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靜
(包頭市科技少年宮潤德幼兒園 內蒙古·包頭 014000)
幼兒園的綜合實力,主要是通過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展現出來的。硬實力的體現,往往是外部的“可視化”形象而形成的人為印象,如:高大上的教學樓、教室,有時代感和時尚感的裝飾,符合高要求環保標準的室內裝修……硬實力體現的每一個環節,都滲透著資本投入對教育硬件的影響。而軟實力的體現,如:幼兒園文化風格的傳承、教學的系統化設計、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等,卻往往容易被忽視。但軟實力才是提高幼兒園綜合實力的關鍵,同時也是幼兒園樹立良好外在形象的建設核心。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對于一個人來說,是知識與文化武裝起來的頭腦與靈魂所展現出的氣質;對于一個幼兒園來說,師資力量是幼兒園軟實力氣質表現的濃縮。它不僅可以彌補硬實力暫時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構建起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是幼兒園未來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能力。
對幼兒園劃分,主要有國有機構和民辦機構。國有機構中,師資待遇與小學教師相當;而在民辦機構中,師資薪酬普遍相對較低,相關福利待遇無法得到保障。基于這一情況的存在,有相當比例的人才是不愿意加入到學前教育事業當中來的。顯而易見,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是降低學前教育教師工作積極性的關鍵。
同時在現有的幼兒教師隊伍當中,女性教師人數占大多數——在幼兒男子氣概的形成方面,無法有效地起到引導和示范作用,甚至導致幼兒女性化這一情況的出現。放眼現今社會上所產生的“小鮮肉”“偽娘”等現象,不無敏感地會讓教育工作者產生痛心疾首的思考——種子在萌芽階段,是否已經被埋在了比較易于產生“變態”的土壤中了?
在幼兒的學習與成長過程中,既需要女性教師的耐心教育與呵護,更需要男性教師的剛毅與堅強。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對于男性教師的需求量一定是十分龐大的。為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象,不僅要對高校培養、專業錄取、選拔制度進行改進,同時必須大幅度提升幼兒教師的平均收入及福利待遇,這樣才可以提高男性教師的比例。
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國家還未對學前教育辦學機構設置相應的標準,導致各類教育機構辦學水平參差不齊。眾所周知,由小學教育以后的“制式教育”階段,行業主管部門對在校教師均有學歷、專業、教師資格證“三證合一”的要求——這體現了國家對小學教育后教師的準入要求和重視程度。而在學前教育階段,不論是大型還是小型的、國有的還是民辦的學前教育辦學機構里,從事學前教育的教師們基本上很難達到“三證合一”的要求,甚至很多幼師僅僅只是為了獲得一份工作而已,因此很多幼師是達不到專業要求的。
不可否認,幼兒教師中大部分是畢業于幼兒師范類院校的;但像本科、碩士之類學歷的占比又相當少——這導致了幼兒教師師資力量極為薄弱,后續人才梯隊發展乏力。并且幼師從業者都知道,幼兒教師工作時間緊、強度大,根本沒有時間進修學習;長期地在崗位上“吃老本兒”式的工作方式,也導致了自學能力和意識不足,接受新理論、新觀點的能力較弱,結果就是不能充分地把握未來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
實事求是地講,幼兒教師隊伍是缺乏適應時代發展的理論指導與組織培訓的。學前教育有其特殊性,肯定不能完全照搬中小學教育模式;同時也不能片面地強調藝術技能,忽略文化素養。老師會什么、學生學什么,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這樣不遵循學前教育規律的教學現象比比皆是。這都反映出幼兒教師隊伍的教育觀念、教育形式很難適應教學環境的發展變化。
當今,擺在學前教育工作者面前更難適應的改變是:我國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十分嚴重。因此,學前教育階段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必須更新和提升老師們的教育理念,才是“去小學化”對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行業主管部門僅僅只是從改變檢查的方式、增加檢查的頻次,而不是切實地來引導幼師們教育理念的改變,想真正達成“去小學化”這一目標,很顯然是執行對策與手段缺乏了針對性和規劃性。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如何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落實,就是要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持續地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不斷地加強對師資隊伍能力的培養。
更新教育理念,是一個長期性、整體性的戰略規劃。從國家層面的引領,到行業主管部門的牽引、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以及學前教育機構的落地執行和幼兒教師的自我學習提升,是從上至下、從一而終的思想統一、行動統一的過程,絕不能人為的割裂式的操作執行。
但是必須認識到:幼兒教師自覺自發、持之以恒地學習成長,才是更新教育理念的首選之路。幼兒教師首先應當客觀地評價自己,規劃個人的發展方向,把幼教事業和人生價值統一起來,堅守職業道德底線與職業操守,在自我學習的成長中不斷成熟。其次,更要學會換位思考,嘗試從家長的角度看待教師工作,正視家長的信任、期望與要求,從思想深處去提升對自身工作的認知。
此外,行業主管部門、幼兒園和其他群體也要關心幼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積極的為幼師個人成長搭建平臺,幫助他們進步,讓他們感受到強烈的被尊重感和存在感,這樣他們才能更自信地在工作中奉獻自己。
加強能力培養,建議落實“走出去,帶回來”的實踐方式。相對而言,內蒙古地區的教育水平和全國相比是有差距的。因此,多方面創造并給予幼師們出外學習的機會,讓這個群體中的優秀個人與團隊走出去,再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帶回來,組織形式多樣的分享會、學習交流會、競賽、評選等活動,溫故而知新來實現全行業能力的水漲船高。
多年來,通過學前教育機構的辦學實踐分析可知,構建師資結構進行基地化建設,是未來學前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與發展趨勢。師資結構的基地化建設核心內容是:在不同的幼兒園、不同的學科教學設計、不同師資的培養方式上,滿足未來學前教育的要求。
首先,在不同的幼兒園,采取統一的、標準化的師資選拔與培養標準。這既能夠提高已有師資的專業能力,也能夠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加入;相應地,也提升了各種類別幼兒園的發展水平。
其次,在不同的學科教學設計上,制定對應的、個性化的人才梯隊發展策略,幼兒園內部的高素質教師人才,才可以積極發揮自身標桿作用和示范效果,帶動學科建設的整體發展。
最后,可以根據師資個體的發展差異,集中式、分散式的采風和借鑒,形成不同風格、不同檔次的學前教育行業師資力量組成的“人才儲備庫和講師團”,讓這些優秀的教學團隊和個體成員起到引領作用,來推動學前教育事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3.3.1 探索新機制的建立
學前教育,既然是一個綜合性和復雜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建議進行幼兒教師的從業門檻機制的建設——從教師隊伍的人員選拔開始進行標準化運作,寧缺毋濫的原則是幼師隊伍又紅又專的保障。
3.3.2 加大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
盡管各級政府已經加大了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受到資金、土地等方面的制約,當今的幼師隊伍還是跟不上學前教學需求的。因此依然需要提高幼師的工資收入與福利待遇,并積極指導幼兒教師的職業規劃和事業發展路徑。
與此同時,行業主管部門應當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多形式的行業內部思想教育學習,教導幼師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事業觀——做老師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
綜上所述,幼師隊伍的建設是學前教育質量提升與事業發展的核心突破口。各級教育行業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起來,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本著對民族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有利于學前教育師資力量發展的新方法、新機制,為幼師隊伍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多方面支持,促使我國學前教育穩步、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