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柳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4)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開展大數據支撐下的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推動以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服務教育教學全過程”[1]構建“互聯網+教育”支撐服務平臺,深入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
融合式教學與混合式教學有所不同。混合式教學源自慕課的應用,主要指慕課特別是線上一流課程與線下課堂相結合,通過學生線上異步的自主學習與線下(或線上)師生面對面的同步學習有機結合開展的教與學。而融合式教學不同于混合式教學之處在于前者是同步教與學。融合式教學可以讓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的學生在宿舍、在家也能同步學習。顯然,融合式教學將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更向前推進了一步。
然而,我國既有的關于融合式教學研究大都局限于線上線下一體化之融合,[2]或者只是提及“這種融通整合性的教學體系需要建立在對在線學習進行跟蹤統計技術的基礎上”。[3]這些研究沒有進一步闡釋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語音識別機器人、學習可視化等軟件促進師生深度交流互動的融合維度,更忽視了融合式教學需要利用3D虛擬仿真等技術促進大數據與案例教學的融合,以及大數據與跨學科的融合。
大數據軟件開發與運用、大數據與案例教學深度融合之虛擬體驗、大數據與跨學科融合之交叉學科體系構建,此三維體系建構不僅是大力推進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大數據技術有機融合的現實需要,還有助于推進法學理論課程形式與實質一體化融合式教學的建設。
首先,在法理課程上使用雨課堂的光感黑板,通過雨課堂將板書內容發送給線上學生;或調整教室主攝像頭為“近景”模式,放大黑板視角等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的深度融合。
其次,利用語音識別機器人,將法學理論課堂上的語音實時轉換成文字。當學生發現轉換成的文字有不懂的地方,再去詢問老師則減少了溝通障礙。尤其是將有地方口音老師的語音實時轉換為文字,方便學生及時了解老師授課內容。更為重要的是,語音說過以后難以回憶,而語音轉換的文字則方便聯系上下文閱讀理解。例如,法理的“活法”不同于一般口語上的活法,將其同步轉換為文字,然后進一步解釋埃利希的思想,便于學生理解。
最后,打造法學理論課程學習可視化。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對數據樣本的收集,創新教學軟件,利用搜集的數據進行數據建模、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以學習可視化等工具精準把握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以及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進度。
有論者指出,“‘學習可視化’可以幫助教師進一步掌握真實學情,從而為優化教學、促進學習提供教學決策參考。”[4]具體而言,學習可視化是“以圖表、圖片、視頻等方式呈現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和成效,是教學大數據的重要應用領域。學習大數據驅動的智慧教育已發展成為線上、線下融合的無縫學習生態。”[5]進言之,學習可視化以Hadoop等開源框架進行集群計算和分析,運用海量的數據分析學生學習進展與學習能力。“通過大數據技術,對教學大數據進行挖掘、分析與教學評測等,可以實現學習者高效的個性化學習。”[6]與此同時,作為反饋,大數據可以推出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案與學習計劃。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用的學習通等平臺,雖然可以看到學生回答問題的狀況,出勤率,平時作業,然而卻無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建模分析以及深度挖掘。
全球每年都會舉辦世界可視化思維錦標賽(WorldvisiblethinkingChampionships),該賽事主要目標是普及可視化思維工具。數據可視化是數據分析的最后一環,是對數據進行解讀和展示,讓復雜的數據以直觀清晰的圖表狀態展示。目前,數據可視化在教學評估得到了一定的應用,然而,數據可視化對學生日常學習狀況的應用軟件還沒有大規模應用。國際層面,不論是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立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教學輔助系統,[7]還是美國普渡大學的“課程信號”系統,[8]都是數據可視化在教育系統的運用。
綜上所述,法學理論課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深度融合不僅僅是線上線下同步的應用,還包括智能語音同步識別、學習可視化等具體軟件應用。
有論者指出,“案件分析的內容應涵蓋事實和理論,教師能引導學生運用搜索引擎和掌握案件的主要事實和分析背后的法理依據,做到學以致用。”[9]法學理論課程雖然是基礎理論課程,然而其理論流派內容深刻,理論依據更離不開案例分析。
以實質違法與形式違法為例。可以先通過法學理論語義分析界定實質違法與形式違法,再以部門法具體案例大數據比對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法學理論課程的案例分析不僅包括刑事案例、民事案例,還涉及其他各部門法案例。這些部門法案例的推理與反思屬于部門法教義學的內容。有學者指出,法理論與法教義學都是關于實在法的研究。[10]既然如此,法學理論課程內容應當適度引入法教義學內容,即民法教義學、刑法教義學等等。而案例教學不是授課中簡單的舉例說明,而是學生認真研究、討論的材料,案例分析的結論是學生分析推導出來的,而不是教師告知。[11]案例教學的深度研讀離不開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新技術的開發與運用。具體而言,運用多媒體技術、3D虛擬仿真技術手段進行虛擬場景還原,可以提高法學理論課堂教學效果。
首先,刑事犯罪現場3D虛擬還原,與法學理論課程的人性、人權理論銜接。通過3D虛擬仿真技術手段還原刑事案件具體場景,讓學生代入到具體案例,親身體會細節再作出規范判斷,而不是以局外人視角解讀。法律條文的設計理念始終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人為視角,而不是以上帝視角俯視之,也不是以局外人過于理性的冷漠審判之。人性是法學理論的基礎色彩。通過運用虛擬技術還原刑事案件當事人視角,讓學生以第一視角代入到行為人,再以細節評判行為人是否存在主觀罪過。由此,法律是關懷人性這一法律精神才被學生深入體會。與此同時,還可以運用虛擬技術還原庭審現場,以直觀的3D體驗感受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與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差異。此外,看守所等地方也可以進行虛擬還原,以此深刻認識我國法律制度對犯罪嫌疑人權利的制度保障。
其次,行政違法場景3D虛擬還原,與法學理論課程的權力與權利概念辨析進行內容銜接。現實中存在大量案件并不是刑事案件,而是行政案件、民事案件等一般違法案件。行政違法場景的3D虛擬還原可以讓學生體驗到行政處罰在不同案件中是否合適,行政裁量權是否濫用或得到有效規制。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這些行政法相關案例背后的法理依據。
最后,民事糾紛場景3D虛擬還原,與法學理論課程中的公民守法、法律解釋、法律事實等章節銜接。民事糾紛通常瑣碎而繁雜,如何從當事人論述、糾紛場景中發現法律事實是法律人必備的技巧。民事糾紛場景的3D虛擬還原可以直觀體驗瑣碎的日常,課本上所謂簡單清晰的案件在現實中是一張模糊的臉。
例如離婚,當事人找到律師的時候滿腹委屈和滿眼淚水,滔滔不絕地攻擊和數落配偶。律師和當事人面對的是兩種不同的離婚:律師面對的是法律的離婚,而當事人面對的是社會的情感的離婚。[12]這種話語交鋒一般在法學院課堂上難以呈現給學生,而通過3D虛擬現實技術則可以還原一個個有血有肉當事人的話語交鋒,情感流露與案件具體細節。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現實生活中律師、法官等職業與當事人應當如何進行有效交流,還可以讓學生明白同樣存在疑難、復雜民事訴訟案件,以及民事案件背后的法理基礎。
總而言之,大數據+法學理論案例教學的深度融合不僅有助于學生吸收法學知識,還可以讓學生明白規則背后的理論,培養法律情感與道德情操。部門法學通過具體案例對具體法律規范的適用問題進行分析,而法律思維則是以具體案例為載體,尋找背后的原理、邏輯與理論原型。這種法律思維背后實質上就是以部門法為基礎的法理思維。[13]通過3D虛擬仿真技術手段還原中西方古代社會“從新兼從重”原則導致的惡性案件,讓學生理解何謂現代法治精神。現代法治精神產生的“從舊兼從輕”等原則背后理念是保障人權、維護正義。如此一來,法學理論課程不再停留在課本,而是以現代信息技術深入學生的內心。此外,大數據+案例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道德情操,使其成為一名守法公民。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故意用硫酸潑熊的案件令人詫異,而馬加爵殺人案也是令人膽顫心驚,并且這兩個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大學生。以案件場景還原,讓學生以第一視角反思,以反面例子培養學生心理素質與道德情操。
大數據不僅可以實現部門法與法學理論知識的深度融合,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實現跨學科融合。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教師角色發生了變化。從知識傳授者變為知識互動者。教育重心從教師向學生轉移。教師課堂講授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是拓展到課本知識尚未更新的新知識、新案例、新事件所反映的法理。
在大數據的賦能下,教師能實現課本知識拓展的跨學科融合。面對互聯網時代平臺面臨的法律難題,從數據壟斷、數據權利、算法規制等方面進行跨學科式學習,這種跨學科不僅離不開新的數據軟件開發,還離不開大數據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數字正義、代碼正義等觀念沖擊并形塑傳統的正義觀念,正義不再是法理課堂上的一個觀念,而變成科技來做背書的正義。法律不是萬能的,人是靠不住等觀念背后是一系列的制度設計,這些制度設計在大數據時代開始依賴智能合約程序、區塊鏈等技術。因為這些技術不會作弊,不會貪污,不會出現低級錯誤。然而,數字正義也有著自己的煩惱,數據黑箱、算法歧視等問題仍然存在。代碼規則也需要法律規則的介入。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跨學科深度融合為新型交叉學科。例如清華大學于2018年4月開設了“計算法學”方向全日制法律碩士學位項目。此方向注重法學與信息科學等方向的交叉研究型學習,致力于培養出一批既精通法律規則、又熟悉信息技術的高端復合型人才。而東南大學作為全國范圍內最早推動新法科建設的高校之一,在法學一級碩士點和博士點之下設立的一個新法科方向,即“大數據與互聯網法學”。
這類新課程或項目需要“在課程安排上要有意識地加大對法律實證研究方法的介紹與應用比例……引入Python、統計學等大數據實證研究基礎工具,或者加強與司法機構的合作,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熟悉智能司法輔助系統,參與到智慧司法的工作實踐中來。”[14]將大數據實證研究工具與司法機構、教學課程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從不同學科角度理解法學理論。
“數據的力量就在于海量,只有搜集越多越精準的數據,不斷完善數據系統的基礎建設,在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時,才能得到更為科學、準確、客觀的方案。”[15]平臺數據的累積為大數據的精準分析與預測提供基礎,為學生個性化學習計劃提供相對客觀的指標。
過去,法學理論這門課程常常束縛于象牙塔,與部門法教義學、實踐教學存在知識脫節的狀態。通過大數據軟件開發與運用、大數據與案例教學深度融合之虛擬體驗等三維體系構建,有助于法學理論從云端走向地面,有助于其與部門法學知識、交叉學科領域融合起來,為學生整個知識框架建構提供基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學校需要“算法專家”等專職人員以預防大數據預測偏差以及算法歧視等問題。[16]另外,數據濫用與隱私問題也是大數據在此領域應用的難題,這不僅需要運用區塊鏈、數據脫敏等技術,還需要健全的法律規制與對代碼規則設計的提前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