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英才學院 閻峻,王雪,張夢琪,魏曉靜
根據聯合國規定,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以上,或者60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過10%的屬于老年型國家和地區,從人口大數據來看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并且我國老齡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2019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12.6%。預計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國家;2050年,社會將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30%。基于這樣的現狀傳統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正常的居民居家養老,我國正努力探索一條正確的養老道路,即智慧養老體系。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的養老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最初最簡單的居家養老向現在的智慧養老轉變。智慧養老最早由英國生命信托基金會提出,“全智能化老年系統”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時間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在自己家中過上高質量的老年生活。其核心是利用先進的管理和信息技術將老人與政府、社區、醫療機構相互連接起來。關于智慧養老中國最早提出于2009年,其被統稱為全智能化老年系統。智能居家養老能滿足多數老年人的需求且符合我國的傳統文化習俗,智能居家養老能讓老年人同家人住在一起也能讓子女們無需在工作之余擔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智能居家養老是未來養老體系的前提和選擇。智慧養老是通過智慧感知設備、互聯網服務等手段,盡可能獲取老人的位置信息、生理健康指標、活動量等,與各類傳感器和互聯網、數據中心隨時隨地連接,讓子女、服務機構和志愿工作者等能遠程實現對居家老人的安全監護。智慧養老體系滿足了老年人的生理需求,與醫院社區等聯合更加保證了服務質量,繼而衍生了新型智能化居家養老,利用智慧系統與大數據應用讓老年居家養老也能有良好的養老環境。智慧養老體系確實解決了部分地區的養老難問題,盡管老年健康服務機構的數量逐步增加,但適應老年人健康情況的綜合性、連續性體系機構尚未建立,服務資源呈現分布不均的特點。
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是目前為止我國最主要的兩種養老方式,許多家庭也對這兩種養老方式模棱兩可。首先,居家養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科技養老產品走入家庭中,這些智能養老產品也成便于老人們養老的最有效的工具。老人們可以在家足不出戶就了解到自身的身體狀況,可以線上問診享受送藥上門等服務。居家養老的優點在于:一,子女們可以方便照顧到老人;二,老人們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態;三,滿足了老人的歸屬感與自尊心;四,居家養老服務是一種經濟高效的養老服務。其弊端在于:一,安全性欠缺,子女不在身邊的時候老人發生意外后果將不堪設想;二,照顧老人是一項消耗體力和精力的任務,特別是對于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這對家庭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三,長期依靠科技產品老人的病癥無法得到有效的正確的判斷。其次對于機構養老來說,優點在于機構養老能減輕一個家庭的養老負擔老人能夠得到較為集中且有序的生活保障,同院中的老人方便交流可安撫老人的心靈。機構養老的缺點在于:目前為止養老服務方面的高質量人才欠缺致使養老服務人員的素質不高,老人生活單一,時間長了會感到枯燥,擔心失去自由,最后是對家人和親人的思念。綜上所述,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缺點正是家庭選擇養老方式的猶豫點。那么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也需要一種新的思路來面對我國的養老問題,通過一個平臺將居家養老和社區機構養老相結合,借助這個平臺構建一個新型的養老模式—社區家庭聯動養老模式。結合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缺點互補,這樣搭建的平臺有助于老年人養老,解決養老難的問題。
我國確立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產業框架和9073養老格局。“9073”是指中國養老模式,90%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為機構代為照顧養老,這一模式是“十一五”規劃過程中由上海率先提出的。據有關媒體報道,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平均有5%-15%的老年人采用機構養老,然而中國只有3%。中國人不愿意將老年人送去機構養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護理人員素質以及護理人員配給不足問題;2,公辦養老院環境較差,民營養老院收費高;3,礙于傳統思想將老人送去養老院等于不孝。基于以上幾點,絕大部分中國家庭的選擇是將老人放在家中居家養老。根據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內容和產品的特點,有效整合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社區、家庭等供給資源,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長處,實現社區養老服務產品供給的多元化。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市場運作機制,首先應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的政策和支持體系,加快社區養老服務的市場化進程。社區智慧老年健康服務平臺的建立既能讓老人體驗養老機構的服務又能讓老人實現半居家養老,考慮到部分老年人對智能產品比較陌生,該平臺為線上線下相結合平臺,既有客戶端平臺又有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良好的養老環境和體驗,老人既可以在養老機構與同齡老人交流也可以回到家中陪伴子女,在機構與居家相互轉換,滿足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需求。
線上智慧老年健康服務平臺只需客戶端下載,子女(社區)與老年人相互綁定即可,線上服務包括:老年動態檔案,老年評估系統,健康飲食系統,老年人運動軌跡管理,電子圍欄,睡眠監控,健康監測,送藥上門等服務。線上平臺通過對老年人體征的實時監測,應用大數據模擬來預防疾病的發生,線上平臺還可以與醫院醫生合作,醫生在平常休息時間可在線上平臺實現線上問診,老年人購買常用藥品還可以享受送藥上門服務,線上平臺還可將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疾病病史,以及身體特征等數據匯總形成老年動態檔案方便就醫時查詢。
線下社區智慧老年健康服務平臺將建立于社區醫院附近或社區中心位置,服務范圍包括整個社區,線下中心的建立為老年人提供了類似于養老機構的功能,老人可免費隨時到線下中心活動,平常會有健康講座、老年大學等更多有利于老年人身心發展的活動。
線下中心可接受正規護理工作人員持證上崗,在線下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服務,線下中心實際相當于老年驛站,白天可以同社區其他老年人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晚上可以步行回家與子女團聚,對行動不便的老人線下中心也有接送服務。社區智慧老年健康服務平臺的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為接下來的社區家庭聯動養老模式奠定了基礎。
社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就是將家庭與社區建立聯系,使兩種關聯因素不大的養老模式結合到一起,即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的結合產物—社區家庭聯動養老。介于子女工作等其他原因,老年人居家養老不能得到有效照顧,然而機構養老又不是大部分家庭的選擇,那么社區家庭聯動養老模式就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所謂社區家庭聯動養老模式是基于社區智慧老年健康服務平臺的建立,利用該平臺線下線上的整合讓老年人在家庭之外社區之內得到良好的養老服務保障。白天可以結伴到社區的線下中心體驗,晚上子女下班后可來中心接老人回家,或者由中心派人送回家,在家庭和社區間相互轉換。該模式的建立將社區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一方面解決居家養老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社區機構養老的弊端,由社區和家庭相互聯動,讓老人在社區與家庭之間有雙向選擇,社區提供各種服務,老人健康檢查、營養飲食科普,會有常駐醫生進行簡單的醫療保障,還可以為無法動身的老人派遣專業的護理人員上門照顧和送藥上門服務。該模式的重點就是聯動性,將兩種養老模式聯動起來構成社區家庭聯動養老模式來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無疑是對我國養老環境改善的巨大有利因素,但是因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1.9%,這些老人對電子產品仍是抵觸的陌生的,這些老人居家養老仍有很大的困難,所以社區家庭聯動養老模式應首先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和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施行,在經過測試后再普及其他地區。其次社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的建立是社區家庭聯動模式建立的基礎,社區智慧老年健康服務平臺是線上客戶終端與線下服務中心二合一的服務平臺,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下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養老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社區家庭聯動養老模式將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減輕社會家庭的養老壓力,積極推動,“互聯網+”養老模式的發展,構筑新時代養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