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婧文 徐祝葉 戴夢圓 竺文纖
(宿遷學院 江蘇·宿遷 223800)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用“童年的發明”和“童年的消逝”兩部分來說明電子傳媒所營造的媒介環境導致了童年的消逝。在他看來,尤其是電視的出現導致了童年的消逝。而反觀我國,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我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關于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國內外學者做出了相應的研究。美國兒科協會不斷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向社會及家長提供兒童媒體使用方面的指導意見。他們提出,小于兩歲的孩子不推薦接觸任何屏幕媒體,兩歲以上的孩子每天視頻時間要小于2小時。2010年澳大利亞政府也提出,小于2歲的孩子不推薦看任何電視或其他電子媒體。2~5歲兒童看電視和其他電子媒體的時間每天應限制在一小時之內。2001年英國專家推薦小于五歲的兒童應減少其除睡眠之外的久坐時間。2012年加拿大專家在0~4歲兒童久坐行為指南中也提出,小于兩歲的嬰幼兒不推薦視頻時間,2~4歲兒童的視頻時間應限制在一小時之內,并且越少越好。
在中國,僅有少部分學者研究過嬰幼兒媒體使用的情況。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幼兒看電視時間做出了規定。“3~4歲幼兒連續看電視不超過15分鐘。4~5歲幼兒連續看電視不超過20分鐘。5~6歲幼兒連續看電視不超過30分鐘。”由此可見,指南雖然對幼兒看電視的時間做出了規定,但是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發展,幼兒接觸的電子產品不僅僅只有電視。對于電子產品的應用,也不僅僅局限于手機游戲,電腦游戲等,還有更多的交互式媒體的運用。
本研究通過定量研究中的問卷調查為主,以定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為輔,旨在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方式來廣泛了解與深度刻畫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現狀與原因,幫助家長認識到家長教育在幼兒使用電子產品過程中的重要性。引發幼兒園和社會深入思考各自在引導幼兒在科學使用電子產品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促進幼兒科學合理的使用電子產品。
學前兒童最常接觸的電子產品是電視和手機,兩者分別占比85.27%和80.55%,其次是手機,占比80.55%,其他類型的電子產品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觸。可見兒童接觸的電子產品種類豐富,電子產品在幼兒的群體當中普及程度較高。
占比43.82%的幼兒每周使用電子產品2~3天,占比最多,這說明了幼兒每周隔一兩天就會使用一次電子產品,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較高。而根據專家建議,為了保護兒童的視力,每天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應該限制在1小時以內。同時,從研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較多都保持在了1小時以內,但依然有占比45.82%的兒童每次使用時間在1小時以上,這是不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的。
學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主要是看視頻,比例達到了68.73%其次為學習、玩游戲和聽音樂以及一些其他的方面活動。可見學前兒童主要是使用電子產品的休閑娛樂功能。
家長有91.27%的人認為電子產品對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幫助,也有8.73%的家長持反對意見,認為電子產品沒有一點的幫助。家長們普遍認為使用電子產品會影響幼兒的視力和脊柱健康。
在我們后來的訪談中得知多數認為電子產品對幼兒有幫助的家長都表示“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可以更多的接觸新的事物,有更多更方便的資源幫助幼兒學習,讓他們產生興趣。”而持反對意見的家長多數都認為電子產品會影響孩子的健康,讓他們沉迷于游戲、動畫片當中。
有36.36%的家長是經常陪伴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62%的家長有時候也會陪伴幼兒,但還有1.64%的家長在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時從不進行監督。這說明大多數的家長意識還是很強的,對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情況的監督力度較大。但是家長們在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時是如何進行溝通與指導交流的也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
有42.55%的家長在自己沒空陪孩子時會允許幼兒使用電子產品,36.18%的家長在幼兒表現優秀時會將電子產品作為獎勵,還有5.82%的家長在孩子哭鬧時會運用電子產品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同時還有3.64%的家長在孩子想使用電子產品時都會允許他們使用。這說明家長們有很多是將電子產品作為一種條給予獎勵的物品來允許幼兒使用的。
由于電子產品的語音軟件多是電子語音,幼兒多被動接受這些機械電子語音,相比真實世界這種交流缺少情境性,同時使用電子產品過多也會剝奪兒童與家人朋友交流的時間。因此,電子產品對語言能力發展可能并不會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電子產品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影響與閱讀材料本身的特點相關。有研究提到過,每天只閱讀電子書籍會對兒童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產生消極影響。然而,將電子刊物進行多元化編輯,如加入聲像、重點標示、動畫等,可以顯著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與閱讀興趣。興趣閱讀或者多元化閱讀可以對閱讀能力的提高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在進行閱讀訓練時,可以充分利用電子產品多媒體化的優勢,注重與動畫、聲像等的結合,促進閱讀效果的提升。
學齡前兒童在交往、游戲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認知發展。形象、生動的電子世界可能會對兒童的認知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多數人認為,電子游戲會對兒童認知功能產生積極影響,包括培養兒童的任務完成能力,提高他們的空間感知能力,
以及提高兒童記憶力和手眼協調能力。然而,動畫、游戲畫面的切換速度很快,長期觀看會對兒童的注意力轉換造成負擔,進而對兒童專注力與信息提取能力產生不良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兒童的執行功能。這種不利的影響會隨著接觸電子產品的年齡提前而有所增長。有研究認為,游戲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完成,與游戲的類別沒有明顯關系。但在游戲過程中接觸大量暴力傾向的場景,也可能會促進兒童暴力、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因此,在選擇電子游戲時,應考慮到游戲內容,減少暴力、攻擊類游戲對兒童的不良影響。
因為電子產品以觸屏模式為主,兒童相對缺少立體感官體驗,因此可能會影響兒童的空間想象力與理解能力。學習模式改變的同時也開放了各種負面信息的接收途徑,這對辨別能力尚未成熟的兒童是巨大的挑戰。我們的調查也顯示,在兒童利用學習軟件進行學習的時候,其2/3的時間被用來進行其他如聽歌、聊天、游戲等娛樂活動,從而分散了注意力,導致他們對學習內容掌握得不扎實、難以舉一反三。因此,應合理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時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同時加強注意力與辨別能力的訓練。
學齡前兒童由于眼部周圍肌肉與睫狀肌的發育尚不成熟,如果長期接觸電子產品,經常用眼疲勞,眼睛超負荷工作,極易導致近視。學齡前兒童近視率達23%,2000年香港調查數據顯示7歲兒童近視患病率高達60%。盡管目前的電子產品已經應用新技術以盡量減少輻射產生的視覺損傷,但電子產品仍會有高亮度強光,長期接觸電子產品的兒童的睫狀肌長時間得不到松弛,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因而導致睫狀肌痙攣,產生近視。在進行運動類視頻游戲時,兒童處于相對興奮的狀態,新陳代謝快,能量消耗與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相當對體格發育產生積極影響;然而需要兒童處于“靜止”狀態的電子游戲占大多數,同時,存在于網絡環境中的大量食品廣告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增加兒童的能量攝入,進而導致兒童肥胖率的增加。花費在電子產品上的時間越長,進行體育活動的時間就會越少,對健康所產生的影響也會越大。在使用電子產品時,很多兒童會選擇趴在床上、沙發上,使得腰椎、頸椎負荷加重,進而影響幼兒的生長發育。將電腦的位置抬高以盡量減小頸椎屈曲的角度,頸關節活動狀態與生理狀態也更為接近,可以明顯減少頭部及頸椎的損傷。另外,長時間進行鼠標、鍵盤等操作,也可能造成關節部血液循環速度降低,手腕部肌腱受損,進而影響關節功能。此外,有研究曾證實,59%的抽動癥患者在進行電子游戲時會使抽動癥狀加重;同時,沉溺于手機或電腦游戲也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共患抽動障礙的危險因素。因此,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將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
家長應意識到教育工具并不等同于教育本身,與兒童進行互動同樣重要。因此,應借助電子產品的有利條件,結合學齡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選擇更有針對性、多樣性并且更適合兒童發展的學習與游戲,寓教于樂,陪伴兒童完成成長的全過程,同時,應善于發掘電子游戲對兒童成長有利的一面,避免全盤否定。同時,作為兒童行為的模仿對象,家長應以身作則,起到模范、榜樣的作用,與兒童共同成長與發展。
教師可以開設相關的活動,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使用電子產品的意識,從游戲中入手,從平時的一日生活中入手。同時教師主動與幼兒家庭溝通合作,為家長提供科學育兒的宣傳指導,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共同擔負引導教育幼兒的任務。
通過對宿遷市以及淮安市幼兒電子產品使用行為進行調查研究,可以為家長們提供相應的建議對策,減少幼兒在電子產品使用過程中帶來的負面影響,體現更多正面影響,幫助幼兒更好成長。最后,兒童處于大信息化時代,新媒體的發展,幼兒媒介的使用情況既深化了對幼兒身心發展的認識又為地區教育提供了參考。為相關方面的家庭教育、家園共育提出科學合理的策略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