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慧
(江蘇省連云港市鳳凰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0)
在以往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即部分教師課程資源意識極其淡薄,通常是將教學局限在課堂、教材上,很少進行延伸、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現如今,教學改革的推進對我國初中語文教學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提高教學實效,推動學生全方位發展,就應當樹立課程資源意識,在發揮原有資源的優勢的前提下,積極挖掘、開發潛在的資源。那么,在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夠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及利用呢?具體如下。
所謂課程資源,主要指的是對于課程目標的達成具有促進作用的因素。站在空間的視角,可以將課程資源劃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站在功能的視角,也可以將課程資源劃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即素材性課程資源、條件性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指能夠轉化為語文課程和服務于語文課程的各種因素和條件的總稱。不難看出,它是一種寬泛性較強的課程資源。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開發及利用課程資源,對于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有效開發、利用課程資源,能夠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不受教材、課堂的限制,而是可以將其延伸到課外、社會。在此情形下,學生的語文視野更加廣闊。其次,革新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在語文學習中,除了語文教材以外,學生有更多有價值的學習材料、資源,能夠從更多的渠道展開自主學習,如互聯網、少年宮以及綜合實踐等,這些都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極大的作用。最后,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效。在如此豐富的課程資源的幫助下,教師可以采用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實施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重難點的突破,在加強學生知識理解、記憶的同時,優化整體教學效果。以上種種,都是課程資源價值、優勢的重要體現。
教材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載體,同時也是師生用于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在這個日異月殊、變幻莫測的時代,很多東西都悄然變化著,但是教材的課程資源的地位依舊是舉足輕重的。在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是以教材為主,很少開發課程資源,即便是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也可能會走入誤區,即完全忽視了語文教材的價值,無法就語文教材展開深層次的開發及利用。實際上,語文教材是由專家學者反復挑選、精心編制而成的,大多來源于名人名作,具有極強的參考意義,教師可以將其重視起來,并加以有效運用,這樣則能夠對“用教材教”這一目標的達成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例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包含以下幾篇課文,即《背影》《白楊禮贊》《散文二篇》以及《昆明的雨》,可以發現的是,這是幾篇類型不一的散文,但是就實際教學情況來看,一些學生依舊未能真正掌握散文這類文學形式。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并未直接強化這方面的教學,而是以群文教學這一方式,要求學生整理以往課堂所學的經典散文,如《春》《藤野先生》《紫藤蘿瀑布》以及《回憶我的母親》等,由此展開群文閱讀、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指導學生閱讀、比對、分析多篇文章,促進學生散文學習的深入,不僅較好地開發、利用了語文教材資源,還幫助學生加深對散文這類文學形式的理解,掌握品析、鑒賞散文的方法、技巧,為其審美能力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還對教學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現如今,各個教學領域都基本配備了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設備,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增添了新的活力。隨著教學的深入,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項資源,并被賦予了新的名號,即“信息資源”。將其融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首先,它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信息技術集音頻、圖像以及視頻為一體,可以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強烈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在教學《寓言四則》這一課時,對于寓言類文本,教師可以一改以往的口頭式講述,通過媒體設備進行直觀、生動的展示,給學生營造一個更具趣味性的語文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順利地達成本節課的目標。其次,它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它可以打破時空的束縛,可以隨時隨地查找資料,幫助學生擴充知識儲備量。例如:在教學《故鄉》這一課的時候,為了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魯迅,教師就可以提前通過互聯網搜集與魯迅有關的資料,如魯迅的生平、代表作以及文學成就等。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本篇課文時,就可以對作者的寫作思路以及傳達的思想、情感等形成更加深刻的感悟。最后,它有利于拓寬學生自學渠道。具體來說,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自主搜集一些與學習相關的資料、信息,教師也可以將微課視頻等上傳到相應的平臺,以便于學生自主下載、觀看,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使學生有更加廣闊的學習時間和空間。
在課堂教學中,如若教師墨守成規,一味地按照死板的計劃實施教學,未必能夠取得預期的成效。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來說,這點也是不例外的。具體來說,長時間處于這種模式下,學生的思維被束縛,且很少有機會提出個人的想法、見解,使得課堂過于單一、沉悶。而課堂的價值在于生成,生成性資源是課程資源中的一種,它能夠體現出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此,在正式教學時,教師不能忽視課堂生成性資源,而是要充分發揮其優勢,努力構建高效語文課堂。那么,如何發揮這一優勢呢?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對學生的獨特見解表示理解、尊重。例如:在教學《女媧造人》這一課的時候,學生暢所欲言,紛紛就個人的想法展開闡述。其中,有這樣一位學生,他提到:“女媧造人之后,他們的孩子又配合起來,自己創造后代,這樣一來,豈不是亂套了嗎?女媧的孩子難道不是近親嗎?”話音剛落,其他學生哄堂大笑。對于這一“見解”,教師并未直接批評,而是先表示理解、尊重,夸贊這位學生肯思考、聯系科學,在此基礎上,將思路轉向神話的創作手法上,使其懂得文學與科學的不同之處。思考、質疑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可貴品質,值得受到教師的尊重。其次,有意識地進行錯誤資源的挖掘。實際上,錯誤資源也是課堂生成性資源的一種,同樣也可以體現學生的思想動態,但是它卻存在著一定的誤區,教師可以將其利用起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在教學《屈原(節選)》這一課的時候,在總結環節,教師將舞臺交給學生,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此時,有的學生說道:“屈原為什么要選擇投江自殺呢?這可是懦弱者的行為……”甚至還有的學生認可這一觀點。此時,教師就應當及時發揮自身的作用,就此展開正面引導:“在如此黑暗的背景下,盡管屈原如何努力、明志,都無法被認可,他只有通過投江自殺才能夠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與于謙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得到了良好的指正。可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開發及利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閱讀是一把鑰匙,能夠為學生打開知識的寶庫,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夠獲得良好的提升。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多加引導、鼓勵學生在保證課堂閱讀的同時,參與課外閱讀,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提煉能力和閱讀能力,使學生從讀物中吸收精華,并且逐步內化,將其轉變為自己的東西,進而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能力,為未來學習和成長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例如:教師可以將班會活動利用起來,組織學生開展以“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為主題的閱讀活動,鼓勵大家將自己最喜歡的書籍帶到班級,與大家進行分享。經過一段時間后,教師再將學生組織起來,開展閱讀交流會,就個人的閱讀心得、體會進行表述。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當一個旁觀者,而是要參與進來,直抒己見、暢所欲言。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水平會得到良好的提升,視野也會更加開闊。除此以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閱讀”為主題的演講比賽,鼓勵學生踴躍參與,設立相應的獎項,以此激勵學生,敢于、善于以及樂于挖掘課外資源,從而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我。
自然是神奇美妙的自然文學的作者,是語文的源頭,是一本豐富多彩的語文教材。對此,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大課堂”觀念,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凈化心靈、陶冶情操。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多加鼓勵學生,讓他們參與到各大閱讀平臺當中,閱讀一些世界概況、風土人情等讀物。在周末,有必要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如“春游”“旅行觀光”等,領略自然風光。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實踐,學生的情感會得到升華,最終樹立屬于自身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并且加以運用、落實,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將語文學習與個人的經驗、閱歷等有機融合,隨時隨地發現語文的“蹤影”,不斷促進自身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綜合性學習——身邊的文化遺產”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游覽校園周邊的名勝古跡、紀念館以及博物館等,在此前提下,要求學生自主查閱相關的資料,尋找周邊的文化遺產,在結束上述活動中,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就“我身邊的文化遺產”為主題,制作一份精美的PPT,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在第二節課,教師將自主權歸還給學生,讓學生依次上講臺進行成果匯報、展示。在結束展示后,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予以相應的點評和指導,并在必要時予以獎勵,促使學生不斷進步。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融入自然,走進生活,不僅提高了學生對語文這門課程的喜愛程度,還讓學生切實體會到自然處處皆語文、生活處處皆語文。
總而言之,基于初中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及利用,有利于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革新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提高語文教學實效,其重要性無須贅述。作為新時期的教學工作者,應當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且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將其真正落實到各個教學環節,由此實現高質量語文教學的構建。具體來說,可以從基于教材,二次開發;與時俱進,巧用媒體;細心觀察,生成資源;廣泛閱讀,開展實踐;融入自然,放眼觀察五個方面入手,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寬廣的語文學習環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