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地泓通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胡磊
老城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水系遭到破壞,原有水網密布的格局缺失。斷頭河的黑臭水體體現在生態環境退化和生機缺失,已影響到城市空間的利用,影響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工業集中區內工人的工作熱情;斷頭河道長期疏于管理,已成為城市發展的腸梗阻。隨著高密度的開發建設,水網出現不少斷頭河,城市水系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由于道路、小區建設開發,對原有水系肌理造成一定的破壞,自然的河道被人為打斷,長此以往,河道藍線被日漸侵占,水體自然生態受到破壞。
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看到老城區存在很多斷頭河道,在河道周邊,往往是開發成熟的小區或者商業街道等,由于城市規劃對水環境的不重視,郊區居民對周邊水體的破壞,大量開發建設產生的建筑垃圾填埋,使原本連通的河道被填埋侵占,長期累積,原有連通水系被隔斷,催生出一條條小斷頭河。
斷頭河道由于水體長期不流動,水質差,除了視覺感官上給人不好的印象,長此以往,河道污泥厭氧發酵形成惡臭,對居民健康也造成一定影響,影響居民生活起居,影響土地利用及土地價值,影響工業區工作環境。
由于斷頭河道的存在,水質、景觀效果差,一定程度上就像一個天然的垃圾桶,沿河居民將垃圾直接傾倒入河,久而久之,河道被越扔越臟,越臟越扔,造成了惡性循環,導致河道淤積。
其次河道藍線被不斷侵占,私接亂搭,非法墾種的現場嚴重,居民把河道周邊變成自家的菜地,下雨天,面源污染直接進入河道,嚴重影響了河道的水質。
河道周邊市政雨污管網老舊,存在一定的雨污混接問題,污水通過雨水管旱流至河道內,導致河道水質惡化,水體長時間被污染,發黑發臭,對居住在周邊的居民生活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
隨著區域的發展,河道被人為截斷形成斷頭河,成為污染物聚集節點,河道污染越來越嚴重,水質呈現黑臭狀態。水體長時間不流動,污染物在底部日益沉降,影響水體容量,如何讓水體動起來,是個亟須解決的問題。
河道作為城市的一部分,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承載著多種功能,是居民生態綠色空間的載體,生態空間缺失,區域內缺少足夠的綠色空間服務公眾,亟須改善河道水環境面貌,服務大眾的同時為水質提升作貢獻,創造人、水和諧共處的自然狀態。
水環境整治的實際問題還得從岸上尋找。首先需要追源溯流,找到污染源,對雨污混接排查分析,從源頭解決問題。
堅持水生態建設與人居環境提升相結合,水環境整治與水生態建設不能脫離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改善水環境的同時,需要切身給周邊居民帶來感官、身心上的愉悅。
堅持生態優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河道的整治可以與濕地建設相結合,濕地好比城市的“綠肺”,改善河道水質的同時,為大眾提供一個休憩、娛樂的空間。讓居民參與到水環境整治中來,環境改善了,大家也享受環境整治后帶來的紅利,更加珍惜改善的面貌。
斷頭河道不是天生的,在整治的同時,應該以規劃水系為指導,在歷史、現狀和規劃水系的基礎上,從理順水脈、因地制宜、靈活調配的角度考慮,構建出相應的生態水系格局。通過歷史水系再生這一條線索,可以系統性地串聯海綿城市、黑臭整治、城市更新等相關工作,為系統性解決當前城市突出問題提供了一套可借鑒的思路[1]。
從水循環角度出發,結合周邊用地性質分析河道連通甚至濕地建設的可能性,在條件受限、自然連通方式難以實現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通過提升泵和壓力管連通水系,讓河流動起來。河水流動使水體中的氧含量增加,對水質的改善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
從用地規劃的角度出發,以改善優化和穩定維持河道水質質量為目標,將斷頭河綜合整治工作涉及的市政設施(排水管網、泵站)、和居住區、商業區(餐飲業)等存在問題,從規劃設計、建設運行和長效管理等多個方面,統一考慮,綜合布局,分步實施。
從河道藍線的角度出發,過去城區河道管理不夠,沒有留足河道藍線,甚至就沒有考慮,造成很多建筑物沿河而建,無法徹底保障污染不下河,控源截污難以實施,河道清淤困難[2]。
在實際工程中,由于河道水位高,入河雨水排口往往是淹沒出流的方式進入河道,這也增加了雨污混接排查的難度,在市政排查前,通過河道降水或者排口封堵,將雨污管網排空后,進行排查。
隨著技術的發展,已經有多種多樣的方式來檢測雨污管道的實際情況,通常采用CCTV檢測系統或者潛望鏡等技術工具,來發現雨污管道中的破損、堵塞、變形、暗接、混接等一系列問題,即時將管道問題反饋給工作人員,使工作人員對地下管網情況一目了然,從而有的放矢,針對市政雨污管問題點對癥下藥,修復整改完成后,讓雨污水各行其道。
雨污管網的正常運轉更離不開日常的養護,日常的清理和疏通也是保證河道水質必不可少的環節。
河道清淤能清理垃圾,腐敗底泥,恢復河道自然本質,提升河道生態“自愈力”。
河道淤泥清理有利于河道斷面的修復,提升水環境容量,在保證水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定期對河道進行疏浚,通過疏浚清除淤泥,減少內源污染,改善水質。河道清理需要考慮到淤泥及垃圾的堆放問題,避免運輸過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河道養護中,打撈垃圾、水葫蘆、水草等,注意打撈后可轉運至餐余垃圾站,變廢為寶,不能沿河堆放。
河道藍線是河道的保護范圍控制線,不應該被非法侵占,在河道的保護過程中,應當強化河道保潔力度,強化河道管理,對沿河垃圾及時清理,對沿河私自墾種進行清理,還河道一個清爽的面貌,呈現水清岸綠的景象。
藍線恢復中加強生態駁岸的改造建設,兼顧生態性、觀賞性和實用性,營造出宜人的水景岸線,對于坡度較大的河段,考慮自然駁岸的形式,種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提升岸線整體環境。
部分斷頭河道具備良好的改造條件,可以圍繞“動”字做文章,打造為人工濕地。城市人工濕地還扮演著美化城市環境、調節城市小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重角色。充分發揮人工濕地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
按照流水意境的設計理念,從附近河道引水至斷頭河起端出流,按水質凈化型濕地設計斗浜底部高程、配置水生植物,不但很快恢復河道內的水質,還能為周邊水質提升做貢獻。濕地設計可以應用景觀的手法,引入一級級汀步,營造層層跌水的動感,讓昔日死氣沉沉的河道重新煥發生機。市民游園、周邊企業工人休憩之余,近距離感受到水所帶來的自然活力。結合周邊城市空間,考慮深入挖掘周邊的潛力,融合周邊居住區或者工業元素,將斷頭河改造后的濕地理解為一個生態斑塊,臨近的河道就是其生態基質,利用周邊道路,構建生態廊道,塑造具有特色的綠色空間。人工濕地同時也是城市公共海綿體,將斷頭河改造與海綿城市建設結合起來,引入海綿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特點,把斷頭河設計成一個大的海綿體,在植物品種選擇和配置上,充分發揮植物在調蓄徑流、凈化水質和美化水體景觀等方面的作用,最大化因地制宜,搭配宜人的植物組團,呈現宜人的景觀效果。河道型濕地發揮著調蓄、凈化和增加城市綠色空間的作用,晴天處理河道水質,雨天,雨水通過城市雨水管網進入濕地型河道,起到調蓄凈化的作用。
除了相應的工程措施,也要在其他措施上下功夫,要加強管理力度,做好河道保潔的同時,對保潔人員進行一定的培養,對問題排口加強巡視,對問題點能及時取樣現場檢測。嚴厲打擊往河道任意傾倒垃圾的行為,使人們將保護河道、愛護河道當成自己的責任,自覺抵制污染河道的行為。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全體民眾水環境保護意識。近幾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由于污水處理能力偏低,另一方面愛護水源的意識較薄弱,因此,加強水環境保護意識,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在全社會大力開展保護水、愛惜水、依法治水、防治污水等改善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宣傳活動,從小處著手,創造一個人人“愛水、護水、惜水”的氛圍。水利、環保、住建等相關部門應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河道的管理,嚴禁河道兩岸向河道內傾倒污水、污物,嚴格控制污染源,以保護水體。完善河道長效管理機制,要做到隊伍化、制度化、規范化,對各類違法行為進行嚴厲的查處。為鞏固生態文明建設整治成果,保證整治工作落到實處。要進一步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強化河道、企業、小區管理監督。斷頭河道治理不僅僅是從技術上入手,更多的是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各個部門聯動,群策群力,打造美麗的城市風景線。
綜上所述,想要提升老城區斷頭河水環境及景觀面貌,就必須多管齊下,可以從上位規劃、源頭治理、河道連通、河道養護、藍線恢復、濕地建設等方面入手,實現城市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只有將水環境改善,才能有生機,才能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傳遞給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