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蔚瀾 涂子芊 謝錦洪 曾子恒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 200093)
所謂“忠實性”即忠于原文,準確的表達原文要傳達的意思,不隨意歪曲原作者的意圖。在中國菜品的翻譯中,我們既要尊重菜肴內在的文化底蘊,同時也要注重實用性的原則,直接且準確翻譯出菜品的字面信息和內在本質,用直譯、意譯和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翻譯。
中國菜品有相當一部分被賦予了有文化內涵,具有詩意或象征著幸福如意的名字。所以在翻譯文化菜名時,外國人通常既無法理解菜品的實質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因此在翻譯時,不可一味地追求表達文化的內涵,應該遵從英語語言習慣,首先滿足外國人的基本需求,即菜品的烹飪方式和主要食材,便于其做出選擇;其次,使他們了解菜品背后的文化;最后,要注重文化差異、宗教對飲食文化的影響。
以移動通信網絡技術支撐和基礎設施的全面覆蓋為基礎的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們越來越依賴各種無線終端設備。
微信小程序不僅為用戶提供了便利,更對開發者友好。微信小程序相較于APP來說,其數據庫建立在服務器端,減少了小程序的內存負擔,用戶無須下載耗費手機內存安裝APP,即用即走;微信小程序可以通過二維碼、鏈接與微信聊天平臺、公眾號和文章等平臺連接,易于推廣。對開發者而言,小程序開發成本較低,維護方便快捷,程序運營者可以使用多種編程語言,如C++、Python等??傊?,便捷的微信小程序可以為目標用戶帶來舒適的使用體驗。
該小程序基于Python開發環境,研究與菜品識別翻譯平臺相關的圖像識別、數據庫檢索、云端信息交互、人工神經網絡等技術,借助微信小程序實現拍照識別菜品圖片和文字,并通過基于飲食文化多語言數據庫獲取與其對應的英文翻譯、菜品的簡介、為目標用戶提供快速、準確的菜品識別與簡介服務,便于用戶便捷地接收菜品信息,深入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底蘊,實現以美食為媒介的文化傳播與交流。
2.3.1 微信小程序微交互設計
從當下微信小程序應用現狀來看,要打開微信小程序可以通過以下兩種路徑實現,其一,在微信主頁面,通過下拉屏幕,彈出下拉窗口,在新窗口“我的小程序”中就可以查看到已添加的小程序,點擊圖標就可以進入小程序,點擊左上方關閉按鈕或者返回鍵就可以退出小程序,進入微信主界面;其二,在微信主頁面下方菜單欄點擊發現按鈕,彈出搜索框,輸入需要檢索的小程序名稱,如本作菜品查詢小程序,點擊出現的小程序圖標就可以進入小程序[1]。
2.3.2 百度智能云及大數據
百度智能云是一款致力于為企業和開發者提供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服務及易用的開發工具[2]。百度智能云通過云計算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完善客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我們使用百度智能云和大數據作為云平臺基礎,儲存相關數據庫和用戶的搜索信息,提高運算和數據管理的效率。
2.3.3 菜品查詢微信小程序設計
微信小程序提供了一個簡單、高效的應用開發框架和豐富的組件及 API,幫助開發者在微信中開發具有原生APP體驗的服務。我們利用百度智能云菜品識別API,阿里巴巴矢量圖標庫等來完善程序設計,此小程序主要調用了百度AI菜品識別的接口,可根據用戶上傳的圖片來判斷圖片中菜品的名稱和百度百科中關于菜品的詳細說明,并轉換為英文注釋。其亮點在于對菜品的英文解釋。
市面上大部分用來幫助人們認識菜品的工具主要為文字搜索小程序、APP和網頁,這種搜索方式對于非中文習得者來說非常不便。而 DietResearch小程序可以利用中英雙語的操作界面更直觀地展現菜品的特點和文化知識。從便捷性來說,文字輸入的查詢方式需要建立在語言基礎之上,而圖像建立在視覺的形象思維之上,DietResearch采用圖片識別的方式辨認菜品,只需拍照就可以進行相關搜索,操作便捷。另外,小程序首創在彈出菜品名時,展示菜品包括的食材和卡路里數值,為有身材管理和忌口需求的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為了更好的傳播中國文化,后續小程序將進一步充實改進。除現有的英文翻譯外,小程序將把菜品按八大菜系進行歸類,對部分菜品添加歷史典故等,介紹菜品的淵源。
該小程序目前使用中英雙語,后續將調研使用者的感受和對不同語種的需求,并根據用戶需求適當增加其它語種的翻譯。
中國菜的英譯可以參考西式菜品的命名方式,以菜品的核心食材為中心詞匯,再將其對應的烹飪方法譯出來。直譯法,顧名思義按照菜的字面意思翻譯,適合含有原材料,制作方式的菜品。食堂的菜以炒、炸、煎、燒、烤、燉、蒸為主,翻譯要力求精確避免產生歧義。目前普遍認可將“燉”統一翻作stewed,“炒”統一翻作fried,“蒸”統一翻作steamed,燒的做法譯為 roast[3]。
例如:叉燒Barbecued Pork
油燜筍Stewed Bamboo Shoots with Soy Sauce
意譯法指的是我們在尊重原文內涵的基礎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形式、結構和修辭等方面,將原文想要傳達出的內容和重點翻譯出來。
食堂中很多家常菜都有其俗稱,如口水雞和螞蟻上樹等就不能用直譯法簡單譯成saliva chicken和ants on the tree,而應將口水雞譯為steamed chicken with chili sauce,螞蟻上樹則是Saute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為了準確翻譯不產生歧義且保留原名中的特殊象征和美好寓意,可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式。例如:東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4],若直譯便無從得知菜的制作方法和口味特點;若意譯則無法傳達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象征。因此直譯的同時,可增加意譯。
對于中國獨有的菜品則直接運用音譯法進行翻譯比較妥當。包子被翻譯成了“Steamedstuffedbun”,形容一種圓形面皮裹著餡蒸熟的食物。[5]這種翻譯顯然是不準確的,外國人對中國的包子沒有概念,他們常吃的是面包,這種翻譯會讓他們誤認為是帶餡的面包。因此直接譯成“Baozi”讓外國人逐漸接受這個獨具民族特色的美食。再比如燒賣被譯為“Shaomai”,豆腐被譯成“Tofu”等。
文化背景差異是交際中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小程序的設計目的建立在重視文化背景差異的基礎上,促進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圈的交流。我們以飲食文化傳播為主題,非語言符號交際為途徑,無線終端設備和小程序為載體,幫助目標客戶更好的欣賞和理解中國文化中極其重要的飲食文化,提升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中華美食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對外輸出的有利媒介。準確的菜名翻譯是中國餐飲文化的名片,使外國人在品嘗美食的同時,能夠了解中國飲食文化之美。
智能識別掃描技術與準確的菜品英譯相結合,不僅可以極大的方便了外國友人的在華生活,體現了中國喜迎八方來客的大國風度;也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使世界對中國文化產生認同感,增強我國的民族自信和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