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探索適合潛山的采土采砂跡地生態修復方法,在安徽省潛山市塔畈鄉、槎水鎮、水吼鎮、痘姆鄉、梅城鎮選擇8個采土采砂跡地,開展不同復綠措施對比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從馬尾松樹高和胸徑數據來看,生態袋植苗復綠效果最好,但成本稍高。結合歷年來潛山市礦山復綠實踐,對于采土采砂跡地的生態修復,應因地制宜選擇生態袋植苗修復或者結合工程防護措施進行噴播復綠。
關鍵詞:采土采砂跡地;馬尾松;復綠;試驗
1.1 試驗目的
選擇適應性強的造林先鋒樹種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在安徽省潛山市采土采砂跡地進行生態修復試驗,通過不同復綠措施對比試驗,探索適合潛山的采土采砂跡地生態修復方法。
1.2 試驗材料
1.2.1 生態袋。選用山東聯祥工程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生態袋。該生態袋采用可降解的無毒、環保型扁絲編織而成,并單面植有草籽,選擇大號生態袋,規格為110厘米×50厘米,裝土后尺寸為90厘米×36厘米×16厘米。
1.2.2 馬尾松苗。采用潛山市本地馬尾松種子,提前培育實生苗,并按照《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GB 6000-1999)規定,選用I和II級馬尾松裸根實生苗造林。
1.2.3 噴播。使用河北保定森力克環保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SPB80120K型客土噴播機。該噴播機幾何容積8立方米,工作容積7.5立方米,攪拌方式為臥軸斜漿液壓攪拌,攪拌方向為順時針逆時針旋轉,攪拌軸轉數為0~100轉/分鐘,最大出口壓力1.35兆帕。
1.3 試驗方法
在安徽省潛山市塔畈鄉、槎水鎮、水吼鎮、痘姆鄉、梅城鎮選擇8個采土采砂跡地,開展不同復綠措施對比試驗。盡管采土采砂跡地表層土壤全部被取走,但跡地上還留有較為深厚、疏松的母質,本次試驗沒有采取覆土措施進行試驗,選用封山育林復綠、植苗復綠、生態袋復綠、噴播復綠四種措施(如表1所示):

1.3.1封山育林復綠。對采土采砂跡地進行封山育林,使其自然恢復。
植苗復綠。直接在采土采砂跡地上打穴植苗造林復綠。造林密度按照《馬尾松撫育經營技術規程》(LY/T 2697-2016)規定,選擇密植型密度3000株/公頃造林。
1.3.2生態袋復綠。采土采砂跡地上平鋪一層生態袋,在生態袋上栽植馬尾松。造林密度按照《馬尾松撫育經營技術規程》(LY/T 2697-2016)規定,選擇密植型密度3000株/公頃造林。
1.3.3噴播修復。在采土采砂跡地直接噴播。由于植苗造林的是馬尾松苗,為保證時間的一致性,噴播提前進行。
1.4 試驗設計
采土采砂跡地4種復綠生態修復試驗各重復5次,共設置20塊試驗樣地,試驗設計如表1所示。根據采土采砂跡地的實際面積與形狀,20塊實際試驗樣地總面積3.29公頃。
1.5 試驗步驟
按照試驗設計,分別進行封山育林復綠、植苗復綠、生態袋復綠、噴播復綠試驗。噴播復綠試驗提前進行,于2014年3月份進行。自然復綠、覆土復綠、植生袋復綠于2015年3月進行。試驗開始之后,對試驗地設置簡易圍欄進行封禁,防止人畜危害。由于采石跡地內尚未滋生雜草雜灌,植苗造林、噴播之后均不需要進行人工撫育。2020年11月對所有試驗樣地進行林分調查,測量楓香樹高、胸徑和植被蓋度,測量結果如表3所示。
試驗后的第6年,即2020年11月,在每塊試驗樣地內隨機抽取不少于10行、總株數不少于100株的馬尾松樣株,測量樹高和胸徑,每塊樣地隨機布設不少于5塊,每塊1平方米的樣方,測量植被蓋度。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數據表明,就平均樹高和平均胸徑而言,生態袋復綠措施最好,平均樹高和平均胸徑分別達到4.45米和3.35厘米,這與生態袋為幼樹提供了較好的養料有關。就平均蓋度而言,噴播復綠明顯優于其他措施,這與噴播材質(泥漿)混有較多草種有關。
為進一步分析其差異性,對表2數據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表3數據表明,在а=0.05的水平上,采土采砂跡地上的四種復綠試驗措施對采土采砂跡地生態修復效果影響的F=100.1874,大于臨界值F crit=4.0662,P-value=0.0090,小于0.05,表明四種復綠措施對采土采砂跡地生態修復效果影響差異顯著。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封山育林復綠措施恢復較慢,采土采砂跡地內只有少量飛籽馬尾松幼樹,且長勢不旺,蓋度很低;植苗復綠盡管馬尾松幼樹較多,但長勢不旺,其他植被恢復也不多,蓋度較低;若僅從馬尾松樹高和胸徑數據來看,生態袋植苗復綠效果最好,但成本稍高。因此,相比較而言,噴播復綠措施較好,盡管馬尾松幼樹生長略差于生態袋植苗復綠,但植被恢復很快,跡地上完全被植被覆蓋。
通過本次試驗,結合歷年來潛山市礦山復綠實踐,筆者認為,對于有較厚疏松母質的采土采砂跡地生態修復,若坡度小于15°,可以采用噴播復綠進行采土采砂跡地生態修復;若坡度大于15°以及采土采砂跡地周圍的邊坡,可以采用生態袋植苗修復,必要時還要結合工程防護措施進行生態袋植草復綠,或者采用植被混凝土植草復綠,以防止滑坡、溜方、剝落或碎落崩塌。
■作者簡介:程月喬(1978-),女,安徽潛山人,中專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