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超 臧英杰 戴世英 王人杰 李 進
(沈陽工程學院 遼寧·沈陽 110136)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14次會議通過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總體方案》的印發,吹響了我國新時代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攻堅號角,對進一步推動教育綜合改革,提高各級教育質量,營造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促進教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的決定性指導意義。如何正確認識、深刻理解并全面貫徹這一重要文件,是擺在各級政府、學校及用人單位等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性任務。《總體方案》積極順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發展要求,強調“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的落實,尤其是對高校深化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突出人才培養職能、強化立德樹人體制機制建設和師德師風建設,具有劃時代的戰略意義。
《總體方案》突出強調了“師德師風建設”這個重點。賦予了教師師德師風新的內涵,突出了新時代的新形勢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新要求。《總體方案》著眼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未來,突出了教育的地位,是對2018年教師節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克服“五唯”頑瘴痼疾、扭轉教育的評價導向、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的進一步落實,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和關于教育的重要指示的進一步落實,是對《高校教師職業行為準則》貫徹實施的升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順應民意及時代發展要求,針對人民群眾普遍關注“教育公平”以及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直強調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時代在不斷變遷,時代的發展對高校、教師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要求對其評價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總體方案》闡明了教育改革的精髓,指明了各級各類教育前進的方向,積極回應了新時代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迫切要求,既是對師德師風建設的延續,又是面對未來教育發展趨勢的有力回應。具有鮮明意蘊的導向和引領作用。
將師德師風建設提升到了嶄新高度,指出: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強調,檢驗各級各類學校所有工作的根本標準是“立德樹人”的成效。《總體方案》突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堅持問題導向,致力于解決教育教學、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學生成長成才、社會用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弊端,就是要“促使校長專心管理、教師專心教書、學生專心學習,充分體現了引導學校確立科學育人目標的導向。”①我們認為,《總體方案》充分體現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能勇敢擔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的、實現“中國夢”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中心。科學的回答了“為誰培養人”“怎么樣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根本問題,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的培養需要教師過硬的素質、更需要過硬的品行這個主題。
《總體方案》直面矛盾,牢牢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政府的管理體制、保障機制,高校的辦學模式,教師的育人方式等諸方面的改革,歸根到底就是“政府如何管教育、學校如何辦教育”的問題。教育評價是現代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對教育教學工作起著“指揮棒”的作用。事實證明,用什么樣的指揮棒進行評價,就會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以往,教育的短視行為和功利化傾向非常嚴重,如何解決這些“瓶頸”問題,系統地考察立德樹人成效,唯有確立科學、專業、客觀,構建符合我國實際的教育評價體系。《總體方案》的出臺,找準了“突破口”,不僅體現了堅定的改革意志,而且明確了改革舉措。對于加快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建設進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從體制機制、模式、方式等不同的內容上指明了明確的改革方向,意義重大而深遠。
《總體方案》強調,立德樹人要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提出: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完善針對不同類別學校的評價標準,將黨的領導、辦學方向、學校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意識形態工作、辦學治校等工作的成效納入學校、領導、管理人員評價考核的重要內容。提出了“完善幼兒園評價、改進中小學評價、健全職業學校評價、改進高等學校評價”四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以此全面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全領域落實。尤其是對高等學校的評價,提出了推進分類評價、改進本科評估和學科評價、建立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等八方面具體任務。尤其是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的建立和實施,必將有力調動很大一部分高校的轉型發展步伐,結合行業特點和專業特色辦學,強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突出大學生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對促進高校辦學體制和育人模式改革,意義重大。
突出明確了各級教育尤其是教師“師德師風”的底線要求。我們認為這實際上是對全社會一段時期以來普遍關注的、出現的師德失范、違反教師職業行為準則等行為而進行的主動的回應,是對社會關心和關切的碰觸底線的師德師風行為所表明的態度,是對師德師風失范現象的處理的“亮劍”。《總體方案》明確,國家對于師德師風存在的問題的態度——零容忍;對師德師風存在的問題的處理——依法依規。不僅使師德師風失范行為有規可依,而且也十分清楚的表明了對師德師風問題的旗幟鮮明的態度,就是要杜絕師德師風的失范行為,如有出現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中提到了除了以往文件中一以貫之的師德師風失范行為的“一票否決”外,提出了建立健全“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嶄新舉措。建立健全全國范圍內的教師管理信息系統,改變了過去的教師違規處理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改變了如教師出現了師德師風的失范問題或有失范行為,受處分后教師可調離該學校而去他校任職,或從教室崗位調到教輔或其他崗位,且有可能仍會出現類似師德師風方面問題而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師德師風失范存在的問題的情況。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就會從根本上避免類似情況的出現,將教師師德師風等管理納入類似于“失信”人員的范疇,實施教育全行業禁入,這個電子信息化系統的建立,讓有師德師風失范行為的、不符合教師要求的教師無處遁形。
中明確規定了師德師風建設的主體責任問題,形成了上下貫通的縱向機制。重點部署了三項主要任務。對各級黨委,《總體方案》要求,“各級黨委要認真落實領導責任,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職責”①;對政府,《總體方案》提出,重點對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黨中央關于教育工作的決策部署、教育優先發展、解決人民關注的教育問題等方面全面考核,既考核結果,也考核過程;對高校,《總體方案》強調,推行分類評價、改進教育教學及學科評估、探索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等具體舉措,強調師德師風建設的主體責任落實。書記、校長是師德師風建設第一責任人,落實不利或不到位要對第一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教師是教育之本、更是興教之源。新時代新形勢賦予了教師“教書育人”首要職責,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的作用更加凸顯,那就是培養“又紅又專”的祖國的建設者,使培養學生成為“既成人又成才”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因而《總體方案》在教師評價的改革方面,強調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就是要打造“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明確了教師的努力方向以及要注意的底線,也明確了教師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這個最基本問題。我們認為,《總體方案》的出臺,強調教師要自信、自律、自尊、自立,遵準則、守底線,就是讓教師回歸到教育的初心,把自身修養和教書育人有機統一起來、把師德師風建設和立德樹人有機結合起來。總之,《總體方案》立足國家教育全局,堅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致力引導全黨全社會,牢固樹立起我國特色的、符合國情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以及選人用人觀”,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快推進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的教育強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極其重要的時代價值。
注釋
①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