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敏華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對于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教師要通過家校共育的方式,加強與孩子家庭之間的合作,真抓實干、著力創新,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優化家校溝通的內容,創新家校共育的模式,促進每個孩子的成長、成才,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心、同向。通過利用家校的合力,教師要增強孩子的學習能力,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是學校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幫助家長生成家校合作的意識,鼓勵家長主動與教師進行各種合作,共同引導孩子、教育孩子。教師可以開展各種教育培訓活動,引導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采用激勵性評價等交流方式,提高家長進行家校共育的積極性,提升家庭教育的促進作用,幫助孩子全面發展。
二是學校要積極舉辦各式各樣的共育活動,邀請孩子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管理,呼吁家長向學校提建設性意見,增強家校間的黏性,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教育活動。比如,學校可以開展“家長校園一日游”主題活動,邀請家長來校參觀孩子的學習環境,讓家長在校體會孩子一天的學習生活,幫助家長更全面地認識孩子、了解孩子日常的學習生活細節,支持和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對孩子進行更為高效、更有意義的素質教育。
三是教師要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為家長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要端正態度,幫助家長掌握科學高效的教育方法,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耐心教育、愛心教育,從而讓孩子生成正確的三觀。教師要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了解孩子家庭的具體情況,引導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鼓勵孩子與家長分享自己的各類感悟。通過示范教育,教師可分享各種教育資源,幫助家長形成良好的育兒觀,使家校間達成共識,共同實現教育目標。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促進孩子的持續性發展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在家校共育中,教師要引導孩子找出自己的興趣喜好,鼓勵孩子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發展,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孩子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同時,教師要積極聯系家長,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思想觀念,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師可以利用“微主題”等活動方式,引導家長從孩子生活中的點滴入手,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習慣,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可以設計“微主題”活動的總體框架,從衛生習慣、禮儀習慣、生活習慣等角度入手,一月一主題,引導家長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家庭教育,倡導家長為孩子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要關注家風建設,利用良好的家風,影響孩子對人、對事的態度,規范孩子的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據筆者了解,現階段,部分家庭不夠關注家風建設,部分孩子存在不講規矩、不聽勸告、不服管教等問題,這些都是學校和家長共同面對的挑戰之一。例如,教師可以舉辦“征集家規家訓”的微主題活動,組織孩子家長進行微主題學習,鼓勵家長之間加強交流,通過大家的評選,把優秀的家規家訓選出來做成宣傳冊子,分發至各個班級的微信群中,讓家長之間分享經驗、彼此學習,幫助孩子家長建設良好的家風。
同時,學校可以進行“孝親敬長”的微主題活動,號召孩子家長發揮自身的先鋒模范作用,以身為范,激發孩子學習優秀品德的積極性;或是在三八婦女節開展“我愛媽媽”的微主題活動,鼓勵孩子給媽媽準備各種各樣的禮物,支持孩子自由發揮、隨機應變,引導孩子對媽媽勇敢表達愛意,這些都有助于形成和諧、友愛、溫馨的家風。
在家校共育中,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以網絡信息技術為載體,搭建各種信息交流平臺,增強家校間的互動溝通,幫助家校間更為迅捷地傳遞各類信息。筆者所在班級有自己的微信群,通過微信平臺,教師、家長能隨時進行交流,這有助于提升家校共育的有效性。
一是構建良好的溝通氛圍,引導微信群聊健康發展。教師要以家校共育的工作為群聊核心,和家長一起規范微信群討論的內容,充分發揮微信群的溝通、共享作用,鼓勵家長分享優秀的家庭教育方法、交流彼此育兒的心得體會。教師可以將家委會成員設置為微信群的管理員,引導家長傳播正能量,及時處理各類反饋和問題。
二是提高溝通的效率,發揮微信群聊的積極影響。例如,部分育兒方面的問題,家長可以相互解答、內部處理。關于孩子的安全問題或家校間的矛盾,教師要馬上介入,及時為家長解答各類疑惑。同時,在發送群聊消息時,教師要掌握好說話的方式,多向家長分享一些正面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消息,如教育新聞、圖片、視頻等,豐富家校共育的內容。
三是進行各式各樣的家校活動,增進家校間的關系。教師要多與家長溝通,展示班級的各類游戲活動,或是共享教師的育兒經驗、教育理念,向家長更好地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另外,教師也可以激勵家長自主開展各種交流活動,如分享孩子的照片、轉發各類與教育有關的公眾號文章,在豐富家校交流活動的內容同時,讓家長獲得更多的教育支持。
學校要進行開放式教育,通過微校官網等方式,給家校共育構建更多的合作渠道。據筆者了解,微校是一種學校教學管理平臺,它傳遞信息量大、傳遞信息速度快,有助于推動學校信息化教育的發展,是家校共育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學校要利用好微校平臺,廣泛收集和積累豐富的家校共育資源,通過公布校園各式活動等方式,倡導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教育的管理工作。家長可以登錄微校,在“班級博客”“校園活動”等欄目中,隨時掌握孩子的在校情況,了解學校的教育目標、辦學思想和教育政策等,幫助孩子家長主動參與各種家校共育活動。
同時,教師要匯聚家校教育的合力,提升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水平,為家校共育搭建各種交流平臺,積極開展各種家校互動活動。例如“質量月開放日”主題活動、“童心教育”校報等。教師還可以通過學校的調查問卷、班級QQ群、微信群等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育培訓活動,幫助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家長理解學校的教育方法,向家長宣傳與推廣科學的育兒方式,與家長面對面地進行互動交流,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家校共育構建平穩有序、健康良好的交流環境。
家長要從教育的旁觀者轉變為教育的參與者,通過家委會等形式積極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參與學校的部分決策,為學校提供合理的建議。比如,學校可以向家長開放學校食堂的后廚,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飲食的情況,根據家長的建議對食物的種類進行適當的調整。
家校合作是一個長期工程。教師要營造積極向上的交流氛圍,向家長傳播正面的教育信息,幫助家長正確認識自己、調整自己、提升自己,充分發揮家長言傳身教的引導作用。在家校共育中,教師和家長都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利用語言贊美等方式,肯定孩子的努力,認可孩子的表現,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家校共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教師要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對孩子家長進行科學的指導,幫助家長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引導家長重視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鼓勵家長多用欣賞的態度、積極的語言與孩子進行溝通。另外,教師要發揮家長之間相互欣賞、相互引導、相互幫助的作用。例如在每學期的家長交流會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互動環節,通過主題研討會,讓家長之間互相溝通優秀的育兒方法,幫助家長互相學習、互相了解、相互啟發,提高家庭教育的整體效果。
除此之外,學校可以利用各種活動、案例等,向家長宣傳正面的教育實例,引導家長重視家庭教育的引導作用。比如,學校可以進行“爭做三好父母”的微主題活動,倡導優秀家長與他人共享自己的教育經歷和教育經驗等。學校還可以開展“親親一家人”親子活動、“歡樂家庭大家唱”演唱比賽等各種家校活動,拉近孩子和家長間的關系,縮短學校和家庭間的距離,幫助家長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態度,引導家長樹立健康的家庭教育觀念,從而構建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圍。良好的家校合作有助于促進孩子的成長、成才,通過科學高效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格,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增強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在家校合作中,教師要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對家長進行科學的引導,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幫助家長全方位地掌握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讓孩子變成有思想、有理想、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人。

總的來說,家校共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家校間的共同努力。教師要加強學校和家庭間的緊密聯系,爭取孩子家長的接受和認可,匯集各方的教育力量,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為孩子營造自由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姜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