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蘭
(廣東省陽西縣溪頭鎮中心小學 廣東·陽江 529822)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培養,幫助小學語文課程提升育人功能,為了讓語文課程在小學課程體系中發揮出更大的育人價值和功能,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基于核心素養,對語文課程的建設進行重新審視。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實效的提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各種先進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可以為小學語文教師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支持,小學語文教師還應當借助各種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思想等,實現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讓小學生能夠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得到有效的成長和發展。
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需要及時地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作為課程教學的目標,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和培養。但就當前小學語文低年級的教學現狀分析,受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影響,教師為了提升課程教學的效率,依舊以識字教學為主,各種閱讀材料只是教師引入識字內容,以及提升學生對字、詞理解程度的工具,教師并未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內容以及情感等進行深入地探究,導致低年級學生知識的提升與能力的發展被隔離開來,既影響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的提升,也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讓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實現學生興趣的激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程教學中,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但就當前我國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部分教師依然無法及時完成課程教學的創新,依舊將自身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模式中,無法實現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培養。部分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也能及時的引入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術,但其對這些教育思想和技術的運用策略比較單一,未能進行創新使用,無法發揮出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技術的價值。以多媒體技術為例,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僅限于課程知識的總結和展示,并未充分地挖掘出該教育技術的價值。
教學觀念是教師實現對學生有效引導的基礎內容之一,正確的教學觀念往往能夠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帶給課程較大的教學助力,不僅能夠讓學生得到有效的成長,而且也能有效的提升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將低年級閱讀教學觀念的轉變重視起來,逐漸從傳統的語文知識的傳授轉變為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共同培養。為此,語文教師必須找準教學觀念轉變的方式。第一,主動學習,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或者學校所提供的學習機會主動的學習,及時地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借助其他教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對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進行調整和優化,確保學生能夠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全面發展。第二,重視交流,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始終保持交流和學習的心態進行工作,不僅要跟同校的教師交流,還要與外校的教師、學者以及專家等進行交流,不斷的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學過程,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程教學中,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質量和實效。
就當前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部分語文教師依然將課程教學的側重點落在識字教學中,局限了語文課程的教學功能。為了提升語文課程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語文教師應當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切入點,及時地調整課程教學的側重點,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以小學低年級閱讀課程《小蝌蚪找媽媽》為例,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簡單地引導學生對課程中的陌生字詞進行學習,之后再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探究,比如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中提問學生“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到過誰呀?為什么小蝌蚪會認為這些動物可能是“它”的“媽媽”呢?先借助一些簡單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先理解文本的大致內容。再對學生進行深度地引導,比如教師在學生解決上述問題的之后,再提問學生“小蝌蚪的媽媽是誰,為什么小蝌蚪找的那么費力呢?”,讓學生在真正理解文本內容的情況下進行問題的解答,從而實現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讓識字教學的內容融入到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教學資源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為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學語文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將教學資源的創設重視起來。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程《曹沖稱象》時,文本中的內容所涉及的知識與學生實際理解能力以及學生的生活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距離,教師無法通過具體的語言描述引導學生有效的理解課程的內容。為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課程內容,教師除了可以將《曹沖稱象》的文本內容轉化為視頻資源,讓學生借助更加直觀、有效的方式進行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曹沖稱象的原理,教師也可以充分的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自己動手設計一個小實驗,并將其引入到課程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曹沖稱象是具有一定科學原理的過程。借助這種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教師不僅可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更是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基礎。
閱讀教學的方法對學生課程學習的效果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為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重視起來,借助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轉變,實現對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以小學課程《亡羊補牢》為例,為了提升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情景教學法引入到課程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亡羊補牢》課程的內容,將整個故事演繹出來。為實現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中發揮出自身的監督作用,將寓言故事《亡羊補牢》的改編和演繹都交給學生,讓學生之間互相進行討論和研究,從而實現整個故事內內容的呈現。此外,在該課程教學中,教師除了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之外,也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逐步實現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升,完成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
為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從教學模式的轉變入手,借助教學模式的轉變,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完成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例,為提升課程的教學實效,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可以考慮將學生識字教學的內容制作成“微視頻”,并將其推送給學生家長,讓學生可以在家長的監督下,完成課程知識的預習,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教學打下基礎。之后,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教學的需求,不斷的創新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教學活動中,真正的去理解課程《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內容,讓學生從小便培養起知恩圖報的感恩之情,體現出小學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而且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本身而言,借助這種教學模式,教師不僅實現了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延伸,也實現了學生課程學習體驗的提升,可以促進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地培養和發展。
教學評價是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更是能夠幫助教師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為了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教學評價重視起來,借助教學評價逐漸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水平。以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小猴子下山》為例,受學生本身發展水平的影響,學生并不能指出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此時教師就需要通過自身主觀能動性地激發,創新出更多的教學指標,借助教學指標的完成情況對課程教學進行評價,從而實現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比如教師可以從課程教學的整體出發,將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習質量、創新意識、知識遷移能力等作為課程評價的指標,如教師在根據閱讀內容創設《小猴子下山》教學情景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在情景中的表現對學生參與的程度、實踐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等進行評價。再借助這些評價對閱讀教學的過程進行改革和優化,為更好的培養學生構建基礎。
為了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小學語文教師應當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切入點,讓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在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為確保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在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從教學的實際出發,融合多種不同的教學理論、思想、技術以及方法,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豐富化、多樣化、多元化的建設,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育人價值,體現出核心素養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