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遂寧 629000)
我國改革開放使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從而導致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到城市中,進而使得全國各地出現非常多的“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由于缺乏親情與監護,其心理和人格都會受到不利影響,多數孩子會出現悲觀、自卑、冷漠、孤僻、沉默、暴躁、內向等性格。具有留守經歷的學生進入到高職院校后,通常會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使得學生產生迷茫與痛苦,所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
職業學校新生如果有留守經歷通常會產生非常強烈的自卑感,主要是學生在兒時成長過程中很難像普通孩子醫院獲得完整的父母關愛,這種關愛是幫助一個人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基礎,會對孩子產生積極且深遠的影響,通過支持與鼓勵是能夠幫助孩子從自卑走向自信[1]。除此之外,多數留守兒童父母有著偏低的文化水平,因此這類父母通常不了解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同時也沒有在情感上、精神上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與理解。有些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甚至會采取打罵的方式,使得孩子在兒童時期在發展自我概念時,通常是自我評價過低,成長過程中非常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現象,長此以往會形成十分強烈的自卑感。學生在新進入職業學校后,各種不適應現象會將學生內心深處的自卑感激發出來[2]。
具有留守經歷的職業學校新生在兒童時期通常有著較為疏遠的親子關系,由于在小時候家長沒有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行培養,所以在學校與同伴群體交往時很難融入其中。再加上留守經歷的職業學校新生有著自卑、敏感、內向等心理特點,同時缺少足夠的信任感與安全感,所以很難走出自我,進而出現自我封閉情況[3]。特別是學生在生理趨于成熟但心理并未完全成熟的青春期,學生如果沒有親情強大而又穩定的支持,內心的成人感希望自身能夠獨立,但在實踐生活中容易產生自我封閉現象。進入職業學校后,學生的人際關系變得非常復雜,因為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與人際關系,所以學生通常會出現退縮心理,從而更進一步的走向自我封閉。在這一時期,學生很容易產生異性交往的心理,但內心的自卑感以及退縮心理,會導致學生不敢大膽追求異性,進而形成壓抑且扭曲的心理,會對學生的自我成長產生嚴重影響[4]。
在人的心理活動中,根據經典精神分析理念,自我防御機制是人在適應過程中為了應付內心的焦慮而產生的一種自我保護功能。自我防御機制在人的心理衛生以及正常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能夠起到一定的保護效果,但如果過度的使用機制,就會導致學生自我習得非常多的不良方法來對問題進行解決,長此以往會讓學生脫離現實,進而陷入到更大的困境當中[5]。否定、壓抑、推行、投射等消極行為是具有留守經歷學生的常用自我防御措施,這會加劇學生產生自閉與自卑傾向,進而出現恐懼、抑郁、焦慮等嚴重不良傾向體驗,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會造成不利因素。
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優化不同的心理發展任務,如果在相應的人生階段中沒有完成該階段的任務,則會阻礙到下一個階段的正常心理發展。具有留守經歷的職業學校新生其成長經歷較為特殊,使得學生在成長歷程中,并沒有有效完成各個階段的心理發展任務,因此這些職業學校新生在進入大學生活后,面對大學階段的發展任務,比如學業發展問題、戀愛問題以及職業發展規劃問題,均會產生遲疑、不自信、猶豫不決等特點,與其他同齡人相比,具有留守經歷的職業學校新生會有著相對較低的心理發展水平,所以會產生更多的內心沖突[6]。
職業學校構建留守經歷新生的心理檔案對職業學校新生心理指導有著積極作用,該工作可以由學校心理咨詢中心進行負責與處理,并且還可以同時進行新生心理健康排查工作。心理咨詢中心可以將班級作為單位來摸底新生心理健康情況,并對具有留守經歷的職業學校新生情況進行認真核實,并對學生姓名、年齡、性別、電話號碼、打工地址、家庭住址、家長姓名等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并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思想、生活、品行情況,然后將收集到的資料輸入到電腦中,以此建立電子檔案,并落實跟蹤管理來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進行隨時掌握。
職業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應該為職業學校新生提供個人與團體的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并建立具有留守經歷的心理發展檔案,對該類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發現與診治。尤其是專職輔導員,需要不定期的展開相應的職業培訓來對心理健康理論水平進行提升,并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技能。專職輔導員需要盡可能多的與留守經歷新生進行交流與溝通,最大限度地掌握該類學生的心理狀況,定期組織以心理發展相關的主體班會內容,將心理健康知識充分普及給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對心理保健知識進行有效掌握,不僅能夠有效疏導學生負性情緒,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自我調適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7]。除此之外,職業學校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負擔,盡可能讓具有留守經歷的職業學校新生參與其中,并指導學生習得與人交往的一些技巧與方式,并盡可能的將這些技巧遷移到日常生活中,有助于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職業學校以及學校的各個社團需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獲得,比如球類比賽、先進人物報告會、文藝表演、優秀團課黨課等,使得職業學校新生能夠在形式多樣以及健康高雅的文體活動中將自身的才能盡情展示出來,是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并且能夠讓學生在文體活動中獲得一定的心理教育[8]。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能夠讓學生增加與同學、教師直接的了解程度與友誼,并且能夠增強學生的歸屬感,使得職業學校新生能夠在良好的人際環境重拾“自我”,進而能夠最大限度地緩解學生的不適應感,進而對內心的矛盾與沖突進行有效排解。
挫折是導致一個人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而挫折感產生的主要原因通常與內心抱負有著密切聯系,如果學生的自我抱負過高,那么失敗的機會就會越多,進而挫折感體驗就會更加深刻。所以職業學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使得學生能夠對自己進行正確評價,以此為基礎來對自我成長規劃進行精心設計,同時給予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進而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提升。
簡而言之,具有留守經歷的職業學校新生與普通學生并沒有明顯差異,甚至在情緒適應方面還優于普通學生,所以職業學校不應該認為這些學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而對其持有偏見。職業學校管理者以及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當在生活、學習、情緒調節、人際交往等方面為其提供良好幫助,并重視家庭因素的影響作用,盡可能建立起學生與父母的情感連接,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