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青
2021 年9 月7 日,歐洲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歷經兩年的社會與情感能力調查結果。波哥大、馬尼薩雷斯、大邱、赫爾辛基、休斯頓、伊斯坦布爾、莫斯科、渥太華、辛特拉、蘇州等10 個城市的10 歲和15 歲學生參加了調查。調查內容涉及五大維度,每個維度又有三項能力( 詳見本期徐瑾劼、楊雨欣一文) 。
從內容看,本次調查不能說新穎。二十五年前,國際21 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的學習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就包含了相關內容。比如,學會做事指要善于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學會做事不僅要學會實際動手操作的技能,更要具備一種綜合能力,包括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集體合作的態度、管理能力和解決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擔風險的精神;學會共同生活指要學會與他人一起參與,尊重多樣化的現實,尊重價值觀的平等,加強對相互依存關系的認識;學會生存指要學會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充分開發潛能,發展個性,提高素質,增強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因此,OECD 的調查內容可以看作是四大學習支柱思想的延續和具體化。
盡管如此,這份調查還是能給我們很多警醒:
一、牢記全人發展的教育使命。《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報告指出,教育應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準備。達到幸福需要什么?這當然是復雜的,需要有機遇,但更依賴于能力,比如面對挫折的態度;從各種欲望和傳統觀念束縛中解放自己的能力;尊重他人、樂觀、堅持等,這些都是通向幸福生活需要的,是知識學習遠不能夠提供的。清華和北大的高考狀元們也許能為此提供佐證。據統計,這些學霸們進入社會后能有所成就的,似乎寥寥無幾。
二、更新觀念。9 月8 日上午,國內一所知名大學與OECD 同步舉辦“ 超越學科學習”的調查結果發布會。知識學習與情感發展國際上都是一體的,我們要“ 超越”,說明我們過去的觀念落后了,需要補課。
三、更重要的是,要有行動,作出改變。“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方針一再重申的要點。這表明,我們的教育大觀念與國際一致,可是實踐中為什么落后了,只剩下“智育”,現在需要“超越”,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變?有人說“決定教育的因素在教育之外”,教育似乎顯得既無奈又無辜。那么,教育者在變革中真的只是無辜的旁觀者?有多少人真正地做了什么努力呢?曾聽人說,荷蘭小學生10 歲就開始兼職打工,賺錢捐助他人,從小培養學生的意志德行,這不值得我們些許反思?
當然,這種改變不能是打運動站,吹“ 龍卷風”,而是要貫徹到日常教育中,真正實現黨和國家教育整治的初衷,讓教育“ 內卷”的勢頭得到根本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