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王慶怡*
(1.西安外國語大學培訓部 陜西·西安 710061;2.空軍軍醫大學 陜西·西安 710032)
根據問卷數據,雖然有部分學員認為開設商務外語課程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絕大多數學員認為開設與英語基本技能相關的課程,以及跨文化知識,生存外語和行業外語相關課程對于滿足自身的學習需求更為重要。
學員在海外工作的過程中,商務知識的要求并不是非常突出,基本上只需要進行一些日常事務性的溝通。究其原因,大多數外派人員都是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并不參與企業的商務環節,不需要進行非常正式商務談判,也并沒有很對商務場合需要他們出席,所以對于他們而言,基本的日常商務往來知識就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而非常專業的商務知識并不是非常必要,所以他們沒有很強的學習動機。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員只需要接打電話或者收發郵件,所以了解基本用語和格式對于他們而言足矣。
此外,根據文獻中跨文化勝任力的內涵,外派人員需要了解東道國文化背景知識,以及具備與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員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處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語言正是文化的載體。所以,學習任何文化背景知識的基礎首先應該是語言基本技能。培訓市場上現有的跨文化商務溝通培訓,或者學術界跨文化商務溝通專著,往往重視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學習,注重案例討論和分析,并不以語言能力的培養為重點。這樣的培訓要求學員的英語能力已經達到一定水平,才能具備溝通交流的基礎。然而,大多數陜企外派人員學習工作的環境主要位于西北地區,由于地域差異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原因,多數人員外語并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他們離開校園的外語學習環境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而且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沒有機會接觸外語,所以,大多數人的外語水平十分有限。因此,語言能力仍然應該是培訓的重點。
在外語聽力,口語,閱讀及寫作的四個基本技能的維度上,問卷結果顯示出了外派人員對于聽說技能的顯著的傾向性。對于外派人員來說,他們在目的國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的交流障礙,所以聽懂目的國語言以及能夠運用目的國語言進行簡單的溝通是跨文化適應過程中首當其沖的。相反的,對于閱讀和寫作而言,他們的要求并不高,能夠讀懂工作郵件并進行恰當回復就可以滿足外派人員的需求。
我們調查發現,陜西企業的外派人員主要是項目相關的技術人員。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攜帶企業自己的技術出國完成項目,并且工作過程中還涉及到技術保密問題,所以他們在目的國的工作環境中并不需要閱讀大量的外語資料,也并不需要使用目的國語言進行文件或者資料的書寫。對于他們而言,日常事務性的郵件往來比較頻繁,所以他們的閱讀和寫作需求主要集中在郵件模板和常用語方面。
另一方面,他們對于聽說的需求相對較為突出。首先,雖然在工作中外派人員會配備有翻譯人員,但是在生活當中,如果不能進行順暢的交流,會給他們的生活和心理帶來很大的障礙,使得他們很難適應目的國文化,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其次,在工作中,雖然有隨行翻譯人員的輔助,但是如果外派人員能夠和目的國員工進行無障礙的交流,工作會進行的更加順利。而且,翻譯人員并不是專業技術人員,如果外派技術人員能夠直接與目的國員工進行交流,可以避免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延時和缺失,甚至是錯誤,從而使項目進行的更加順暢。
基于外派人員以上的學習需求,聽力課和口語課可以作為課程設置中的重點,課堂教學內容應以日常交流基本用語以及語言交流策略為主,輔助進行一些行業用語及規范的學習和訓練。閱讀和寫作課可以作為有益的補充,主要進行專業文獻圖表的閱讀和應用文寫作規范的教學。
根據之前對企業外派人員培訓課程模式的研究,目前常見的課程主要有:語言基本技能,行業用語,商務外語以及西方文化。然而,通過本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學員認為影響他們外語水平的最大因素是詞匯量,此外,語法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外派人員的對于詞匯和語法的學習需求十分突出。
在聽力和閱讀方面,大多數外派人員反映出了對于詞匯量不足的擔憂,他們不止希望擴大詞匯量滿足日常生活交流所需,作為ESP學習者同時也是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對本行業術語的要求也相對較高。所以,在今后的課程設計當中應當設置專門的詞匯課程,滿足外派人員對于日常生活高頻詞匯和專業詞匯這兩方面的需求。當然,這樣的學習需求對于培訓單位以及教師的要求就會很高。外派技術人員來自不同的行業,所以專業詞匯的需求各不相同,這就對教材選用和教師備課提出了挑戰。因此,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就會成為培訓單位需要攻克的難題。
在口語和寫作方面,外派人員顯示出了對于語言準確性的擔憂,而且這種擔憂也會給日常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礙,導致外派人員在交流過程中的心理舒適度下降。前文我們已經提到過,陜西企業的外派人員由于地域和工作環境的限制,平時基本沒有機會接觸外語,此外,能夠派駐目的國的技術人員都是企業中堅力量,離開學校的語言學習環境的時間已經相對較長,所以,他們的外語知識不足。因此,作為培訓單位,為了提高他們的語言準確性和得體性,語法教學也是有一定必要的。因此,今后課程設計也應該考慮到外派人員的需求,設計相應的語法課或語法教學環節,以期緩解外派人員在與目的國人員交流中的不適和緊張。
另外,我們還發現外派人員對于西方文化的需求并不突出。多數人認為西方文化對于他們而言并不是非常有用,學習積極性也不是很高。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陜西企業的國際合作項目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地區,并非主流的西方國家。所以,教師在西方文化課堂上講授的西方主流國家的文化對于他們而言并沒有需求。這種情況的出現又對我們的課程設置和內容提出了要求,需要我們提供真正的目的國文化傳統和習俗的知識,減輕他們出國以后可能會出現的不適應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還發現,陜企外派人員更加青睞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就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大量實操訓練和觀摩為輔的教學方法。大多數人并不認同小組討論這種自主學習的方法,認為這種學習方式比較浪費時間,也達不到教學目標。這一方面體現了外派人員對于大量知識性內容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他們平時缺少在生活工作中使用外語的機會,以及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中可能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傳授語言文化知識,行業外語知識和溝通交流技巧策略以外,還應該盡量設計一些生活工作場景,讓學員能夠利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實操;或者通過影視錄像,讓學員進行觀摩,然后角色扮演或行為模仿。只有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讓外派人員到達目的國后,盡快適應那里的工作和生活。
綜上所述,語言的基本技能,尤其是聽力和口語仍然是教學重點,詞匯和語法知識也是教學設計不可或缺的環節。除了基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以外,行業外語和商務外語也應當包含在課程設計當中。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增加學員的實際操作和情景演練機會。
通過本次學習培訓需求分析,我們發現,陜西企業的外派技術人員確實對于外語和跨文化適應性的學習和培訓有比較強烈的需求,而且大多數人希望能夠進行系統的全日制的半年以上的培訓。然而,現有的培訓并不能完全適應和滿足陜企外派人員的各方面的學習需求,課程設置,教材選用,甚至是教師的能力并不能讓培訓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們應當充分考慮陜西企業外派人員的特點和需求,改進現有的課程和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企業和目的國進行特色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