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 唐楠
公共危機,從概念上來說,就是自然災害、社會運作機制失靈等對公共安全、社會正常秩序產生威脅的事件。[1]而公共危機傳播就是指在危機發生的過程和各個環節中,政府、媒體和社會公眾及組織之間的一種雙向信息傳播、交流的行為。[2]政府由于其特有的政治性,在公共危機的傳播中起著主導作用,媒體就成了政府與社會公眾間的紐帶。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與發展的重要階段,公共危機事件發生的頻率較高。
政府、媒體、公眾三者相互之間存在著一種制約的關系。政府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先天優勢,由于其維護公共利益的使命,政府在公共危機傳播中必須承擔相應責任,而媒體和公眾也不是完全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有時甚至會在公共危機的傳播中起到帶頭作用。比如說,公眾當中一些了解公共危機實情的群體可以通過一系列入際傳播手段較早地傳播信息。政府、媒體、公眾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新媒體時代,政府對于危機信息的源頭仍然擁有絕對控制權,但是政府不再主導所有的信息傳播渠道。在公共危機傳播中,由于媒體和公眾與過去相比更加具有自主性,他們會積極主動地參與信息傳播過程,同時,也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和約束。第二,媒介技術快速地發展,大量新興媒體有了發揮的空間,信息爆炸使得一些人患上信息恐慌,大眾過分依賴信息,可以說媒體對人們的影響更大了,人們也可能會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少媒體可能受利益驅使而發布不實信息迷惑大眾,引導輿論,大眾了解真相以后就會對這類媒體失去信任。第三,公眾的理性并不是完全沒有發展,但發展有限。利用新媒體,公眾也可能成為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信息來源。公眾可以使用多種渠道,例如反饋、發布、評論等,與政府或媒體間相互制約。[3]
政府與公眾間關系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政府信息公開不夠積極被動應對,最終可能導致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相互信任不足。政府在面對一些自然災害或者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產生威脅的公共危機事件時,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維護公共利益的價值取向,應當積極主動對公眾進行疏通、安置以及撫恤。公眾對公共危機事件的反應,將直接影響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公共危機往往是突發、極具破壞力并且擴散性很強。政府只有及時地信息公開,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才能從源頭上緩解政府與公眾間的不信任感,同時能夠防止輿論被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或者是公眾不明真相而導致網絡上謠言四散,引發恐慌和社會的不穩定。公共危機傳播過程當中,信息的不及時公開使得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加劇,并且這種信任一旦被破壞將很難恢復。
政府與媒體間關系的主要問題是沒能進行充分合作,甚至出現對立局面。在公共危機傳播中,媒體的一個主要功能是監督政府,在西方國家,媒體在國家事務各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很大,被稱為“第三方”力量,而在我國,由于新聞體制等因素限制,這種力量實際上是被削弱了的。我國的主流媒體一般隸屬于各級黨政機關,作為其宣傳組織,被稱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這種性質即使在新媒體時代也仍然存在。同時,非主流媒體的商業化程度增強了,也就形成和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對立性,比如說在一些公共危機事件中,非主流媒體在沒有調查出實情的情況下也能散布一些消息,這些消息不一定是準確的,但卻影響了公眾的判斷和認知,這實際上是與新聞媒體應當有的道德責任相悖。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政府仍然依靠主流媒體發布權威信息,穩定民心,保持事態真實,但是政府與其它媒體間的合作并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效的、良性的合作。因此協調好政府和非主流媒體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新興媒體是信息傳播的窗口,政府應該思考如何用好媒體,在治理公共危機傳播中發揮巨大作用。[4]
在公共危機事件中,個別媒體在信息傳播中會掩蓋事實或者夸大事實,導致大眾被誤導,而一些利益群體借此機會利用媒體表達對政府的不滿。虛假信息的傳播加上一些非理性公眾的不實言論都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公眾的恐慌。不少媒體可能因為利益驅動而發布不實信息,引導輿論,大眾了解真相以后就會對這類媒體產生不信任。
政府應當依法推進信息公開,并且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積極對公眾訴求做出回應。公共危機事件進行信息網絡傳播是一個非常復雜且需要多方面協同傳播的過程。政府的公信力來源之一便是信息的公開度和透明度。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政府傳播信息時做不到完全的公開,但是應當有積極回應公眾的態度。可以充分地運用政務微博、公眾號等平臺與民眾實時互動,最終建立一種“雙向互動對話機制”,避免公共危機傳播信息失真,減少謠言的產生。同時保障公民的知情權以及和政府對話的平等權,有助加強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互信,改善公共關系。
在公共危機傳播中,政府與媒體間應加強合作。一方面,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媒體的信息傳播功能。在網絡時代,媒體對于公眾的影響程度更大了。政府可以借助各種媒介手段向社會發布信息,將有利于公共危機的解決。媒體是連接中國政府與公眾間的橋梁,政府可以通過對公眾意見的收集,更準確地把握社會動態并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另一方面,媒體也要協助政府。首先,要秉持正確的信息取向,媒體應當是有職業良知的,不能為了商業利益或者曝光率而發布不實信息,對大眾進行信息誤導,加大社會恐慌,影響公共危機的解決。其次,媒體的新聞研究報道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在公共危機事件中應當起到協助政府的作用,進行正向的輿論引導,緩和大眾情緒。
公眾也是公共危機傳播的參與者,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也使得公共危機信息傳播更加復雜。加上公眾出于情感等因素,可能在信息傳播時加上自己的主觀色彩,沒有辦法保持客觀的態度,也會導致一些謠言的產生。公眾群體中,意見領袖的作用不能被忽視。身為意見領袖,更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可能對大眾產生的影響,在傳播信息中應當更加謹慎、客觀。[5]公共危機事件的傳播有顯著的階段性特點,在最開始的爆發期,信息的時效性和權威性是公眾最急切的需求,但是我們不難發現第一手信息往往是由一些微博或者微信用戶發布的。政府要重視公眾的意見,可以扶持一些意見領袖發揮重要作用。所以意見領袖要在信息傳播層面實現信息協作關系,從而推動政府與公眾協同參與公共事務,最終達到一種相輔相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