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桓仁稻作文化歷史悠久,在清朝同治年間專供皇宮膳用而被御賜得名的京租稻,其在桓仁栽培歷史距今已有140年以上,是東北水稻種植最早的品種。京租稻的生產過程有著獨特的傳統農耕魅力及文化魅力。
桓仁縣是東北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桓仁第一部縣志為光緒33年版《懷仁縣志》,將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的物產列入“物產總論”條目。“群樂堡水稻”則被收入該條目中。群樂堡,即現在的雅河朝鮮族鄉。
清王朝建立后,由于桓仁曾是女真族發祥地,為保護所謂“風水”,桓仁被列入“封禁地”,不允許外部人自由遷入,后因原封禁地把控失嚴,與清王朝同樣遭遇外族入侵長期戰亂的朝鮮國,有大批“流民”進入東北逃生。與東北其它地方相比,當時桓仁尚無地方政權管控,朝鮮流民進入桓仁境內,謀生的自由度較大。朝鮮人擅長種植水稻,朝鮮流民的到來,開啟了桓仁種植水稻的先河。
桓仁建縣為光緒三年(玄元1877年),《懷仁縣志》修定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縣之始,桓仁每平方公里人口為4人,種植業列入“物產總論”條目中,其規模不應少于百畝,按當時生產力狀況,桓仁水稻最早種植時間約在1875年之前。
東北的原住民,可界定為游牧民族,從事農耕人數的比例應不會多。清末“闖關東”來東北的山東等地居民,原住地種植的農作物基本是玉米、小麥、高粱等。即使種植水稻,因緯度與東北相差3~4度,其種植的水稻品種,受緯度、氣候等條件限制,難于在東北正常栽培。從品種來源角度分析,朝鮮與桓仁緯度差距較小,其水稻品種引入桓仁適應性應無大礙。
東北水稻種植,起源于十九世紀中后期,由朝鮮流民引進種植,這在東北三省已形成共識。其發展脈絡為先遼寧,次吉林,再黑龍江。朝鮮族人在上兩個世紀擇水而居,以水稻為主業是普遍現象。即使是現在,朝鮮族縣、朝鮮族鄉、朝鮮族村都屬于水稻種植面積較大的區域。
1949年建國時,桓仁水稻面積為33350畝,經過20年的大規模開發種植,到1970年水稻面積躍升至80000畝。桓仁多年種植水稻,積累了較多的生態種植技術。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桓仁水稻栽培技術得到了與時俱進的發展。
1958年在印度舉行的國際農產品博覽會上,桓仁大米為國家贏得了殊榮;1985年遼寧省政府確定桓仁縣為優質米生產基地,2000年桓仁縣被國家列為名貴水稻生產基地,2001年就被列入國家級優質稻米生產基地。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審核并通過了對桓仁大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5年榮獲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8年再次成為國宴貢米。2020年,在廣州舉辦的國際米食味品鑒大會中國區大賽中,桓仁大米獲金獎一枚,同時桓仁縣獲中國水稻優質產區獎。2020年桓仁大米入選遼寧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強名單之首。
桓仁是鑲嵌在遼東綠色經濟區上的一顆綠色明珠,其無與倫比的生態環境,品質上乘的水稻栽培品種,與時俱進的栽培技術,造就了品質優良的桓仁大米和光輝燦爛的水稻栽培農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