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 趙衛妮
基層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是我國的一項基層衛生保障體系新創舉,對于單一的基層衛生醫療體系而言無疑是結構與本質的嬗變。一方面,健康的社區環境有助于促進民眾的健康;另一方面,健康、良好的社區環境可以提升民眾健康水平。然而,我國目前的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仍處于起始階段,探尋健康社區在基層的發展模式以及可能路徑尤為重要。
一是國家醫療政策的支持。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是我國基本矛盾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做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維護人民健康的堅定決心。在此文件中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理念,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以基層為重點,將健康理念融合在治國理政中,發揮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協同作用,建立健全的醫療體系,形成有利于民眾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居環境和社會環境,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新型健康觀的轉變,提高人民健康理念。此外,還提出了以普及健康知識,參與健康行動,提供健康服務,延長健康壽命的基本原則。樹立了到2030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水平進入高輸入國家行列的總體目標。二是基層人民群眾健康意識的提高。“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是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處于完好狀態。”[1]在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中,民眾對于健康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愈來愈多的人開始不再滿足“無病”狀態,而是在此基礎之上追求高質量、更健康長壽,人民對于健康的投資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甚,主張細致,科學合理的健康服務。民眾對于健康的要求也已從傳統的體檢向多元化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務轉化。在基層社區中,社區群眾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活動的熱情很高,且社區已成為凝聚民心的重要基層組織,建成、完善社區健康服務設施,對于滿足社區居民不斷增長的健康水平與居住環境需要,豐富和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從而構建健康社區,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該項目的建設將進一步拓展社區健康服務領域,使社區更好地服務于群眾。三是基層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資源是健康社區在基層建設的基礎保障,培養符合我國基層健康社區發展的人才是精準脫貧的助燃器,為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注入活力。“基層人才數量的增加為基層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儲備。”[2]近年來,國家對于基層健康社區的人才培養形成專兼結合、梯次配備、上下聯動、內外互補的戰略格局,為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和發展凝心聚智、注入活力與動力,并且用科學的文化知識武裝頭腦,培養出一批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主力軍。一方面,政府不斷利用各種政策優勢吸引各種優質人才在基層社區扎根,且基層社區管理的人才不斷增加并且趨于年輕化。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醫學類院校定向培養專業醫學類人才投放基層社區,而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是健康社區重要的基礎保障,社區醫生作為基層醫療隊伍中的主力軍,一方面承擔居民健康和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另一方面為健康社區的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撐。“基層醫療體系成了保障和踐行‘全覆蓋、保基本’的社會醫療政策的‘第一道防護’。”[4]因此,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不僅堅持以醫療型人才為支撐,而且以多類型的人才為輔助,使得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發展和完善成為可能。
健康社區作為對“健康中國”的具體體現,其可能建設路徑是重中之重。實現“健康中國”這一偉大目標,以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為媒介,在健康社區中融入醫療衛生服務理念,則能夠豐富健康社區在基層建設以及實施路徑,擴展健康社區在基層的發展渠道。但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要有具體的保障。第一,平臺搭建的保障。組建專業管理隊伍。一方面,政府應配備專兼職的健康社區指導管理,其需具備一定的健康社區知識以及業務素質。另一方面,社區應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升干部的綜合素養,樹立群眾榜樣,起模范帶頭作用,進而發動民眾參與健康社區的建設中來。第二,建設資金的保障。一方面,政府應通過核定預算解決基層健康社區運營經費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政府應鼓勵社區與企業、高校展開合作,實現綜合管理。在使用上,規范內部管理,嚴格經費審批和財務管理制度,提高經費的合理使用率。第三,完善健康社區管理體制的保障。對于管理人員,要完善健康社區建設以及為社區健康營造貢獻的考評制度,結合民眾以及管理工作量制定相應考評制度,將指導次數以及居民的參與次數換成工作量作為勞動報酬;對于社區居民應重點對開展健康社區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宣傳,并支持社區內部居民自發組織健康社區建設的宣傳活動,以及給予場地和設備上的支持;對于領導班子建設,發揮社區黨委的領導的作用,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指導、居民組織、參與為輔的工作格局。同時,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路徑要遵循制度化、一體化、層級化原則。第一,加強頂層設計。發揮社區黨委的統籌作用,加強校各戶居民在健康社區建設中的輔助作用。首先是建立以書記為組長,分管社區各部門的組織機構,確保活動的執行力度,接著對整體管理進行分工與規劃,形成總體規劃、集體考勤,分類自主管理,集中匯總與展示的“總分總”管理模式。其次形成個別部門的“試點推廣”全社區“整體規劃”建設體系。第二,安排啟動程序:依托新媒體融合加強對健康社區建設的技術支撐與宣傳力度。第三,利用問卷收集社區民眾關于健康社區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在問卷設計時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一是確定本社區的主要健康問題。二是根據基層社區居民的調查反饋和社區實際情況確定需要優先解決的健康問題。三是根據問題制定計劃和規劃。四是采取行動實現健康社區的設想、解決社區居民的健康問題。另外,制作“健康社區建設選擇指南”在社區公示欄中向全社區居民加以公告。第四,建立第三方合作機制。社區以多渠道建設路徑為指導,大聯動促健康社區各要素在基層社區全面實施的工作思路,采用了借力使力的辦法,通過居委會協商、與外部企業合作、引進專業人才等方式讓更多的社區外民眾參與到健康社區的建設中來。社會專業人士的參與為健康社區建設注入了新動力。第五,建設健康社區展示平臺。在健康社區建設過程中社區居民可以展示個人健身規劃,分享成果,為自主健康教育奠定良好基礎。
健康社區是未來中國社區發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以健康社區的理念為指導構建基層社區創新發展機制,能夠有效地促進健康社區建設與發展工作。“以社區為基本單元的健康體系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年”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4]其在基層建設的可能價值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為鞏固我國的攻堅脫貧成果提供了具體路徑。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意味著我國基層社區功能的日益完善,也體現了黨和政府始終將人民放在第一位,且不斷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為人民謀福祉。目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影響人民群眾幸福的因素仍存在很多,但是,健康是衡量基層人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標準之一,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基層民眾普遍小康的環境依然存在許多問題,而疾病是為人民帶來貧窮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基層民眾健康水平提高緩慢,且由于社會的發展,原生態人居環境遭到破壞,群眾健康水平受到影響,在國家實行精準扶貧政策以來,健康扶貧問題也是目前我國基層社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政府也采取了相關的醫療改革政策,但這些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通過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發展、完善,使得基層民眾的健康得到保障,做到小病不出社區,大病不離鎮區,不斷強化民眾健康意識,做到預防大于治療。同時,通過多部門協調,努力為基層民眾營造一個環境優美,身心健康的社區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發展與完善,亦是不斷鞏固我國攻堅脫貧成果的具體路徑。
二是促進基層醫療保障體系與基層社區管理體系的聯動。隨著全面健康社區的建成,基層社區化的進程步伐也在加快,基層的醫療衛生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基層社區與基層醫療保障體系的聯動成為提升基層民眾健康服務水平的有效途徑。在建設基層社區建設中,主要以建設城鎮型的衛生院為導向,把醫院服務向基層社區延伸,建立縣醫院、鎮衛管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三位一體捆綁式、聯動式工作機制。縣、鎮醫院全力支援基層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以及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并定期、定點分批深入基層各社區,對基層健康社區管理工作人員做以指導,對民眾進行健康知識宣講,提高居民的健康認知,繼而整體性提高基層社區衛生業務水平、服務質量、民眾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
三是促進基層社區各部門對居民的健康引導。基層人民的健康是健康社區的核心,讓人民群眾形成到想健康、講健康的理念,開展科學健康普及教育,提升社區居民健康知識,增長群眾預防疾病、抗衡疾病的基本能力,這些是實現個人健康的有效舉措。近年來,基層社區依托社區衛生服務陣地,以“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為推動力,著力培育基層民眾的健康認知,把創建健康社區作為建設和諧社區的首要任務。發動居民參與社區健康行動,在健康社區管理建設中感受創建健康社區的本質、內涵。社區各部門為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健康服務體系,積極探索社區健康服務的長效機制,圍繞創建“健康進社區、創建健康型小區”等健康主題活動,聯合社區各部門,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社區宣傳,設置健康科普宣傳概窗,發放健康創建宣傳冊、健康知識讀本,讓居民知曉基礎的健康知識,并采取定期組織健康宣講活動及豐富多彩健康文化宣傳活動等形式,社區各部門協同工作,將培育居民的精神健康、心理健康、身體健康、行為健康放在首位,創造“人人要健康”的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工作理念,使健康成為社區居民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成為建設和諧社區的需要。縱觀我國健康社區的發展歷程,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任重而道遠。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是政府保障基層人民健康行之有效的策略,隨著基層醫療衛生模式的轉變和新的衛生觀念的確立,在我國健康社區已經進入新階段。通過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是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抓手,通過物質環境的優化和社會環境的賦能,推進健康社區在基層的建設,對弱勢社區適度進行資源傾斜,有助于縮小社區間健康差距,提高居民總體健康水平。通過不斷縮小城鄉差距,鞏固脫貧成果,為進一步提高基層社區抵御疾病風險的能力有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