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媛 劉振旭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淄博 255000)
據社科院權威發布,2011年以后的 30年間 ,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到 2030年,中國 65歲以上人口占我國人口總數的比例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盡管社會對喪偶老年人再婚的現象包容度逐漸提高,但喪偶老年人再婚同樣也面臨著較多的問題,子女的不同意和輿論的壓力是阻礙喪偶老年人再婚重要原因,子女會因為覺得丟人而阻止老人再婚。同時,喪偶老年人再婚也同樣伴隨著財產分配和身體實際情況等一系列問題。老年人再婚并不像年輕人再婚一樣簡單,其中圍繞著較多的阻礙和問題。對于老年人來說,養老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物質方面的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是巨大的,再婚使喪偶老年人得生理、心理要求得到了滿足,成為真正的健康老人,而且再婚有助于實現喪偶老年人后半生的人生價值。
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導致體力、視力、勞動能力、反應能力和身體的穩定性下降,其身體受到外界意外傷害的可能性升高,獨居老人死于家中無人發現的事件在近些年也層出不窮。所以城市中的喪偶老年人再婚之后可以互相照料起居和日常生活,農村中的喪偶老年人可能仍舊承擔農活,再婚之后女性可以“幫助料理家務”,男性可以“幫助繼續種田種地”。再婚配偶可以彼此配合進行生產生活勞作,降低他們單人的勞動強度,進而減少他們患病的可能性。
通過對社區內喪偶后準備再婚的老人和未喪偶的老人進行焦慮狀態/特性詢問表進行了評定分析后發現,喪偶老人再婚前焦慮和抑郁的表現明顯高于再婚后的表現,喪偶老人再婚后一年焦慮和抑郁的表現與為喪偶老人之間水平相同,因此,喪偶老人再婚后有助于減輕其孤獨感和焦慮,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喪偶老年人再婚之后可以滿足感情溝通和語言交流的需求,相互陪伴緩解孤獨感和寂寞感,孤寂感會讓老年人逐漸降低自我認同,進而導致心理各種問題的出現。再婚實現了老年人的“老有所伴”的愿望,從喪偶的悲痛中走出來,使感情能夠有所寄托,促進其心理健康,提高其幸福感。
一旦出現喪偶的情況,老年人不僅再心理上遭受較大的打擊,在生活上也會出現較大的困難,相關調查研究發現,相較于女性而言,男性在喪偶之后的再婚意愿更加強烈,理由更多是為了有人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不完備性的社會支持體系和有限性的子女資源都強化了老年人喪偶之后的問題嚴重性。因此,喪偶老年人再婚之后,能夠利用老年人的自身資源,解決老年人照料和情感需求等養老問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子女養老的壓力。
子女的反對是喪偶老人再婚難的重要壓力來源,首先,血緣關系和對父母的情感導致子女不愿意再接受新的成員進入自己的家庭。有調查研究發現,喪偶家庭中,有65.1%的子女不愿父親或母親再婚,僅有24.7%的子女表示愿意尊重老人的意愿,還有10.2%的子女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持中立態度。
其次,一些子女認為家里喪偶老人再婚之后會導致其所能繼承財產數額的減少,一旦老人再婚之后成為合法夫妻,夫妻雙方所擁有的財產如果沒有在婚前做出安排將會成為夫妻共有財產,夫妻雙方都將擁有繼承權,因此,一些子女會認為一旦老人再婚將會影響自己的經濟利益。
再者,如果家中喪偶老人與子女共同居住,沒有自己獨立的房子,一旦再婚,家中住進一個陌生人,子女和老人之間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和問題,這也是一些子女反對自己家老人再婚的理由。
最后,喪偶老人再婚在社會中的接受度并不太高,政府和社會并沒有明確的態度支持喪偶老人再婚,在農村,如果有誰家的老人喪偶后再婚將會成為整個村莊里被議論的對象,這些輿論不僅對老人產生不利影響也會對其子女和孫輩產生較大的困擾。
首先,很多喪偶老年人自身身體健康狀況堪憂,各種慢性疾病纏身,甚至還會有癱瘓在床的現象,尤其是農村的喪偶老年人其總體健康水平較之城市喪偶老年人低,因此,這些老年人由于身體狀況即使有再婚想法也較難施行。
再者,老年人雖然思想觀念有所開放,但還是保有傳統思想觀念,對于喪偶再婚這種做法老人自身接受度就不高,尤其是對那些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或接受程度低的農村老們來說,接受一些現代思想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再加上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認為喪偶老人“克命”、再婚之后影響“風水”等等,也使得一些老人望而卻步。
家庭融合的問題是老年人在婚后面臨的首要問題,一般老人都有自己的子女。再婚老伴一起生活的同時還需要接受彼此雙方的子女。無親情血緣的關系、年齡的差異、文化程度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就容易導致各種避不可及的家庭矛盾,本想再婚安度晚年的喪偶老人考慮及此,再婚顧慮再次增多,不得不在再婚面前徘徊猶豫。
一是要先改變喪偶老年人自身傳統的觀念,建立對喪偶再婚的正確認識,享受國家規定的合法婚姻關系是每個人的權利,老年人不應以不合理的傳統觀念束縛自己,應當勇敢的追求幸福。老年人首先是個人其次才是老年人,每個人都有享受婚姻愛情的權利,無論是為了緩解孤獨感還是為了“老有所伴”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也應當注意的是,在喪偶老人再婚之前應當明確自己是以什么目的再婚的,以欺騙財產為由而再婚是不合法不可取的,同時老人也應在再婚之前多加考察對方,避免被騙。再婚要面對的是一個新的生活對象,因為各自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在開始共同生活時產生摩擦與矛盾在所難免,必須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既不能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能想得一無是處,有合理的期待才能有好的結果。
二是喪偶老人再婚前要與子女多加溝通,處理好家庭內部的關系。耐心的與子女說明自己的需求,傾聽子女的意見和建議,以取得子女的理解和包容。作為兒女也應看到自家老人的合理需求加以理解。再婚后也要積極的與雙方子女達成良好的家庭關系,避免出現較大較多的家庭矛盾。如果有財產方面的顧慮,可以依照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訂立婚前財產協議,我國《婚姻法》第19條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產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如兒女還有顧慮可以采取訂立遺囑的方式提前安排財產的繼承權。
三是社會要給予老年人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創建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老齡化是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多,社會也應對其各種需求給予及時的關注和回應,喪偶老年人再婚問題是較為突出的問題,應當引起重視。同時各種傳播手段、輿論媒介都應當傳播積極的先進的文化,摒棄糟粕文化,為老年人再婚營造開放良好的輿論氛圍,給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幫助老年人實現追求幸福的意愿。
喪偶和年老都意味著人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生的角色也在這其中發生轉變,但是再婚并不是洪水猛獸,它是喪偶老人合法追求自己幸福的途徑,其對于喪偶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實現老人“老有所伴”的愿望有著積極意義。喪偶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不容忽視,社會逐漸發展成熟,對于老年人養老不應再局限在物質方面的滿足上,精神上的關注也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但我們在提高包容度的同時也應當保持警惕,避免有人打著喪偶老年人再婚找尋幸福的旗號詐騙,這對于喪偶老人來說是身心極大的打擊。追求幸福并不可恥,喪偶老年人同樣擁有這樣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