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職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吳園園,王傘傘
在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產生之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自然哲學認為世界歷史的本質是理性,絕對精神在時間中的發展和在現實世界中的實現是世界歷史產生的條件。因此,黑格爾認為應該通過絕對精神來把握世界歷史的本質,他認為絕對精神是世界歷史的動力。①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世界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生產力的發展也成為世界歷史產生的條件,各個國家和民族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開放的狀態。隨著國家和民族孤立狀態的打破,每一個人也都改變了之前隔絕的狀態,并和世界市場緊密相連。由此,世界市場的歷史被開創了,從而也開創了全球發展的歷史。[1]
對外開放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體現著歷屆領導集體開放思想的精華,蘊含著黨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以黨中央領導集體為核心,面對世界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牢牢把握新的戰略機遇期,以全球戰略性眼光思考了中國未來的發展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開放發展理念。
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孕育了深厚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開放發展理念給予了文化給養。開放發展理念源于傳統文化中兼收并蓄的文化底蘊。西漢時期,被稱為“鑿空之旅”的絲綢之路,將沿線各國聯系起來。在沿途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也對西域各國的風俗習慣、物產和文化做了詳盡的了解。唐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盛,這條路線的商貿往來更是達到頂峰,都城長安甚至成為國際性大都會。宋朝的指南針極大地推動了海上事業的蓬勃發展,泉州甚至一度成為當時世界的第一大港。閉關導致落后,開放帶來進步,打開大門,容納百川可以吐故納新,共同進步。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源遠流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夠對他國的優秀文化兼收并蓄。
我國在四十多年的對外開放中始終積極主動地順應世界發展趨勢,開放型經濟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在規模上,對外開放基礎和條件都有很大的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告訴我們,要發展壯大一條十分重要的經驗就是敞開大門,主動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潮流。”②在新時代,堅持主動開放就要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為此,我國就要主動在國家間合作生產的基礎上配置生產環節,使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開放水平有所提高。在致力于維護全球經貿投資多邊體制的背景下,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中國應主動加入其中,變被動為主動,緊抓機遇,在國際市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只有積極主動地融入其中,才能促進中國未來經濟的持續增長,才能深度融入國際分工模式轉變的需要,獲取更多的發展機遇。面對世界各國命運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態勢。中國應主動融入世界市場,推動開放型經濟的健康發展。
堅持共贏開放始終主張構建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自身的開放發展為其他國家創造良好的市場和發展環境,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從而推動世界各國形成合作共贏的新局面。堅持共贏開放,是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的現實需要,也是處理好中國同其他各國關系的現實需要。現階段,堅持共贏開放,既要不斷推進中國對外開放的規模和質量,也要推進同各國的經濟交往與人文交流,實現相互融合、共贏合作的經濟發展新局面。新時代下,實現共贏開放,既要適當調整關稅,加大貿易交往,對經濟實力較弱的國家提供技術資金的幫助,使其真正獲益。又要拓展對外開放的空間,努力使民族企業走出去。在積極反對單邊主義,加強雙邊、多邊貿易合作,建立一體化的多邊貿易體制,為開放發展搭建多元平臺的同時,要努力實現各國的互利共贏,積極拓展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以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發展。努力形成相互促進、深度融合的新格局,讓發展成果惠及各國。
對外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開放發展的水平和規模已然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開放發展的基礎和質量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堅持全面開放體現在開放空間、開放舉措和開放內容等三個方面。首先,從全面開放的開放空間來看,首先,拓展對外開放的空間范圍已成為全面開放的開放空間的題中之意。積極調動全國各省市、各地區積極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逐步實現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和協調互動,制定和完善更加符合地區之間協同發展的政策,不斷優化我國全面開放的空間布局。其次,從全面開放的舉措來看,要不斷擴大我國“走出去”的規模和質量,加強國際間的經濟交往與合作,為中國的對外開放提供更加多元的平臺。加快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等,在推動自身發展的同時促進國內的全面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最后,從全面開放的內容來看,我國不斷完善對外開放的貿易布局和投資布局,不斷推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努力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共同發展。既擴大了金融業的有序開放,又推進了教育、醫療等服務業的開放,優化了出口商品結構,著力發展了新型貿易方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深和國際要素流動性增大,優化營商環境成為新時期深化體制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突破點。堅持公平開放,首先我國要努力為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所有市場主體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以及便利化的營商環境。要不斷完善政府服務能力,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其次,要不斷創造穩定、公平、透明和可預期的市場發展環境。法治環境是構建公平市場機制的基礎,我國正努力形成規則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法制化市場發展環境,并積極加強各項制度建設,保護了企業的合法權益。最后,中國要努力為中外企業搭建公平競爭的融資平臺,保障投資環境的公平、透明和高效,使各類企業公平使用生產要素,并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開放發展理念凝結著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智慧結晶,它的提出是對我國開放發展實踐的理論總結,黨中央集中全黨智慧以新思路、新舉措來發展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我國牢牢把握新的戰略機遇期,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外開放,統籌國內外市場和資源,全面布局開放內容和空間,打造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開放發展以新思路和新舉措力圖實現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推動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鞏固傳統優勢和打造新的競爭優勢,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面對世界形勢和發展的現狀,中國積極展現大國形象,黨中央領導集體以“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作為開放發展理念的核心內容,積極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倡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經濟在開放中發展。[2]開放發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各國共同應對逆全球化的挑戰,減少貿易壁壘;有利于構建世界經濟發展新格局,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世界各國在合作交流中實現互利共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最大發展共識,打造“命運共同體”。
新發展理念是目標指向一致的、相互聯系的科學理論整體,開放發展理念是其中的關鍵一環。新發展理念以新思路和新舉措力圖實現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體現了中國謀求繁榮發展的現實需要。創新發展是推動開放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我國國家發展中處于戰略性與引領性的地位。協調發展是開放發展的關鍵,它著力于協調社會各部門、各領域、各地區之間的發展。綠色發展是開放發展的永續主題。它指明了我國未來一定時期開放發展的重要方向,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成為我國經濟建設永續發展的條件。共享發展是開放發展的最終歸宿,其實質就是將人民群眾的訴求作為發展的最終目標。將開放發展貫穿于新發展理念之中,不僅能為我國在開放發展中解決內外聯動問題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也能為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供重要的理論遵循。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②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9-05-15.
相關鏈接
對外開放:一方面是指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經濟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寬政策,放開或者取消各種限制,不再采取封鎖國內市場和國內投資場所的保護政策,發展開放型經濟。“對外開放”是中國一項基本國策。開放是中國經濟騰飛的一個秘訣,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件法寶。“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大力發展和不斷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積極參與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以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取代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促進經濟的變革,使我國經濟結構由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