽的紅山文化、化石文化、佛教文化旅游線路能夠成為其他地區的有益延伸和補充旅游線路,吸引更多的有課能留在朝陽,住在朝陽,帶動經濟的增長,也真正成為京津冀地區和更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推動地區錯位發展。在融入京津冀發展過程中,遼西地區應改變以往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產業同構化、同質化競爭嚴重,自身從產業發展上就應該避免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產業競爭,應該在產業分工和布局上形成錯位互補的優勢,更有效地吸引京津冀地區轉移產業,形成推動發展的合力。
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在更大的范圍內優化旅游資源配置,推動旅游資源豐富、旅游交通便捷、旅游客源優勢地區率先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的旅游主體功能區和精品旅游線路,精準對接旅游客源市場,促進共同發展,在實現點線面優化組合中催生發展能量最大限度釋放,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和遼西地區、京津冀、沈陽等地在推行旅游同城化待遇、完善旅游同城化標識、實施旅游同城化管理、推進旅游同城化機制等方面加強合作。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以擴大農業開放為主要抓手,加大現代農業發展力度,強力推進設施農業擴能、提質、增效,強力推進綠色小雜糧、畜牧業、特色林果業發展,強力推進產業化和市場化建設,強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程,強力推進節水滴灌工程建設,努力讓朝陽成為京津冀最豐富、最可靠的綠色優質“菜籃子”。轉型發展第二產業。圍繞做好“三篇大文章”不斷調整升級傳統工業制造業,推動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提升產品綠色環保低碳水平,努力建設京津冀地區、東北地區的清潔能源供應基地。以推動服務業為抓手,大力建設京津冀地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發展文化旅游業,突出抓好重點景區建設,著力完善吃、住、行、游、購、娛等各項基礎設施,加快提高朝陽的旅游品位、城市品位。以服務業現代化為方向,集中打造現代物流、現代商貿、體育休閑、會議會展、旅游地產、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加快全市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升景區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