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左志新
“嘀嘀嘀嘀……嘀嗒嘀嗒”
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葉坪村的一間民房內,幾個年輕人用一臺繳獲的無線電臺向全世界發出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新聞電訊。
這一天,新華通訊社的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以下簡稱“紅中社”)正式成立。從此,中國共產黨及其所代表的中國人民的聲音,通過紅色電波,傳向全國,傳向世界……
風雷激蕩九十載,櫛風沐雨顯擔當。90年來,一代代新華人緊緊跟隨黨中央,宣傳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記錄時代精神,傳播中國聲音,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忠實履行黨中央賦予的職責使命,在中國新聞史上譜寫下氣壯山河的恢弘篇章。
聆聽歷史回響,奮進復興征程。在建社90周年之際,讓我們再次穿越時空,用心用情讀懂“新華社”這個熠熠生輝的名字,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尋找為家國立心、為民族立魂、為時代立傳的新華印記。
“和整個紅軍的前途相比,個人已經不重要了?!边@是革命歷史題材熱播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中,以瞿秋白為原型的主人公在中央紅軍長征前夕與戰友的臨別感言。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任紅中社社長的瞿秋白帶領部分留守人員在蘇區堅持斗爭。此時,與個人安危相比,瞿秋白最關心的是如何能讓處于危急關頭的黨和紅軍轉危為安。在極度艱難險惡的環境中,他帶領著紅中社留守人員堅持出版《紅色中華》報4個月,至少發行24期,不僅有力鼓舞了蘇區軍民的斗爭士氣,更發揮了“戰略佯動”作用,掩護中央紅軍主力轉移,直至最后被俘就義,以黨的新聞工作者獨有的方式,踐行了“把一切獻給黨”的誓言。
感悟先烈祭英雄,蒼松翠柏寄哀思。不久前,新華社機關黨委組織“兩優兩先”黨員代表赴太行山尋根鑄魂。大家來到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前,敬獻花籃、重溫誓詞,開展“鑄魂工程”主題黨日活動,與新華英烈進行著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1942年6月2日,太行山區,時任新華社華北總分社、《新華日報》華北版經理部秘書主任的黃君玨被日軍包圍后,毅然沖出山洞,舉槍打死兩名敵人后縱身一躍跳下懸崖,壯烈犧牲,這一天正是她30歲的生日。
“戰爭年代的新華社記者是一手拿筆一手拿槍的戰士,作為新時代的新華人,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鑄牢對黨忠誠的信仰根基,隨時準備為黨的新聞事業奉獻一切。”參加主題黨日活動的新華社山西分社記者王菲菲說。
在新華社90年歷史中,僅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150多位,他們的名字被深深鐫刻在每一名新華人的心中。1953年8月4日上午,新華社志愿軍總分社記者周斯杰為了能盡快趕到前方采訪,跳上一輛吉普車冒險前行,車子開出百米左右不幸觸雷,壯烈犧牲。1999年4月9日,新華社貝爾格萊德分社記者邵云環在一篇記者手記中寫道,比起北約轟炸、斷水斷糧,自己最擔心的是不能及時發稿……他們都是犧牲在履職第一線的新華人。從萬里長征的漫漫征途,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前線,從“克什米爾公主號”客機,到貝爾格萊德“沒有燈光的漫漫長夜”……新華人以熱血履行神圣職責,用生命踐行對黨忠誠的錚錚誓言。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新華人把一切獻給黨的新聞事業的赤子之心始終堅如磐石:我們奔走在抗洪搶險的荊江大堤上,我們穿梭在汶川地震余震中,我們堅守在巡航釣魚島的船艙里,我們攀登在珠峰測量的地球之巔。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新時代的新華人勇毅逆行,讓黨旗在抗擊疫情報道一線高高飄揚,在救治重癥患者的“紅區”、流行病學調查的一線、社區防控的前沿、疫苗研發生產的車間……哪里有新聞,哪里就有新華社記者的采訪身影?!爱敃r也沒有想過危險,大家都是一門心思就想著把報道做好,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痹浂啻紊钊搿凹t區”采訪拍攝的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熊琦對在武漢參加抗疫報道的經歷仍歷歷在目。
只有植根人民實踐和火熱生活,新聞報道才能獲得活力源泉和動力根基。新華社編輯記者深入一線采訪調研,推出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英雄登上地球之巔》等傳世之作,采寫了《沂蒙山書簡》《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等新聞名篇。
“勿忘人民”是新華社老社長穆青生前最鐘愛、寫得最多的四個字,也是他一生不變的信念?!八睦镅b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發表于1966年的新聞名作《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讓焦裕祿這個名字響遍中國大地,也讓焦裕祿精神永放光芒?!皩懽鞯臅r候,我不只流下一次眼淚,而是流了很多次眼淚,我的筆記本、我的稿紙上面都有淚痕。可以說,我是流著眼淚寫出來的。”穆青在生前回憶采寫過程時說。稿件中描寫焦裕祿精神的這句點睛之筆,也正是以穆青為代表的老一代新華社記者的內心寫照?!拔鹜嗣瘛边@句心聲催促著穆青不停地走向基層、走進人民:他曾六訪蘭考,八下扶溝,四進寧陵,八去輝縣,兩上紅旗渠。餓了,就在路邊啃燒餅;累了,就在老鄉家的炕上躺一宿,和農民拉家常。“穆老平時并不善言談,但一到基層走進農民中間,整個人就活躍了起來。農民也愛和他‘侃大山’,和他有說不完的話?!痹浽谀虑嗌磉吂ぷ鞯男氯A社總編室副主任陳二厚回憶道。
90年來,新華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把黨的聲音、黨的意志傳遞到廣大人民群眾之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廣大基層干部群眾迫切需要一份能及時反映中央精神、解讀時事政策的刊物,被譽為“中華第一刊”的《半月談》應運而生?!按砉俜?、不打官腔”的風格迅速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當時,有些四川農民外出務工時,把《半月談》掛在扁擔上,走到哪里就挑到哪里,用刊物上闡釋中央精神的文章為自己壯膽?!爱敃r有人把《半月談》比喻成一條扁擔:一頭擔著中央的精神,一頭擔著百姓的期盼。”參與創辦《半月談》的新華社總編室原副總編輯閔凡路說。
新華社記者時刻不忘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心聲,從人民群眾中汲取著用之不竭的營養,寫下了大批膾炙人口的新聞名篇。2000年,新華社創辦“新華視點”欄目,播發《從“醫藥代表”看藥價虛高》《貧困縣刮起奢侈風》等一批深度報道,密切關注社會熱點,深刻剖析疑難問題。在新華社記者堅守與努力的推動下,許多社會問題得以化解,許多改革難題得到破解。
“真心為民辦事、傾心替民解憂”,在國家博物館“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新時代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成就巡禮展”新華社展覽區,一面來自廣西南丹縣百舜建材城小區基層群眾送給新華社國內部“民生直通車”欄目的錦旗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觀看拍照。“民生直通車”融媒體專欄自2019年創辦以來,聚焦社會熱點,關注百姓民生,揭示事實真相,發出權威聲音,有力推動了一批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得到解決。這樣的錦旗,新華社記者收到過很多。今年以來,新華社客戶端推出“全民拍”平臺,將UGC、PGC與新華社的調查研究優勢充分結合,進一步聚焦人民群眾的關心事、關切事,推動不少問題得到解決。網民紛紛留言:新華社記者不愧為人民的記者!
走進新華社歷史陳列館大廳,古銅色的中央領導同志手書浮雕墻上,一幅“深入群眾、不尚空談”的毛主席親筆手書復刻件總能吸引來訪者駐足。這是毛澤東同志在1942年3月8日給當時的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的題詞,短短8個字里飽含著黨的領袖的諄諄教誨和殷殷囑托。這一題詞對于與解放日報社統歸同一個編委會領導、并肩戰斗在清涼山的新華社來說,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實事求是也成為新華人90年來始終堅持的不變追求。
20世紀70年代末,安徽農民首創的“大包干”掀起了農村改革的序幕。新華社記者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變革給中國農村悄然帶來的變化,用筆記錄下了改革初始的點點滴滴。這一時期,新華社播發了《安徽大步趕上來了》《生產隊有了自主權農業必增產》《“討飯縣”鳳陽大變樣萬戶社員家家谷滿倉》等一批反映安徽農村改革探索的報道,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有力推動了農村改革。“作為一名新華社記者,我為能夠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報道安徽農民的偉大實踐,感到無比自豪!”參與安徽農村改革報道的新華社安徽分社原社長沈祖潤說。
1975年秋,江青在大寨視察時大講中央有人學宋江,以此影射周恩來總理,攻擊鄧小平同志。隨行的新華社記者及時將這一情況向總社匯報。被打倒后剛恢復工作的穆青認為“事關重大,必須向中央反映”,他和時任社長朱穆之,以及外事記者李琴在材料上聯名簽字上報中央。當時還處于險惡政治環境中,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敢冒風險如實反映問題,充分展現了新華社記者堅強的黨性意識和大局觀念、非凡的政治勇氣和敏銳洞察力。
每到重要歷史關頭,每到重大事件節點,新華社記者都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持續發出堅定而又有力的聲音,為黨和國家事業各項重大改革鼓與呼,為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鼓與呼。
90年來,新華社記者“想中央所想、急中央所急”,充分發揮“千里眼”“順風耳”和“思想庫”“智囊團”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從“舌尖上的浪費”到警惕“四風”新動向,從青海祁連山非法采煤亂象到甘肅“敦煌毀林案”,通過敏銳的觀察、翔實的調研,為黨中央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參考,有力推動了實際問題解決。
1931年5月,正值第二次反“圍剿”期間,打著綁腿、穿著草鞋的年輕紅軍戰士迎接來一個“高科技裝備”——一臺剛剛從國民黨軍公秉藩部繳獲的德國產100瓦大功率無線電臺。有了無線電廣播的“加持”,紅色電波跨越萬水千山,讓各根據地軍民、白區群眾甚至外國友人都能夠看到紅軍英勇作戰和蘇區建設的最新報道。
1940年3月,周恩來同志從莫斯科歸來,帶回一臺蘇聯產的廣播發射機。不久后,黨中央發出了建立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指示。在延安王皮灣村的一間窯洞里,新華社第一次用口語播報新聞。時任新華社負責人向仲華后來回憶:當時的條件簡陋極了,為了隔音防潮,大家在窯洞四面墻上掛上粗毛毯。新聞口播前需要播放音樂,可當時沒有唱片,只能由播音員唱一支革命歌曲。后來,毛主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把他珍藏的20多張唱片送給了延安新華廣播電臺。
1990年9月22日,北京亞運會第一天,新華社以不到5秒的時間發出我國運動員奪得第一枚金牌的消息,領先第二名合眾國際社9分鐘。這次新聞競爭的勝出,標志著當時剛剛自行設計建成的新華社技術業務樓及配套通信工程系統經受了新聞實戰檢驗?!案母镩_放后,我們加快趕超步伐,先后經過‘三次技術開拓’,實現了從機械化作業和電傳模寫通信向計算機信息化處理和數據通信的轉型。”當年參與主持新華社技術建設的原社黨組成員孫寶傳說。
弄潮兒向濤頭立。在90年的發展歷程中,新華社始終站在媒體創新的前沿。從建社之初的簡陋電臺到延安時期的新華廣播電臺,從傳真發稿到激光照排和計算機中文發稿,都是及時應用當時最先進技術的成果,也造就了新華人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優良傳統和時代品格。
近年來,面對“四全媒體”發展趨勢和“萬物皆媒”傳媒變革,新華人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決策部署,全面推進理念、內容、手段、技術等創新,積極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占領主陣地、掌握主動權。打造對內、國傳兩大融合平臺,現場新聞、衛星新聞、數據新聞等“爆款”“破圈”產品不斷涌現,“媒體大腦”“AI主播”等業務創新引發廣泛贊譽,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顯著成效,“5G融媒體應用生態聯盟”引領風氣之先,構建起與深度融合相適應、體現通訊社特色的全媒傳播矩陣,融合發展的“潛在優勢”正在不斷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新聞生產力。
1935年,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蘇維埃中國》第二集刊登了由紅中社播發的《毛澤東同志關于日本聲明書的談話》,文中還特意插注:“此地缺少兩句,因無線電播音聽不清?!?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在海外出版物上出現署名“紅中社”的新聞,標志著紅中社已開始在海外產生影響。
1944年9月1日,新華社英文廣播正式開播。從此,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能收到來自紅色中國的聲音,這讓美國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刮目相看。從這一天開始,在極端困難的戰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華社英文報道基本沒有中斷過。
當年,從窯洞里發出的新華社英文廣播稿“國際范”十足。曾經擔任過新華社社長的廖承志不僅在英播部親自審看英文稿,還和大家一起編寫和翻譯重要稿件。他常常告訴編輯記者,要了解外國讀者興趣所在,寫出讀者喜聞樂見的報道。
新中國成立前夕,新華社開啟了向世界進軍的步伐。1947年,我們在香港和倫敦建立了首批駐境外分支機構。1955年,毛澤東同志提出,新華社要“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從此,新華社踏上了建設世界性通訊社的征途。20世紀50至70年代,新華社駐外記者白手起家、艱難創業,為傳播新中國的聲音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中著名的“記者大使”王殊,以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和富有建設性的報道助推了我國與聯邦德國建交,不僅以新聞報道傳播中國聲音,更直接參與了新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2019年1月30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新華社成為國際奧委會認可的國際通訊社。這是對新華社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認可?!俺蔀閲H奧委會認可的國際通訊社,能夠讓我們更好利用國際通訊社的VIP采訪權深入報道奧運?!辈痪们皡⒓訓|京奧運會報道的新華社體育部曹劍杰說。
經過90年發展,新華社已經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80余個駐外分社,在采集網絡、發稿數量、用戶規模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新華社大力重塑外宣業務、重整外宣流程、重構外宣格局,進一步整合國際傳播資源,完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領導體制和國際傳播融合平臺工作機制,優化海外力量布局,提升駐外分社建設水平,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新華社對外部記者徐澤宇表示,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任務之艱巨前所未有。我們一定要更加努力,講好中國故事,讓全世界聽到并聽清中國聲音。
九十年歲月如歌,九十載春華秋實。90年里,一代代新華人緊緊跟隨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篳路藍縷、書寫輝煌,薪火相傳、與時俱進,將“新華社”璀璨閃耀的名字鐫刻在中國新聞史的巍峨豐碑上。
九秩新華正青春,重整行裝再出發。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起點上,全體新華人要發揚對黨忠誠、情系人民的敬業精神,樹立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職業操守,保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專業素養,繼承和發揚先輩的光榮傳統,牢牢接穩接力棒,萬眾一心,拼搏進取,努力建成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不負黨中央重托,不負人民期待。
作者單位 吳昊 新華社辦公廳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