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志機 盧慧儀
(廣東理工學院 廣東·肇慶 526100)
所謂的單一實踐基地模式,主要是指單純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的模式,這一模式一般是由企業建設的,在建設完成之后會與學校達成協作,供學校學生進行實踐和實習。學生要在企業當中到具體的崗位上進行實踐,并且在企業員工的指導下進行工作,按照企業的規定流程進行實踐和訓練。由此可見,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僅僅停留在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1]
現代學徒制度在發達國家是一種常用的人才培養制度,現代學徒制度是將傳統的師傅學徒制度和現代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制度進行相互結合,最終通過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相互協作,對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進行鍛煉,幫助學生可以得到綜合性的提升,成為社會需要的全面型人才。由此可見,現代學徒制度的優勢不僅僅在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在這一模式當中,一般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
職教集團合作模式在我國并沒有得到十分廣泛的應用,使用這一模式比較多的主要是高職院校和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指由高等院校和企業來牽頭,在政府等相關機構的協調下,將學校和社會企業的優勢資源進行有效集中,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情況。在集團當中,由院校、企業、政府機構、中介機構等多種不同的成員和組織構成。所以在這一種全新合作模式下,各個成員之間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科教園區合作模式主要是由政府規劃設立的一種全新的模式,在這一種模式當中,實現了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平臺建設等相互結合,是一種產、學、研一體化的校外實踐模式。[2]在這種模式當中,科技園區一般便是學校的園區,所以這些園區大多都具有人才的優勢,同時還具有科研、實驗等多種功能,最終形成了高科技人才培養的綜合性基地。從科教園區合作模式的實際情況來看可以發現,雖然這一種模式的定位相對較高,但是依然具有一定的校外實踐功能。
雖然很多高校在積極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但是因為缺乏科學化、系統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很多高校在選擇建設校外實踐基地的時候,會主動選擇那些知名度較高、具有豐富經驗的大型企業,但是又因為很多高校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導致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雙方的人員之間存在著比較疏遠的關系,這就使得校外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和發展便會呈現出較大的隨意性。而且缺乏科學系統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實踐基地工作人員的評價不科學準確,導致相關的工作人員也缺乏熱情和積極性。
高校在建設專業的校外實踐基地的時候,還缺乏健全的組織管理機制。從當前的實踐教學基地具體情況來看,很多高校并沒有明確的部門對具體的管理和教學工作進行管理負責。學校大多數情況下只是進行宏觀的指導,并不會對校外實踐基地進行具體的管理。學校缺乏明確的管理機構,只由學校的二級單位對其進行管理和負責,或者通過簽訂合同的方式來對其進行一定的約束。[3]這樣的情況存在較大的表面性,而且合作形式過于松散,無法明確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也就難以充分發揮教學基地的優勢。
很多高校會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與專業實習基地進行混淆,但實際上是存在較大差異的。企業建設校外實踐基地的出發點是為學校提供實踐場所,但是同時又可以獲得學校提供的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不僅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還方便企業進行管理。在這樣的合作模式下,企業既不需要主動增加合作的內容,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校進行人才培養。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價值取向、利益等都有所不同,這也導致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合作范圍比較狹窄,無法形成深度合作,不利于企業和學校的長遠發展。
高校在招聘學校教師的時候,大多注重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掌握情況和教學能力,對于教師的實踐能力要求卻不高。在高校當中有很多剛畢業但是學歷高的年輕教師,他們憑借自身的高學歷便通過了高校的招聘,[4]但是這些教師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所以有些高校會在建設校外實踐基地的時候,讓學校教師去企業接受培訓和深造。但是因為學校教師無法適應企業的評估和考核,所以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實際的實踐過程當中。
為了能夠保證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和穩定的使用,高校應當在建設校外實踐基地的同時,構建一套相對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并且要保證實踐教育基地可以將企業的具體情況真實地反映出來,在設置指標的過程中不宜過多,防止出現指標重復的情況,但是也不能出現指標國少的情況,否則會因此遺漏一些重要的信息內容。另外還要保證評價標準體系的系統性原則,保證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同的指標體系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循序漸進。當然,指標體系的專業性原則也非常重要,要結合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實際教學情況來進行制定。
高校在建設校外實踐基地的過程中需要依托于具有實力的企業和相關單位,在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建立起實踐教學基地,并且由學校和企業指定共同的負責人對基地進行管理。在校外實踐基地當中,應當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并且將學生教學、學生管理和學生的安全保障等工作納入重點。[5]在人才實踐方案、教學目標和課程體系等方面,需要由學校和企業來共同參與制定,最終構建出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方案,保證課外教學實踐教育的實效性。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可以將企業的一些實際案例融入到其中,同時還可以組建一支由教師和工程師共同構成的團隊,參與教材的編寫,保證教學體系的完善性。
為了能夠保證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加速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并且促進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需要不斷深化發展。除了校外實踐基地建設遇到的問題,學校教學和企業生產之間也可以直接進行合作。[6]當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了難題可以直接和企業的專家進行聯系,尋求解決辦法。總之,學校和企業要加強彼此深入合作,最終促進兩者之間的發展。
為了能夠確實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保證實踐基地建設效果,還需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學校要認識到教師對于專業技能操作掌握程度的重要性,加強對教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最終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學校還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實踐和實踐基地的訓練中,以此來增強教師的實踐能力。[7]對于學校招收的青年優秀教師,可以先組織他們進入企業參加一線的生產活動,讓他們對當前企業的生產技術等有一個了解,并且積攢一些實際的工作經驗。如此一來,教師便可以在理論教學、實踐操作、對學生進行就業規劃等多個方面從而開展工作,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高校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不僅僅要調動學校的參與積極性,還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等多個主體之間的相互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證校外實踐基地的實踐效果。因此,相關主體應當在這一過程中積極與高校進行合作,并且發揮自己的作用,為高校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