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開江縣委黨校 龍香蓉
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必然途徑,當前,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最熱門話題,得到了全球范圍內的普遍關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除了要將各國生態共性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之外,還要結合我國實情,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本文認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思維,倡導正確的生態文明核心價值理念,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探索發展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實質性內容是為全球生態安全和維持自然生態平衡做貢獻。將生態文明看成是人類文明一種基本形態,需要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構建可持續生產方式,并且將消費方式和其他全部形式人類活動一并涵蓋進去。當前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有科學發展觀念和理性發展思維做支持外,還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類自身局限性,人對自然環境的依附性,突出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做到有節制發展,有節制建設,有節制使用資源,有節制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共處共融。
從某種意義上講,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以及行為的產生,是對工業文明的一種反思,從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上看是一種巨大進步。反思工業文明,甚至信息化工業發展,并不是全盤否定以往的發展思路與成果,而是重新劃定和規范發展行為、建設行為、生產行為,將發展程度和尺度限定在自然界能夠承受范圍內,不打破健康發展循環。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共涉及四個方面內容,即生態制度文明、生態產業文明、生態意識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
生態制度文明的核心內容是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圍繞自然生態環境內容與建設的來制定制度規范。生態產業文明在現有生態文明建設體系中被視為生態文明建設物質基礎,其全部所涵蓋內容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生態意識文明建設核心內容是人的思想觀念,具體包括人們思維方式、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方法論,其中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是核心中的核心,也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生態行為文明被視為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的表象層支持,建設過程的重要性主要由生態行為文明來體現。
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近年來對生態文明建設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但受諸多因素困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任重道遠,制約生態文明發展的因素多樣,本文主要談以下幾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躍上新臺階,追求GDP,快速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一度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十八大以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某種程度也可以說是問題倒逼的結果,這種帶有明顯被動性建設行為本身具有“亡羊補牢”意味,從上而下建立生態文明理念的模式,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普及上需要時間,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根基相對不足,進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造成難度。理論層面價值觀念若想轉化成具體行為,需要有強烈的意識活動來推動,即對生態文明價值觀在現實環境下發揮價值認識。從精神分析心理學角度講,個體行為由意識決定,意識活動受潛意識支配,缺少對生態文明建設深層次理念的認同,建設行為自然無法被表現出來,或者即便表現了,也是盲目的,不科學的,不合理的,帶有很強的主觀意愿。
在對可持續發展認識不足的人類歷史發展階段,人們對人類發展程度,以及對發展基本要素的理解,簡單地等同于經濟發展。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平衡遭到破壞主要是由人們對自身發展尺度和能力認識不清所造成。經濟發展方式與生態環境狀況兩者有密切聯系。經濟發展與模式建立之初,人們并未意識到肆無忌憚地向自然索取的心態和行為會帶來影響人類自身發展的嚴重后果,因此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就缺乏配套的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措施,缺乏生態文明建設的模式和機制。當前我們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但相對于追求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起步時間相對滯后,因此與生態文明建設配套的經濟發展模式相對缺失,或者說不夠成熟。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方式本應具有高度正相關性,但由于思想認識的局限性,對兩者重視的時間差,導致當前面臨的情況是必須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改變個人生活方式來建立新平衡。
在對生態文明建設上,我國政府在法治層面上做了許多工作,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效果,但生態環境相關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漏洞,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在立法層面,盡管我國已制定和設立40余項環保法規,但從現實性與實踐性角度看,約束性和可操作性始終不強,提倡性和原則性過分被凸顯。缺少了必要監督和檢舉行為支持,生態環境治理和環保行為便無法發揮應有作用。在執法層面,受利益驅使,企業、團體或個人,始終不愿意放棄和改變那些能夠給自身帶來巨大利潤的污染行為。
在現階段生態法治體系建設中,需要將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法制保障深層次理解,二是制度落實。對前者,如何做到深層次理解和從哪個角度進行深層次理解是關鍵,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核心原則下,若想通過深層次理解來優化和完善生態法治體系,就必須將經濟發展任務、行為、目標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掛鉤,比如,各地區在關注自身GDP增長同時,關注地區生態環境破壞程度,中央政府需要結合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程度來對地區經濟發展做出評價,對于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種種行為,堅決予以懲治,不僅要上升到法律高度,還要根據環境破壞嚴重程度來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
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看,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生態問題與環境問題才能得到解決。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被提出至今,我國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其中,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是關鍵。前些年,為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被認為是比較理想的,最符合時下經濟發展要求的模式。近年來,隨著我們對生態環境重要性的更進一步認識,開始認真反思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正確性與否。當前,通過構建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來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是符合當下發展需求的一種模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在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呈現出生態美、產業美、舊貌換新顏的美麗中國新形象。
通過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我們對經濟發展模式在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有了新認識。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通過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來推動,既需要我們在增強生態意識基礎上改善生態產業環境,又需要在生態制度約束下實現生態行為升級;既需要轉變依靠刺激物質資源消費的生產模式來控制資源消耗與廢物排放,又需要通過提高創新力來開辟新的發展建設途徑。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性,以客觀現實為基礎來構建新經濟發展模式,打造綠色發展體系。
所謂生態自覺,其要義固然包含著對生態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對人在世界(包括自然環境)中的地位、人的行為的合理性的反省。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體系過程中,我們需要時刻反思過往發展觀念和行為是否客觀合理,發展模式與行為方式能否有助于實現長期穩定繁榮。培養生態自覺意識我們需要:第一,培育形成生態自覺的價值認同。發揮政府職能與社會輿論效應,摒棄唯GDP論,重新構建政績評價標準和體系,確保各參與主體形成良性互動。第二,努力構建培育生態自覺意識保障機制。機制建立有三“利”,一利有效監督,二利掌握民生,三利正向激勵。以此“三利”為目標建立的生態文明與政策體系,需突出公平公正性、科學性,并最終形成良性循環。第三,努力培育樹立公眾的生態道德觀。其核心在于生態環境教育體系的建立,以此強化生態道德觀教育,培育生態道德意識,塑造生態保護行為習慣。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有很大的發展和完善空間。但我們相信,只要能充分認清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統籌兼顧,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必定能探索出一條我國特有的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