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輝 彭志誠 顧秀聰
(河海大學 江蘇·南京 210024)
中國共產黨十七大以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走向成熟,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得更加普及與深入,如何使高質量的科普資源服務于社會,并為之建立適應性強的共享共建平臺,已成為我國科普事業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并探討解決的問題。高等院校具有科技人員集聚、科技資源豐富、科研能力突出的優勢,在服務社會的方面,自覺與不自覺中逐漸形成了傳播知識、解決科學問題的科普形式和創新方式。
筆者所在單位河海大學常州校區,近年來,依托精品課程、實驗實訓、研發平臺等,匯集資源打造創新能力培養工程,繁榮科普展品創作,推動師生全面參與科普工作,持之以恒地研究科普新方向、新道路。通過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避免浪費),充分地把高校資源轉化成科普載體,開展高水平特色科普活動,服務于全面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優質的科普資源有助于科普活動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可以成功開展以至于達到預期效果。高校的科普資源中,擇取兼具教育性、公益性和市場性的部分,既要具備科學理性內核,又不乏人文感性外殼。還需要高校師生以及活動策劃人員,從科普的核心內容、展出互動的形式、深入淺出的效果等方面對科研成果從進一步創新,力求將科學原理和技術成果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
高校科普知識相關課程,是高校最直接的知識傳播載體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科普教育,促進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也是操作最為簡單可行的共享模式。如生命安全、公共健康、生態環境等普適性強的課程,還有針對中學學生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編程等,針對成年人的外語、口語、心理學等。
學校將諸多精品課程錄制成教學、實驗視頻,發布到線上免費學習網站,同時相關的教案、教學大綱、實驗指導等一并免費開放,達到優質教學資源系統化共享效果,更利于有自學需要的校外個人或群體。
高校集中了教育教學及科學研究所需的重要基地和教育的主要場所,如圖書館、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這些場地所承載的科研工作內容涵蓋了科學研究的絕大部分學科門類,加上從事科研和教學的專業技術人員,使高校成為科普優質資源的富集地。
河海大學水利相關行業與國民經濟緊密相關,也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常州校區的教育部疏浚教育與研究中心,擁有疏浚施工仿真、疏浚關鍵設備機具、水環境治理及底泥處置技術、深海疏浚等關鍵技術與裝備實驗、實訓、研發平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普載體。人工智能領域,常州校區自主研發的足球機器人、制造業輕型機械手臂、醫療協作機器人等均對公眾開放參觀。這一方面是社會公眾最為直觀和感興趣的科普資源,因為可以通過參觀、體驗操作等形式,近距離了解科技含量高的載體,一方面提高科學素養,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大眾節約資源、綠色環保的自覺性。
校園科普活動因目的不同,可以分為以普及宣傳為主的、以培養設計制作能力為主的、以培養探究能力為主的、以體驗性為主的戶外活動等等。高校除了提供精品科普活動案例外,還可以協助科普活動策劃、輔導等。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的發展歷程,逐步建立了以“水文化”為特色的文化體系,每年在校園內外開展水利科普系列活動。在科普知識競賽、科技制作、科普講座、科普影片放映、科技場館參觀等方面,均有長足經驗。
與科技館、博物館對科學知識的展品轉化一樣,高校組織開展的科普展出,也要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注重發揮學生創新主體意識,繁榮科普展品創作。充分利用“大學生科技創新研究訓練計劃”、各級各類科技競賽等是獲得科普展品的重要源泉。同時校區連續多年與常州市科技局合作,承辦“518展洽會”創新成果展,諸多展品符合科普作品展示要求。
(1)通過網絡云展覽、科普講堂、科學實踐等網絡直播活動。一方面做線上精品課程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網絡平臺,發布高層次、普及性科普微視頻、科普動態播報、專題在線策劃等。
特別是在特殊時期,以云端科普的宣講形式,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活動,更能體現高校資源優勢,提升社會服務價值。
(2)開放公益性公眾實驗室。可以為公眾舉辦各種科普性強的實境觀摩、演練、科學技術講座等。特別是向中小學生開放意義深遠。高校主動擔當科普社會責任的同時,增進社會公眾對學校學科等事業發展的了解,還有助于激發更多的青少年學生學習與探索。
建議開放單位形成面向社會開放的固定制度,有明確的開放時間和地點,通過與社會相關單位和組織協調配合,共同做好開放期間的安全保衛、涉密管理等工作。
(3)利用高校里各級各類創新訓練項目,注重與行業產業密切結合的科研成果的科普轉化創新。例如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理論與實踐互動的課程科普共建。由學校專業老師、相關行業、企業的一線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共同負責、分工講解。這種聯合講授課程并開展工廠實踐的方式,使課程內涵既包括了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又與生產實踐直接切換轉成,增強課程的實踐教學成效。課程教學地點,可以由學校到企業、到工廠。
(4)充分利用大學生這一資源,通過高校內學生科協、青年志愿者協會等社團組織,開展科普活動進街道、進社區、進中小學校等,充實社會一線科普志愿人員、為社會科普注入新生力量。
高校科普服務工作還處于發展階段,需要多措并舉,如強化科普人才隊伍培養,推動凝練創新科普作品,搭建科普平臺,開展高水平特色科普活動,助力全面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在此有以下幾點建議:
(1)健全保障機制,加大支持力度。從高校層面,考慮是否可將科普服務工作作為一項考核內容,可以從活動層級、受眾范圍、受眾反饋和成效等方面予以評估考核,計入工作量或折算替代工作量,從而激發師生參與積極性。
另一方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注重組織中小學生廣泛參加科普創新活動,特別是要豐富國家“雙減”政策下學生課余時間的活動。通過密切聯系校外科技活動基地,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科技教師到開放單位參加科普活動。鼓勵教師將其列入教學計劃當中,形成與學校科學課程相銜接的有效機制。
(2)圍繞學科特色,明確科普定位,集成科普資源。以河海大學為例,以水利為特色,以身邊的水科學為接入點,逐漸搭建完善科普作品創展、現場體驗、教育培訓、反饋回應的科普傳播體系。
(3)加強合作交流,實現多方共贏。一方面要與網絡媒體平臺、出版社等在科普作品的規劃、設計、制作、宣傳等方面的合作,擴大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積極探索科普活動融入社會的途徑和方式,縮短科學與民眾的距離。
各高校立足人才培養、發揮科研優勢、探索科普模式,是根本職責所在。經過長期實踐,如何推動科普走深走實,有幾點啟發共勉:一是要牢記高校立德樹人使命,無論在校園高墻內外都要堅持高等教育的頭等任務;二是要與時俱進,貼近國家戰略,突出科普教育內容硬核,從而不斷提升科普水平;三是要做好教學科研成果“下凡”接地氣,聯系百姓生活,是科普工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