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培文 陳伊璇
摘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亦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底蘊陶冶的中國共產黨,深諳“得民心”的內在精髓,并將其付諸百年實踐以服務于人民。政黨得民心并非易事,取決于政黨的性質、宗旨、任務和使命,而重在其踐行。中國共產黨得民心的百年實踐經驗,體現在對人民的認識符合中國的實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反映了人民根本利益,黨的品德作風獲得人民普遍認同。面對新的挑戰,總結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得民心,就必須要獲得人民的利益認同、觀念認同和形象認同,得民心更是中國共產黨以百年實踐歷程昭示世界政治文明未來走向之中國方案。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得民心;百年實踐;經驗;中國方案
中圖分類號:D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1)03-0025-0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的世界意義”(20AZD010)、廣西八桂學者項目“廣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重大問題研究”(2019[79]號)、“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區域實踐研究中心項目”。
“民心”亦稱人心。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就是一個“得民心”的百年實踐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盵1]現代政治是政黨政治,現代政治文明是政黨政治文明。政黨是現代政治文明的產物,“得民心”的先進政黨是政治文明進步的突出標志。民心何以可能成其為政黨政治之最大者?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亦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底蘊陶冶的中國共產黨方能深諳“得民心”的內在精髓,并將其付諸百年實踐以服務于人民?!暗妹裥摹笔侵袊伯a黨在現代世界政治中凸顯的中國實踐特色,“得民心”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鑄就的中國風格,“得民心”是中國共產黨以百年實踐歷程昭示世界政治文明未來走向的中國方案。
“得民心”具有深刻的中國文化底蘊,而馬克思主義賦予了“得民心”的現代政黨政治文化新內涵?!暗妹裥摹痹谥袊鴼v史上有許多經典表述,諸如《三國志》中有司馬懿對其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囑托,有貞觀之治中魏徵“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諫言,還有康乾盛世時康熙曾把民心看作是真正的萬里長城的感慨?!暗妹裥摹痹谌寮宜枷胫凶顬榻浀涞恼撌龀鲎悦献印C献拥乃枷胧侵袊鴤鹘y文化中對“得民心”闡述最具代表性的思想理論。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堯舜仁政之風式微,桀紂暴戾惡行大行其道,總結了歷史經驗教訓,孟子對《尚書·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進行了深層闡發。《孟子·離婁上》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盵2]這里的“得天下”是統治者所要獲得的整個國家的最高統治權,但是,孟子“得民心”的論述蘊藏了極為豐富的傳統優秀文化內涵。
(一)欲得天下者必先得其民。孟子的意思是說,誰如果想要獲得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權,一定有規律可循。這個規律首先是必須得到這個國家的民眾或老百姓之心?!暗闷涿?,斯得天下矣?!毕喾?,一個國家雖然有了地域的國家版圖,一個諸侯即使登上了王的寶座,但如果這個國家的民心并不屬于你,那就等于你實際上還沒有得到這個國家或寶座。這就體現了儒家以民為本的思想。根據孟子的這一見解,一個國家的根本不在地域之廣闊、財富之豐富,一個國家的根本是民。盡管這里的民是指那些奴隸主與自由民,而不包括奴隸,它與我國當代以人為本中的人的內涵不同,但這些都是我國古代以人為本思想的最初起源。
(二)欲得其民者必先“得民心”。孟子認為,得天下之道,在于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钡闷涿衽c得其物是不相同的,比如土地、城池的占有等。占有即所有,未占有就非你之所有。但人與物不同,得其民不是指簡單地占有就可以了。“得其民有道”,這里的“道”,就是指途徑與規律;“有”不是有無之有,而是指存在,“有道”就是存在內在固有的規律。得其民的途徑與規律就是得其心。得其心,方可得其民。得其身而不得其心者,則不為得民。孟子所說的得其心的“心”,就是指從心里認同、同意、認可、支持和擁護的意思。用現代語來表述,“得民心”,即獲得人民的價值認同。孟子賦予了得民心的特殊含義,并把是否得民心,即民眾是否認同、支持和擁護一個王朝,看成是一個國家是否具有合法性存在的支柱。這在我國古代,的確是十分難能可貴,也突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儒家優秀文化理念。
(三)孟子論述了民心向背,即人民的價值認同對國家興亡的重要作用。孟子的創新在于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樣一個基本觀點。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殺伐征討,血流遍野,奪城掠地,王道仁政不興,霸道暴力張揚而備受推崇。孟子一反傳統偏見,把得天下的根源歸結于民心向背。孟子看到了民眾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無疑具有歷史進步意義。所謂民心向背,就是指人民是否同意、認同、支持和擁護。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孟子的思想成為歷代進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的重要思想資源,它受到了歷代開明君主與諸侯士大夫的推崇。
(四)“得民心”的途徑是“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孟子認為,得民心不是空頭許諾,欺騙民眾,愚弄老百姓,它有規律可循。他說:“得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薄八本褪侵咐习傩盏睦嫘枰c要求,“與之聚之”,即為其聚積的意思。孟子所指的“欲”不是主觀的東西,而是一種客觀的需要;從滿足這種需要的外在因素來看,孟子這里的“聚”,就是指作為客體的利益對主體需要的滿足。孟子通過三個“道”,把問題一層層深化,揭示了得民心的途徑。即對于老百姓的利益需要與要求,要幫他們聚積(或實現)起來,滿足他們的利益需求;切不可做那些損害民之切身利益的事情。如果違背了民心,對民示之以戾行,施之以惡德,就必然失去民心。得民心并非是不可及與做不到的事情。“得民心”很簡單,就是民之所欲求的東西,要盡量幫助他們去實現。相反,民之所厭惡的東西,絕對不要強加于他們。
從歷史經驗看,失去民心,必然滅亡;獲得民心,必然勝利。孟子關于“得”與“失”的論述,包含了對立雙方相互轉化的思想。暴君與明君、善政與惡政是相互對立的一個矛盾,一方失去民心,另一方就得到了民心;一方對民眾做盡了壞事,等于幫助了那些為民眾做好事的明君;一方壞人驅趕民眾,等于幫助了好人團結了群眾。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壞人做壞事,是惡;可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壞人的惡,結果成就了好人的善。壞人無意中幫助了好人。黑格爾在論述辯證法時,提到了“理性的狡計”就是這個意思。
由是觀之,得民心者得天下,即欲得天下者必欲先得其民,欲得其民者則必先得其民心,民心為得天下之本根。民心更是一個政黨執政合理合法性之本根。以中國古代文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來看任何一個政黨的成敗得失,興亡交替,無疑具有重要啟發意義。但是,“得民心”作為一種優秀傳統文化觀念而內化為中國共產黨建黨與執政理念的,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中國化的成果?!暗妹裥摹奔词堑玫饺嗣竦恼J可、同意、認同和擁護。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要獲得人民認可、同意、認同和擁護,首先來自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哺育。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先鋒隊,馬克思說:“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盵3]這就是說,共產黨人始終與無產階級及勞動人民的利益一致,始終心連心,心心相印,命運與共。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當代第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得民心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文化心理、文化底蘊等又深藏于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并作為一種文化血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流動和傳承。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實踐中,努力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賦予了“得民心”的馬克思主義現代社會之新內涵。
中國共產黨“得民心”的百年實踐,大致可以區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兩個階段。中國共產黨從一個最初由幾十個人組成的政黨,發展為一個十幾億人口大國的執政黨,決非偶然,中國共產黨因何成為和能夠成為執政黨最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得民心”。政黨得民心并非易事。它取決于政黨的宗旨、性質、任務和使命,如中國共產黨的無產階級性質、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以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為最高目標等。而更為重要的是政黨的踐行。總結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執政實踐,即使數部鴻篇巨著,亦翰墨難書。以中國共產黨“得民心”的百年實踐歷程來看,主要有3個方面經驗值得總結。
(一)對人民的認識符合中國的實際。得民心者,首要的問題是“民”的概念。這個問題似乎簡單,其實并非如此。在政黨制度的現代世界,不同性質的政黨就有不同的“民”的概念,同一性質的政黨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民”的內涵。毛澤東同志說:“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盵4]人民就是居民的大多數,人民是指那些推動歷史進步的社會成員。人民是一個歷史范疇和政治范疇,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人民對于任何一個革命階級,實質是一個依靠誰,團結誰,反對誰的問題。在階級社會,對于革命的階級,民的問題就是一個誰是革命階級的依靠與團結的力量,誰是反對的對象問題。民的不同內涵,還決定了革命的性質、內容與使命。比如,在一個社會,民是資產階級,這就決定其革命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革命的內容就是推翻封建地主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革命的領導階級就是資產階級;革命的使命就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得民心的主體是人民,以致得什么民的民心的理解是一個政黨首先要準確把握的第一個關鍵問題。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得民心,第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對“民”的認識符合中國的具體實際。第一次大革命失敗的沉痛教訓深刻地說明,依靠中國的軍閥、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大地主階級來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是錯誤的。中國革命必須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必須把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與中國現階段“民”的具體狀況結合起來。毛澤東通過調查和考察農民、工人、資產階級等的經濟、政治狀況,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人民的內涵。他說:“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于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5]9針對陳獨秀等否定農民運動的錯誤,毛澤東說:“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農民運動不趕速地做起來,農民問題不會解決;農民問題不在現在的革命運動中得到相當的解決,農民不會擁護這個革命?!盵6]37毛澤東不僅矯正了當時關于農民問題“右”的錯誤,而且以階級分析方法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概念的科學內涵,以此為前提首次正確論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對象、任務和階段的一些基本問題。毛澤東關于“民”的內涵的確定為新民民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與前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由于“左”傾的思想干擾,階級斗爭擴大化,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但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糾正了文化大革命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基于我國作為階級存在的經濟基礎已不存在,從而取消了人民內部階級成分的劃分。這就是說,改革開放以后,所謂得民心就是得全國人民的心,它包括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工、農、商、學、兵和知識分子與所有勞動者等。
(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以來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階段。這兩個階段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創新,一是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二是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農村包圍城市離不開農村、農民與土地。農村問題首先就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關鍵又是土地問題。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綱領。但是,“左”傾錯誤路線卻忽視這一點,主張城市中心論。毛澤東反對和批判當時“左”傾錯誤,認為廢除封建制,必須沒收地主土地,實行土地革命。1928年12月,工農紅軍在井岡山制定了第一個《土地法》?!锻恋胤ā返谝粭l就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并分配給農民使用和耕種。1934年毛澤東說:“我們要勝利,一定還要做很多的工作。領導農民的土地斗爭,分土地給農民;提高農民的勞動熱情,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發展對外貿易;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傊磺腥罕姷膶嶋H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盵5]136-137如果這些工作做好了,群眾就會擁護我們。這是十分正確的。在這些工作中,土地革命處于核心地位。土地革命解決了農民的基本要求與需要。這里的農民,在農村不僅有貧農、中農還包括富農。1935年12月發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在實行平分一切土地之區域(鄉、區),富農有與普通農民分得同樣土地之權?!盵5]375由于中央蘇區政策深得民心,紅軍以弱勝強,粉碎了敵人“四次”圍剿,中央蘇區由井岡山逐漸擴大為以瑞金為中心的湘贛閩三省廣大地區,中央紅軍由幾千人擴大到了十萬多人。在解放戰爭階段,按國民黨的邏輯,打仗就要增租。但是,共產黨在解放區不僅不增加農民的負擔,反而,實行減租和發展生產的政策。減租、減息有利于農民,并且也保障地主能夠生活。發展生產,改善了民生和保障了軍隊的需要。1947年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使解放區一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勝的可靠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人民不僅從政治上獲得了翻身解放,而且中國的農民開天辟地第一次實現了世世代代以來都無法實現的耕者有其田的夢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國家,得到了全國人民地空前響應,其間受“左”的思想干擾,雖有波折,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經過撥亂反正,肯定和恢復了黨的“八大”路線,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鄧小平同志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國情根據,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解決了溫飽問題。如何實現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和基本實現四個現代化成為了21世紀初我國面臨的新課題?!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獲得人民的認同。胡錦濤同志說:“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盵7]所謂堅持以人為本即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造福于人民。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就體現了人民根本利益與實際利益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黨來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8]。這就是說,黨的路線與政策不只是停留于理論,更為重要的是要落到實處。2018年我國GDP達到90.03萬億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1元/人增加到2.7萬元/人[9]。“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10]
(三)政黨的品德和作風獲得人民的普遍認同。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政黨原則建立起來的政黨,歷來就具有共產主義品德和作風。這種品德與作風,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代,都經過實踐的檢驗,獲得了人民的普遍認同。戰爭年代,在處理軍民、敵與友的關系上,嚴格地規定和實踐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處理官與兵、上級與下級的關系上,實行了官兵平等、民主與集中的原則。在全國解放前夕,毛澤東就曾告誡全黨:“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盵11]解放以后,由于黨的地位、作用發生的重大變化,執政黨內一些思想改造不徹底的人,就可能忘記黨的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把個人的利益置于人民的利益之上,胡作非為,腐化墮落,蛻化變質,走向人民的反面,重現歷史上“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榮取辱”等現象。比如,1951年就出現了以劉青山和張子善為典型的貪污腐敗事件。為了防患于未然,使那些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們醒悟過來,毛澤東同志親自批示處理了劉青山和張子善,嚴厲打擊了黨內出現的貪污腐敗分子。針對解放以后黨內出現的貪污腐敗等現象,在全黨開展了一場群眾性教育活動,即1951年在全國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1951年12月毛澤東同志寫了《實行增產節約,反對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一文。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為了徹底地消滅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同時要獎勵那些不貪污、不浪費和毫無官僚主義習氣的模范人物和單位。這些措施,保障了共產黨執政以后黨的廉潔和健康,防止了執政黨的腐敗。這一系列活動,糾正了黨內在全國勝利后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端正了黨的作風,保持了黨的純潔性,獲得了全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價值認同。
反腐倡廉是事關我國黨和政府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就特別重視這個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還制定了以《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為代表的上千件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法規制度。21世紀開始,黨中央也特別強調反腐倡廉的重大意義。2003年中共中央頒布了首部規范黨內監督工作的基礎性法規——《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這是黨內監督理論和實踐發展的重要成果。尤其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反腐倡廉不僅在制度建設上逐步完善,而且在實際打擊各種腐敗現象中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得到了人民的認同。
“得民心”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之基本經驗?!暗妹裥摹笔侨魏紊鐣y治階級執政合法性的前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暗妹裥摹奔传@得人民的價值認同。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與其他執政黨不同,既要在形式程序上合乎法理,更強調在內容實質上得到人民的普遍認可、同意和擁護。根據我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得民心”的文化內涵,總結反思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實踐,結合當代實際,執政黨得民心,就必須獲得人民的利益認同、觀念認同和形象認同。
(一)要把獲得人民的利益認同作為得民心的根本途徑。利益認同是對執政黨的路線、政策是否體現了人民利益的認可、同意和擁護。問題是,究竟如何才能體現人民的利益?有兩種觀點值得注意:一是認為,人民的利益是指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種看法是,人民的利益是人民實際得到的好處。其實,這兩種理解既有一定的正確性,又都有一定的不足。如果只講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講人民的實際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成為了一種無實際內容的空頭支票;但如果只講實際利益,不講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實際利益就會放大為無政府主義的烏托邦理想或原始平均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人民的實際利益是相互統一的。所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以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的利益。認識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僅要把握好人民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而且要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與個人利益關系。比如秦始皇修的萬里長城、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都是舉世無雙的大事,但是,因為它嚴重超越了人民的實際承受力,危及與傷害了人們的生存底線和實際利益。它不僅未能獲得人民的利益認同,而且人們揭竿而起,很快地推翻了其統治。這就是說,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不損害人民當前生存與發展實際利益為前提,當前的實際利益更不能超越國家實際財力和損害國家的根本利益。孟子說:“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泵献拥恼撌鰺o疑有一定的合理性。這里所說的“所欲與之聚之”就是指人民所欲求的利益需要,國家與政府應該幫助他們去實現和滿足。幫助他們去實現,即國家通過制度、體制機制的協同創新,激發每一個勞動者全面發展的活力與潛能,提升每一個勞動者勞動致富的能力與水平。
(二)要把獲得人民的觀念認同作為得民心的思想保障。觀念認同是人們對執政黨執政理念的看法和認可。觀念源于感覺、經驗,也高于感覺、經驗。高于感覺經驗,是說感覺的東西往往是易逝的現象,理性、觀念才可以概括事物的本質,才可以把認同逐漸上升為意志與信念。認同離不開知、情、意、念、行,認同的基礎是由人們的感覺、經驗開始的認知與情感,觀念認同是以情感為基礎的意念的肯定與信念的堅守。在現代社會,獲得人民的觀念認同是一個政黨爭取執政地位的精神力量,是執政黨鞏固和維持執政地位的思想保障。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相反,如果執政黨失去了人民的觀念認同,也就可能失去人民對執政黨執政理念的認可、信仰和守護。在信息時代,網絡傳媒技術高度發達,不同社會制度的觀念混淆,邊界模糊,各種網絡流行語眩人耳目,搶占社會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比如,蘇聯劇變以后,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生的所謂“顏色革命”,實質就是以顏色為標志來混淆與顛覆這些國家共產黨執政的觀念??偨Y這些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要獲得人民的觀念認同,一是要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不斷地提出適合時代的要求和符合人民利益需要的愿景、理想、價值觀念,并要努力用實踐來證明這些愿景、理想和價值的正確性和觀念的科學性。二是要以創新理論和觀念,建構有中國文化特色、文化底蘊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的話語體系。三是要通過各種傳媒載體學習宣傳,使其入耳入腦和深入人心。
(三)要把獲得人民的形象認同作為得民心的現實范式。執政黨的形象是黨展現自己的作風、修養和品格的現實范式。執政黨是群眾作風、修養和品格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的力量就是形象的力量。執政黨的形象直接影響民風、社風和政風。這就是說,執政黨的作風不是無關緊要的小節,而是一個直接影響執政黨的民心向背、興衰榮枯、生死存亡的大問題。1945年7月初,在毛澤東的延安窯洞中,黃炎培說:“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徊繗v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傊疀]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盵12]“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秉S炎培所說的周期率,其主要內容是說執政黨作風問題。所以,要獲得人民的形象認同,一是要求每一個黨員、干部和各級政府、組織、機構樹立好的形象。執政黨的形象并非看不見、摸不著,執政黨的形象是每一個黨員、干部和各級政府、組織、機構具體的作風、形象的整體統一。人民對執政黨的認同,是通過一個個體的微觀認識發生的,只有每一個黨員、干部和每一個政府部門有好的作風,執政黨才有好的整體形象。二是要建立作風形象榜樣的獎懲機制。形象認同是通過榜樣的認識來認可的。榜樣是學習的模仿,榜樣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榜樣有好壞二種。好的榜樣有好的形象示范作用,壞的形象也會成為壞的例子,如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所以,要獲得人民對執政黨的形象認同,必須建立一套榜樣形象的獎懲機制。獎勵好的榜樣,懲處壞的作風形象。三是要有制度化作風形象執行監督規范。形象是一種模型,模型就體現一種結構的穩定性。執政黨要獲得人民的形象認同,必須養成長期的一貫的作風。這就要有制度化的作風形象執行監督規范,即通過法律規范具體規定執政黨的黨員干部、公務員等行為作風形象,并對其進行法律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四是反腐倡廉。反腐是大事,倡廉也決非小事。倡廉主要是指政府工作人員清正廉潔,節約公共財政開支,建立一個清廉高效的政府。反腐倡廉對于政府是一個政風黨風的政治問題,它與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是一個事關人心向背的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說:“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13]可見,不僅執政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必須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執政黨還必須反腐倡廉,清正廉潔,作風優良,防止自身成為脫離人民群眾的特殊利益階層。否則,人民對黨就會失去信心和信任。黨如果失去民心,黨就失去了合法性的根據。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黨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是為了服務人民?!暗妹裥摹笔乾F代政黨政治文明進步的突出標志。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任務和使命體現了民心所向、民心所依、民心所同。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始終“不忘初心”,以為人民服務為最高宗旨,想民心之所想,急民心之所急,為民心根本利益所向而為,開創了人類政治史上政黨政治文明的新類型,以此區別于近代以來政黨政治只為政黨私利爭奪總統寶座而纏斗、角逐、紛爭之政治。在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以百年實踐歷程昭示世界政黨政治文明未來發展之新方向。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1-07/15/c_1127658385.htm
[2]孟軻.孟子[M].楊伯峻,楊逢彬,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00:12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1).
[8]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2).
[9]2018年我國GDP首破90萬億增長6.6%[EB/OL].http://www.sohu.com/a/290416283_115479.
[10]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26(2).
[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12]黃炎培.八十年來附《延安歸來》[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148-149.
[13]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6-19(1).
責任編輯張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