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設
摘 要:河西走廊是甘肅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水利是河西走廊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但是,目前河西走廊地區水資源整體形勢不容樂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十分明顯,節水措施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水資源不能充分得到利用,總體管理比較薄弱。所以,下一步必須采取得力措施對河西走廊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通過綜合治理提高其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使得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有著可靠的保障。
關鍵詞:河西走廊;水資源;利用;生態保護
河西走廊地勢狹長而平坦,呈現出東西走向,河西走廊總面積11.1萬平方千米,居民人數為443萬人,河西走廊內的耕地87.8萬公頃,其它面積為綠洲、戈壁和沙漠。區內有三條內陸河,分別是石羊河、黑河和疏勒,三條河的源頭都位于祁連山,主要水源為冰川雪融水,75%以上的耕地都可以得到灌溉,在戈壁中隨處可見一個個綠洲,養育著433萬人民。因為地勢多為平原,土地耕種起來比較容易,光照形勢較好,這就給農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是甘肅主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生產基地。河西走廊年降水量低于150毫米,但是每年要蒸發2000毫米以上的水資源,因此祁連山的水源對于當地的生態安全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是我國最干旱的地區之一。河西走廊地表水資源量56.2億立方米,還有18.1億立方米的地下水資源,水資源總量74.3億立方米。排除掉水分水等因素,可使用的水資源數量為66.9億立方米。
2.1 加快水資源立法,嚴格依法管理
應盡快出臺針對河西走廊地區的水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辦法,提高本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制定的辦法具體應包括合理配置、水權界定、節約保護等方面的內容,對河西走廊水資源實施依法管理。對于過度放牧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地區,必須制定和落實禁牧措施。
2.2 調整經濟結構,優化配置水資源
以市場為導向,推動本地區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保證那些效益好耗水少的產業首先獲得水資源配置。再實施本地產業布局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本地區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并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調整本地的產業和經濟結構,對高耗水產業嚴格限制,盡可能提高農業用水的使用效率,保證工業和城鄉生活用水的基礎上,加大生態用水的支持力度,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把水資源向高效益、低耗水作物種植的方向傾斜。
2.3 保證生態用水,量水發展經濟
區域內的生態用水要首先得到保障,下游、上中游不能無限制的浪費水資源。在生態用水得到可靠的保證后,再考慮二三產業對水的需求,河西走廊的內陸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要達到70%以上的水平。
2.4 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改革用水管理制度
正確處理區域和流域管理之間的關系,水資源的統一管理要進一步強化,各流域機構要統一規劃和調度水資源,要把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機制構建出來。按照各流域行政區域的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結合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確定科學合理的水資源分配指標,并提高水權的地位,切實加強本地區的水資源保護力度。
2.5 實施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
根據河西走廊水資源現狀,對水價形成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對水價進行合理的制定,各行業的用水要建立定額控制指標,采用累進加價的用水收費制度,充分發揮經濟杠桿對于水資源利用的調節作用,推動節約用水向縱深發展。
2.6 加強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
我們要做好河西走廊環境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必須以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堅持造管并舉、封造結合的綜合治理原則,通過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當地的草場和濕地得到有效的保護,并在天然林和農田防護林建設方面投入更多的資源。地下水超采現象必須得到有效的遏制,超采地下水地區嚴禁出現新的機井,現有機井的提水量要嚴格控制,使得超采量逐步減少,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來經濟的一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