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華
(天津濱海職業學院 天津 300451)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和全球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不斷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對學習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彰顯。在此背景下,國務院于2019年2月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又稱為“職教20條”。職教20條提出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并把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作為推進1+X證書制度實施的重要切入點,從人才培養的基礎工作抓起,提升我國職業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對接新興技術發展、1+X課證融通,建設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為社會輸送大批高級技能型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高職院校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推進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打造一支具備相關職業技能教學、培訓能力的專兼職師資隊伍,形成具有職教特色的新形態教材研發機制,開發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信息化教學為引領的課堂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推進職業教育對接科技發展新趨勢,彌補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人才缺口。
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應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具備熟練的職業技能。職業院校畢業生從事的崗位是技術應用類崗位,最需要的是“做事”的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采用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關鍵職業能力。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法以專業技能為核心,通過從工作領域到學習領域的映射,把工作領域的每一個工作任務,分解成學習領域的學習任務與教學項目,把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與實際應用環境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理解工作任務,通過親身實踐掌握完成工作任務的技術,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掌握各項實踐工作任務中的知識技能。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用工作領域的實際任務指導學習領域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培養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為主要目標,以職業活動進程為線索,組織學習領域的課程和教學內容,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
目前,多數高職教師所用課堂教學方法缺乏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不能適應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需要。通過改革舊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探索性學習。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在授課前下發課程預習要求,上課時先摸排學生預習情況,以便根據學生知識背景因材施教;課堂教學中采用項目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教學案例,開展分組實訓;強化實訓教學的總結過程,實現翻轉課堂,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展示工作成果,向同學介紹解決問題的方法,說明學習、實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分享交流學習經驗,既可以訓練團隊合作精神,培養領導溝通能力,又可以建立學生的職業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課后布置思考題,提供多種類型的網上教學資源和練習題,讓學生進一步擴展知識面,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
隨著網絡帶寬不斷提高,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普及為信息化教學改革提供了技術支撐。高職院校的教師應不斷提高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水平,組織學生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構建智能動態、個性化的綜合型學習環境,通過給學生選擇適合的網絡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情景認知和概念理解,最終形成知識的構建,提升教學效果。課堂教學充分運用教學視頻、動畫、模擬教學等現代信息化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把教學中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在虛擬場景中展示不易演示的工作過程,拉近課堂教學與工作崗位實際情境的距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的實際工作能力。
高職教師積極推動課程思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偉人故事、大國工匠故事、新時代故事等融入職業教育教材,開發具有職業教育特點、專業特色的課程思政教材。在教學工作中,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榜樣的力量鼓舞學生、用時代楷模事跡引導學生奮發向上,讓課程思政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現有的高職教材多以學科為主線,重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高職教材的設計應聚焦職教特色,結合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為目標,提升學生從事相關工作的綜合職業能力。高職教材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實訓內容,關注前沿技術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教材采用更適合實訓教學的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增加方便學生參與體驗的工作單、任務單、學習單等,把職業場景案例融入項目教學,在專業理論知識基礎上強化技能訓練,把標準化操作流程以實訓步驟的形式寫入工作單、任務單,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寫入學習單,有利于教師掌握實訓教學的進度,解決實訓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推進教與學的互動。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充分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開發數字化的教學資源體系,動態跟隨職業領域技術發展,加快職業崗位新標準到高職院校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助力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數字化教學資源庫能夠更直觀、立體地展示實訓內容,易于學生消化吸收關鍵知識點和操作步驟,便于學生反復觀看和學習,符合現代高職學生的學習方式,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線上線下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在職業院校“百萬擴招”的背景下,線上教學資源庫的豐富和完善,拓寬了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路徑,為廣大社會人士提供隨時學習的平臺,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高職院校現有的教師隊伍以普通高校畢業生為主,教師來源單一,教師普遍缺乏在行業企業的工作經驗。高職院校組織教師開展各類培訓,請專家學者到學校舉辦講座,廣泛學習先進經驗,幫助教師提高專業技能和培訓教學的水平;采取定期派遣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的方式,積累教師的實際工作經驗,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教學培訓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校企橫向課題,定期召開專業建設委員會議,經常與企業專家保持溝通交流,通過科研工作和校企聯合人才培養,促進職業院校與企業人才雙向流動,推動職業院校師資結構優化,更好地對接相關行業的科技發展趨勢。
“雙師型”教師是同時具備教師資格證和相關專業職業資格證書的教師。“職教20條”明確提出,“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高職院校現有的“雙師型”教師多數是通過專業類考級考證取得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缺乏職業崗位的實際工作經歷。高職院校通過校企聯合建立區域性“雙師型”教師培訓中心,定期輪流組織教師參加“雙師型”教師培訓,不斷更新現有“雙師型”教師的職業核心技能,拓寬“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渠道。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從行業企業聘請高端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提高教師開展應用研發的能力,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促進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產業升級、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社會對產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突顯。高職院校通過全面開展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對接未來新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實現職業院校教學改革與區域產業發展的耦合協調,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提升學生能力素質與企業用人標準的吻合度,提高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