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華僑城物業商業發展有限公司 胡芳婭
審理,指審核處理,是對案件進行審核和把關,提出處置意見。案件審理工作是在審查調查結束后對違紀違法案件所進行的審核工作,指的是紀檢機關案件審理部門對黨組織、黨員、干部違反黨紀,依照規定應當給予紀律處理或者處分的案件和復議復查案件進行審核、把關、處理的過程。
《規則》的印發,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反腐敗理論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制度和規矩,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紀檢監察工作的高度重視,體現了黨中央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自我監督的決心,體現了對紀檢監察機關行使權力嚴到極致、慎到極致的基本要求。
黨的建設主要是指黨為保持自己工人階級先鋒隊這一本質而組織的相關自我完善的活動,既是理論科學又是實踐活動,也是這兩者中介的約法規章,包括黨務基本工作,也包括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和制度建設等。案件審理工作,是對違犯黨的紀律的案件的審核處理工作,維護黨的紀律的嚴密性,是黨的紀律審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審查處理黨員或黨組織違犯黨紀案件的必經程序。
案件審理工作,在監督執紀工作中是重要的“審核把關”環節,是以保障案件質量為核心,審核事實材料、鑒別證據,履行審核把關和監督制約職責的過程,是加強對下業務指導,實現案件審理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案件審理工作是紀檢監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糾正審查中的主觀片面性和局限性,保證監督執紀質量是審查處理違紀案件的最后一道關口。
自覺將民主集中制落實到案件審理工作環節和過程,嚴把政治安全觀,客觀公正地提出處理建議,是對審理工作人員在審理工作中的基本要求。嚴格規范審理工作程序,嚴格依規依紀依法行使職權,使所辦案件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是加強紀檢監察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和內在要求。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是黨內民主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根本保障。保障黨員和監察對象的合法權利,這與審理工作規定的:堅持審理談話、復核違紀事實,向本人宣布處分決定,以及成立復查組,堅持復議復查與審查審理分離等,都體現了對合法權利的尊重和保護。
有的國有企業紀檢部門,對審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將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完成“后半篇文章”的定力和決心。在檢查環節,特別是在案件突破過程中,有的辦案人員先入為主,對案件的違紀事實基本形成了一個固定模式,后期案件審理中會存在重視不夠,直接延續和承認審核意見的現象。
有的國有企業部分案件審理人員主動性不夠,缺乏對案件全面研判意識,即對開展工作無“提前布局”。主動監督意識不強,聚焦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企方面不足,融入經營管理開展審理監督還比較薄弱,“警示教育”不夠日常化、經常性,“一案一剖析”剖得不深入、不及時,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的布局尚需進一步落實。
有的國有企業審理人員受編制影響,力量普遍薄弱,監督作用發揮受限,有的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造成工作上責任落實不到位,或者疏于對審理工作“后半篇文章”的監督管理,沒有充分落實審理工作的24字原則。
上緊審理談話的“安全鎖”。充分認識審理談話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深化理解安全是最基礎的“穩”,落實談話“手遞手”交接流程,確保審理談話安全。嚴格執行分離原則。這是由案件審理工作的任務和性質所決定的,是為了避免因先入為主的主客觀因素影響對案件的審核,確保參加審理人員秉公執紀,客觀公正地審核案件,增強案件審理的權威性。嚴格執行回避制度。《規則》第六十五條之規定,把“回避制度”作為重點執行部分,對“存在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查審理情形的”的要求,要充分研判,正確把控,一定要增加保障審理工作回避制度的合規安全。
秉持紀在法前,紀嚴于法的審理觀念。建立健全溝通協調配合機制,樹立紀律意識與法治觀念并行的理念,才能在審理違紀案件和違法案件的過程中,做到靈活運用執紀規則和法律規范,準確使用紀言紀語和法言法語,既要把握違紀違法案件的共性,也要體現兩者之間的區別。突出審理工作的政治性,紀挺法前,用紀律管住大多數。在審理工作對外與司法機關的銜接方面,理順紀法銜接外部流程,完善運行機制,推進“紀法貫通、法法銜接”。
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出臺,為落實審查調查與審理分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紀檢隊伍新人居多,監督執紀工作經驗不足,加之受疫情影響,培訓難組織,當前提升隊伍專業化建設急須結合理論和實踐的培訓。要及時加強與相關部門、上級紀委請示匯報,充分整合監督資源,發揮好協調平衡作用,讓審理工作在統一的標準引領下開展好。
紀檢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賦予了案件審理工作新時期的使命和任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規范和加強案件審理工作,將懲戒與教育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推動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
案件審理是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要求和有力抓手,是堅持和加強黨對反腐敗斗爭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環節,是著眼于黨內監督與企業管理監督的深度融合,思想認識到位是審理工作取得實效的基礎和前提。審理工作人員應深化政治意識,聚焦主責主業,緊密聯系工作實際,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做到標本兼治、重在治本。
案件審理必須壓實責任,這是堅持把精準執紀作為運用好審理工作的總方法。要堅持把層層設防作為審理工作的總策略,要堅持把常態落實作為踐行好審理工作的總要求,要抓住審理工作各個關鍵環節,落實落靠崗位責任,完善審理流程機制,在依紀依規的基礎上堅持實事求是,在定性量紀上深鉆細研,確保案件審理嚴實深細,要做到推進紀法貫通,推動高效履職,職責明確到位,責任落實到人,緊盯規范要求,嚴格程序審核,立足案件質量,嚴格證據審核,定期通報機制,做實“后半篇”文章。
案件審理必須深化運用“四種形態”,這是提升國有企業審理工作精準性有效性的重要途徑,特別是要常態運用“第一種形態”。對于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問題,凡是紀律條規上不明確的,要本著有利于改革、發展、穩定,有利于保護黨員和檢查對象積極性的原則,妥善處理,特別是區分開工作失誤與工作失職、正當收入與非法收入、主觀故意與過失違紀的界限,提高運用“四種形態”的業務水平和政策把握,實現懲戒和教育相結合的根本目的。
案件審理必須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審理隊伍,要突出重點,通過系統學習憲法法律知識和紀檢監察業務知識,加深對紀檢監察體制的理解和把握。要補齊短板,以打好審理基礎為主,輔助實戰演練。要全員覆蓋,通過積極參加內部學習研討、以案代訓,并采取以老帶新、結對幫帶的方式開展業務培訓,從而使執紀監督、審查調查、案件審理各個環節有機聯系,既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最終全面統一到當好黨紀國法“守護人”、政治生態“護林員”。
相關鏈接
國有企業,是指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包括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和其他部門所監管的企業本級及其逐級投資形成的企業。國有企業,由國家對其資本擁有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
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同時具有商業類和公益類的特點,其商業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體現為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起著調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
按照國有資產管理權限劃分,國有企業分為中央企業(由中央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由地方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對于個別中央企業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較為特殊,歸屬于國務院直屬管理,這些中央企業屬于正部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