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明 劉會平 李春月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與健康管理學院 江蘇·常州 213164)
國運盛,體育興;體育興,民族強。新時代之際,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后多次就體育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做出重要指示與批示,為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指明方向、明確目標與任務。本研究從習近平關于建設體育強國的相關論述出發,深入分析體育強國建設的現實方略以及體育強國建設對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與價值;對在新時代背景下,堅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發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執政理念,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宗旨。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以人民為中心”定位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成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此,在發展我國體育事業中必須適應社會矛盾的轉化,以人民群眾對體育的向往為基準,把體育融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讓中國人民共建共治共享體育發展新成果。
沒有以人民為中心的全民健身,就不會有億萬人民的健康生活,全面建成體育強國也將無法實現。體育作為有目的的社會活動,對改善人們生活方式、規范人們健康行為、預防慢性疾病發生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具有重要作用。新時代之際,黨和國家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出發,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頒布實施“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要求大力發展國家體育事業,不斷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所以,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觀不僅是新時代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核心思想,也是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的根本立足點和落腳點。
習近平曾指出:“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體育強國夢都與中國夢緊密相連”;強調“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把握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息息相關的定位”。習近平這一論述從個人與國家角度出發,闡述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的內在邏輯,把握體育強國建設的時代站位,明確了體育強國建設是中國夢實現的必經之路和現實基礎,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體育強國夢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夢的實現必須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結合。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就是在堅持以人民為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充分激發體育在提升國民健康水平、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激勵各族人民發揚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精神和促進人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讓中國人民共享體育發展成果,從而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個人夢想、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交相輝映,個人的體育發展必將促進體育強國的建設,體育強國的實現必經促進中國夢的實現。
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我國體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目標與任務。習近平提出:“把體育事業融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大格局中去謀劃”,這一論述指出體育強國建設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性,同時也為體育強國建設明確了戰略定位,使體育強國建設進入“快車道”。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的首任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的現實基礎。因此,加快體育強國建設,不僅提高國民健康水平,服務于人民的全面發展,也是服務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具體體現。2020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新征程。習近平指出:“建設體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這就要求進入新階段的體育強國建設應全面圍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標進行,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中國體育現代化。
體育強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和人民夢有機統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中央領導集體站在全面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對進入新階段、新周期體育發展提出的新的時代要求,是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進程和奮斗目標相一致的體育發展戰略。
習近平曾提出:“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這意味著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體育工作,不僅要依照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體要求來建設體育強國,而且要通過建設高標準的體育強國來促進和幫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因此,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不僅是我們黨努力奮斗的光榮使命和時代擔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呼喚。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反映出在新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不僅對自身的發展有著更高的要求,同時對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更高的期盼。
體育能夠有效提升國民健康水平,此外體育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在促進個人全面發展、滿足人們的自我實現和文化娛樂需求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服務,使整個社會呈現健康向上、和諧文明的新風尚。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缺少不了體育,更缺少不了人民群眾的體育參與。新時代的體育強國建設,應順應社會矛盾的變化,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體育強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這樣才能使體育強國建設之路向人民美好生活的承諾穩步前行。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習近平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意旨之一,就是不斷強化體育發展的精神品質、文化內涵、樹立新風尚、培育時代新人,這與弘揚中華文化的內涵相契合。體育在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培養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是抵制落后腐朽文化、推進廉政建設、服務建設和振興時代新潮流的重要手段;更是增強公民責任感、規則意識、競爭意識和奉獻精神的有效方式。
體育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功能,這就要求在建設體育強國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物質和技術層面的把控,還應從文化自信的高度,挖掘、整理、保護和利用好中華體育文化。此外,在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過程中,通過弘揚中華先進體育文化,可以不斷充盈人們的精神食糧和凝聚民族力量,為實現中國夢和體育強國夢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撐。所以,體育強國的建設孕育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涵,也是繁榮和創新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
當前,我國經濟開始從數量和規模的擴張轉向對質量和效率的追求,要求打造新動能,增加新就業。而體育產業除了是大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外,也是大經濟產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朝陽產業。一個國家能否稱得上體育強國,衡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體育所創造的社會財富是否高于所消耗的社會財富,即體育強國也必將是體育產業的強國。這樣的產業必將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培育新的動能和新的增長點。
進入新時代,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體育產業的發展,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規劃。體育產業對我國GDP的貢獻率連年攀升,體育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占比從2007年0.49%,上升到2012年的0.6%,到2015年的0.8%和2018年的1.1%。雖然目前我國體育產業整體上還未達到體育強國的標準,與其他體育強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但作為新經濟、新動能的體育產業在催生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已呈現出強勁勢頭,因此,建設成為體育產業高度發達的現代化體育強國,對促進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社會財富增速明顯,但由于改革發展不均衡,基本民生保障不到位,出現了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社會心理失衡、人際親和力不足、社會凝聚力下降等問題。新時代之際,黨和國家將改善民生問題、推進社會治理能力和管理體系現代化放在突出位置。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和良好的社會秩序”。
體育具備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對創新社會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體育活動,增強人際交流,消除人際隔閡,培養積極、理性、和諧的社會新心態;另一方面利用基層社會體育組織有效帶動民眾進行體育參與,促進社會和諧,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有效手段。為加快推進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必須將強體育與強社會相結合,有意識地為社會建設服務。綜上,加快建設體育強國也是實現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將體育事業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將人民群眾對健康、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全面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實現體育強國目標,需要深刻理解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新方位,把握體育強國建設對實現民族復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繁榮中華文化,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開創新時代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