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生態環境事務中心 張鵬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突發環境事件頻發的趨勢仍然嚴峻,對此還需要重點對環境安全工作進行管理,建立并完善環境應急管理體制,進而構建一個高效的應急組織體系,從一定程度上講,這可以有效提高環境應急管理水平,對環境安全提供了一層重要的保障,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一種重要手段。
環境應急管理主要是政府部門為了預防和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所開展的一系列組織、管理活動,在政府環境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包括了對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預警、應對和恢復等一系列管理活動,主要是為了將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概率降到最低,針對已經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力求通過管理的方式降低事件的危害程度,最終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目前正處于突發環境事件的頻發階段和高發階段。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概率大幅提升,具有復合型、區域性等特點。從我國發生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來看,多數屬于水污染和大氣污染類型,占總事件的80%以上。而在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中,存在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給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損害[1]。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之所以高發,是因為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遠遠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出現嚴重的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問題。如四川沱江水污染事件、湖南湘江鎘污染事件是最典型的代表。尤其是在城鎮化、工業化高速發展的地區,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概率更高,在產業布局、結構設置不合理的情況下,也會加大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
在我國工業化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工廠規模進一步擴大,經濟的持續發展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從我國目前的環境危險品來看,主要存在于工業生產和產品使用的全生命周期中,這主要是因為人類的生產活動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站在工業產品的使用角度來看,環境應急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與污染治理現狀切實相符。當前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環境保護主要是為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環境應急管理能夠進一步規范人類行為和工業生產行為,在不影響人類正常活動和正常工業生產的情況下,實現對環境的保護。(2)及時性。環境應急管理始終貫穿于人類生產、生產當中,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可以及時被發現,所以說,在定程度上這種方式可以保證環境質量的及時性。(3)降低環境管控風險。在對環境進行監測的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應急管理機制會立即做出響應,并結合實際穩定制定有效的解決辦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確保環境管理工作符合邏輯規律,真正意義上發揮環境應急管理的效果,同時還不會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有效降低了環境保護和質量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風險。
在環境應急管理方面,我國長期以來雖然積累了大量管理經驗,同時也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在編制環境應急預案的過程中,仍然存在操作性不足、不合理、不科學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所制定和實施的環境應急預案與各類各級預案的銜接度不足。
很多時候,在編制環境應急預案的過程中,更多是關注企業本身,雖然在環境應急預案中有談及地方主管部門和企業單位,但是并未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導致各項預案之間的銜接度不足,在這樣情況下會嚴重影響環境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2]。
很多企業在編制環境應急預案的過程中,通常會委托專業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編制。在具體編制的過程中對環境風險進行識別,很容易將環境風險與安全風險混淆。而第三方機構在編制環境應急預案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及時和企業進行溝通,或者存在調查不全面的情況,會導致無法有效識別環境風險。
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開展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可采取的技術水平較低。在具體落實環境應急管理措施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如缺乏專業人才、環境應急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應急預警不明確等情況,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我國環境應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環境管理中環境應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種非常態化管理與常態化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傳統的環境管理,主要是非常態化管理的形式,重視事后處理,容易忽視事前預防,是一種被動管理的模式。而想要實現對環境的主動管理,一種常態化管理與非常態管理相結合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人們從事前(風險)防范上下功夫,切實在環境應急管理中落實環境風險防控的手段。我國在大力推動環境保護方針的過程中,一再強調“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重要性。因此在開展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加強與相關管理部門、企業的合作,構建一個完善的環境應急防控體系。根據國家專項應急預案提出的相關要求,制定并完善針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不斷強化應急預案的編制水平。同時,還需要制定和完善以預防為主的環境風險管理制度,持續加強對環境隱患的監測、排查力度,有效將環境風險控制在源頭。
加強環境執法監督,可以有效遏制非法排污的情況出現,是一種有效預防突發環境事件的手段,因此還需要全面完善并落實環境執法監督權利。首先,站在監管的角度考慮,需要破除法律制度層面“違法成本低”的阻礙,還要適當提高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在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強化行政主管部門的權利,不斷增強環境監管的權威性和威懾力[3]。其次,可以建立企業誠信守法制度,使得企業在環境應急管理下充分履行自身責任。比如結合企業日常經營情況,可以建立針對重點污染源的信用評價制度,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并著重將評價結果與企業的融資、上市、貿易等與評價結果掛鉤,采用經濟的手段約束企業的行為。最后還可以建立交叉執法監督體系,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地方保護主義的出現,能夠進一步強化地方環保部門的執法權威性和監督公信力。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主要包括了預防預警、應急響應、后期恢復、保障措施等一系列內容,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預警和處理等方面內容,都是需要重點管理的對象。特別是在應急處置的準備過程中,應急預案的準備是非常核心的一項步驟。如果發生了突發環境事件,各項應急準備工作都必須在規定的預案中進行,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確保結合預先制定的應急預案,有條不紊地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有效對污染事件進行控制。在我國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制度進行了規定,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依法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實際上這也是進一步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細化的一種方式,從形式上來看仍然屬于一種規范性文件,必須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突發環境事件高頻、高發的趨勢仍未得到緩解,這給環境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還需要建立并完善針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責任追求體系,站在國家法律的層面,強化環境應急管理的威懾力,有效避免破壞環境、破壞生態的情況出現。首先,我們需要積極將《刑法》的震懾作用發揮出來,通過刑事制裁的方式,打擊各種破壞環境資源的犯罪情況,以此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而在環境責任追究中,刑事責任是一種最為嚴厲的責任。同時,還需要建立并完善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機制,重點對環境污染導致的損害程度、損害范圍合理進行鑒定,同時需要出具鑒定報告和評價意見,為開展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4]。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中,建立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機制是非常核心的環節,可以有效避免或減少應環境污染問題產生的糾紛,具有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還可以有效預防群體性事件的出現。在環境污染損壞鑒定評估機制缺失的情況下,可能會影響污染者負擔原則的落實,和我國當前面臨的環境形式以及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不相適應。開展環境污染損壞鑒定評估工作,主要是為了全面追求污染者的法律責任,是有效解決落實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一種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在持續強化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了預防和解決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這對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各級政府、環境部門需要重點履行的一項職責。因此在實際開展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環境應急預案管理,通過預防和治理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改善我國突發環境事件高發、頻發的現狀,力求將突發環境事件對社會、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在不斷提升自身預防和處理突發環境事件能力水平的同時,從根本上保障人們的切實利益,充分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