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 向秋翁姆
長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而隨著我國新時代社會發展,殘疾人的需求不再僅限于簡單的物質救助和生活改善,而在于強調能夠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實現社會融合。殘疾人是人類大家庭的平等成員,尊重和保障殘疾人,促進殘疾人社會融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因此,需要我們更新現代殘疾觀,加強社會融合重點領域建設,實現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的目標。
當前,不斷加深殘疾人社會融合程度,讓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發展潮流,已經成為中國發展殘疾人事業的主要目標。從歷史維度觀之,我國殘疾人經歷了從長期的排斥、隔離到逐步參與、融合的過程。過去,國家對于殘疾人主要的救濟方式是居養,即建立固定的收容機關,如福田院、安濟坊、居養院、救濟院、惠民局等對殘疾人進行收容撫恤。殘疾人一直處于被社會隔離的一種狀態,而今雖也延用了長期以來的居養政策,對殘疾人建立福利院實行集中或分散供養。但我國采取一系列行動推動殘疾人的融合發展,殘疾人參與、融合社會生活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引入“平等、參與、共享”理念,并成為發展殘疾人事業的行動綱領。大力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康復救治、上海世界特奧會以及北京殘奧會等融合工作。2019年國務院發表了《平等、參與、共享:新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70年》白皮書,再次強調加快實現殘疾人社會融入。另一方面,殘疾人觀也發生了變化。殘疾問題不僅僅是生理或心理缺陷的醫學問題,更是“生理—心理—社會”的綜合性問題。不僅僅是生理上的缺陷,而是社會上存在的問題限制了他們參與社會生活。他們更多強調權利的、發展的問題,他們不再單單是社會的救濟對象,更是權利主體,社會發展的參與者、享有者。
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的是殘疾人能夠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實現社會融合。而其社會融合程度主要從環境障礙消除的程度、社會支持的力度和殘疾人自身參與的能力三個方面來衡量,具體可以歸為剛性環境建設和柔性環境建設兩大類。
在剛性環境建設方面,主要是無障礙環境建設,包括無障礙基礎設施、服務設施以及信息無障礙等方面的建設。《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施行以來,西藏全區大力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首先落實了障礙設施建設標準、無障礙出行設施標準等各行業標準規范文件。近5年內投資了850萬元用于家庭無障礙環境建設與改造。但是在無障礙環境設施建設中仍存在設計不合理、缺少配套設施,“重建設,輕管理”等問題。其次,建立并完善了殘疾人托養機構、康復機構以及殘疾人閱覽室等綜合服務設施。截至2018年底,建立了各級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40個,各級殘疾人康復設施13個,各級殘疾人托養服務設施3個①。殘疾人信息無障礙建設是在信息文化融合層面上為殘疾人消除鴻溝,體現信息平等,使殘疾人充分融入信息社會、平等分享社會發展福祉。2019年對西藏自治區政務公共事業服務網站建設情況調查顯示,西藏自治區、市(區縣)、政府部門共計170個網站調查發現,其中提供無障礙功能服務的站點有3個,政務網站無障礙覆蓋率為1.76%,但無障礙服務達標率不足。提供移動化服務的有124個,移動化覆蓋率為72.94%,移動化建設仍需加快。②
柔性環境創造是社會支持和殘疾人自身參與的過程,既要求社會為殘疾人營造平等的社會環境,又要求殘疾人增強主動融合的意識、平等參與的能力,主要包括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建設。近年來,西藏對于殘疾人教育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出臺了各類政策《關于殘疾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管理規定的通知》《關于做好義務教育階段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殘疾兒童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若干意見》,建立了我國特殊教育多元教育格局,豐富了特殊教育參與主體。截止到2020年,全區9696名持證殘疾兒童少年,已安置8991名,為4810名殘疾學生提供了送教上門服務,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比2016年提高至96.73%。但是當下也存在社會主體力量發揮不充分,無法實現家庭、學校、社會協同治理等問題。
在就業方面,2012年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實施〈殘疾人就業條例〉辦法》,開展殘疾人技能培訓和職業指導、按比例安排就業、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收繳等服務工作,切實保障和維護殘疾人的勞動權利。2020年,向各級征收殘疾人就業保障金1800萬元,并用于殘疾人就業培訓。2018年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為16883人,全區共培訓盲人保健按摩人員20人、盲人醫療按摩人員4人③。但是西藏殘疾人城鄉就業發展不平衡、不同類型殘疾人發展不平衡、就業層次低、收入低、就業歧視等問題也十分突出。
在社會保障方面,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撫養人和贍養人的殘疾人,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專項救助為輔的保障制度,特別是對殘疾人實行“雙集中”供養制以及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的兩項補貼制度,切實為殘疾人編密織牢了安全保障網。康復是殘疾人生活延續、技能再造,實現社會融合的重要途徑。西藏貫徹《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開展了精準康復服務、殘疾預防篩查、康復救助等一系列工作。截止到2020年,建立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7家,康復服務人數12000人,康復訓練15000次,適配輔助器具10738件。但是目前面臨嚴重缺乏專業康復師的困境,全區康復技師54人,取得專業資格證的康復師僅6人。
通過重新審視當前西藏的殘疾人事業發展情況,可以發現西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但是距離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目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新時代要做好殘疾人社會融合工作,還需要做好環境障礙消除的程度、社會支持的力度和殘疾人自身參與的能力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消除環境障礙。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前提保障。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中,首先需要進一步加強無障礙設施領域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無障礙環境建設長效工作機制。其次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無障礙環境建設涉及市政建設、公共交通、信息交流、社區服務等諸多領域,是一項綜合性、跨部門的系統工程。需要堅持政府主導、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協同治理。最后要規范新老建筑無障礙設施的設計、建設和改造。對長期占用盲道、殘疾人停車位等行為依法進行相關處罰,確保現有的無障礙設施能發揮其功能。
第二是加強社會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黨在殘疾人事業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引導全社會消除對殘疾人的偏見歧視,樹立正確的殘疾觀,幫助殘疾人積極融入社會,形成扶殘助殘愛殘的良好社會風尚;另一方面,媒體要最大限度發揮其輿論引導和監督的重要作用。作為重要的社會傳播者,自身需要先消除對殘疾和殘疾人的偏見,避免新聞報道中對殘疾人的“邊緣化”和“污名化”。其次,應完善現有的信息媒介,保障殘疾人平等獲得信息的基本權利。發行、開辦針對殘疾人的報紙、雜志、廣播或設置殘疾人欄目、頻道,實現殘疾人報道的制度化、常規化。最后要構建平等、參與、共享的殘疾人形象,形成良性互動的輿論氛圍。
第三提高殘疾人自我參與力度。提高殘疾人的自我參與力度,需做好教育、就業和康復等方面的融合工作。教育融合即所有殘疾人都能夠完全接受與健全人相同的教育,包括接受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需要處理好殘疾人“進得去”普通學校、在校能確保“學得好”以及走出校門融入社會的“出得來”問題。就業融合就是為殘疾人創造一個公平、包容、和諧的就業環境,殘疾人能實現充分就業,同健全人一起工作,并享有相同的崗位、收入以及保障。在康復方面,要形成系統的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解決現存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政府要協同其他力量建立多樣化的殘疾人康復設施和機構,培育多方面專業性康復人才,滿足殘疾人多樣化的康復需求。社區作為殘疾人主要生活的區域,要充分發揮其功能,在社區內建立社區康復醫院,依靠殘疾人、殘疾人家屬以及所在社區促進殘疾人康復,實現融合發展。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同時我國殘疾人的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目標。但殘疾人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舊存在,與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還存在一定距離。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歷史新征程中,仍需要格外關注這個特殊困難的群體,消除殘疾人社會參與障礙,推動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注釋
①2018年度西藏自治區殘疾人事業統計公報.
②資料來源于人民網——中國政務信息無障礙在行動.
③同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