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贄 楊晴川
作為黨的外宣事業主力軍重要組成部分,成立于1946年的新華社國際部持續發揮規模龐大的海外分社采集網絡優勢,充分利用遍布全球的數千名記者和當地雇員隊伍,每天通過中文、英文、法文、西文、俄文、阿拉伯文等多語種發稿線路,以文字、視頻、新媒體等全媒體形態,向世界提供24小時全天候新聞信息服務。除了第一時間向海內外發布重大國際和地區新聞以及深度分析、評論和解讀,國際部500多名編輯記者還同時運維著“國際觀察”和“新華國際時評”兩個中國新聞獎名專欄、新華社海外社交媒體臉書平臺主賬號、“新華國際”微博和微信公眾號。近年來,國際部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指示精神,堅持守正創新、加快融合發展、創新對外傳播,在構建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方面積極探索,銳意創新,不斷進取,為加快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上實現重大突破性進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外話語是一個國家面向世界的自我陳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創新對外宣傳方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用富有中國特色的話語表達影響國際輿論,為我們加快構建話語體系作出了表率。他提出的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全球發展倡議、全人類共同價值等理念,均獲得世界廣泛認同,這些從“中國話語”到“世界話語”的發展過程,為我們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帶來深刻啟示,也是我們構建中國話語的堅實基礎。加強和創新核心報道,是我們構建中國話語的根基所在。
創新核心報道,首先是思想創新。國際部在今年黨的百年華誕前夕播發《為了更美好的世界——習近平的天下情懷》,被《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全國120余家報紙頭版頭條刊用,全網瀏覽量快速破億,堪稱核心報道“鎮版刷屏”之作。這篇“紅色頭條”成功關鍵就在于緊緊把握中國共產黨“追求人類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思想精髓,全景展現習近平總書記“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與擔當,深刻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全人類發展事業的思想引領與實踐貢獻。同樣深入闡釋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作品《書寫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疫”篇章》《照亮前行方向的希望之光》《萬里寫入胸懷間》等稿件,也引發海內外廣泛反響。
創新核心報道,也需要形式創新。國際部在多年從事核心報道的實踐中發現,增加報道的交互式體驗,才能讓硬核內容突破“次元壁”、進入“朋友圈”。“第一報道”融媒產品《中國元首外的世界回響》選擇了頗有“文藝范”的交響樂意象,把抽象的理念化為生動的樂章。不僅視頻和圖片與文字內容對應,配樂也選擇了多種形式,實現了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創新核心報道,離不開手段創新。引入衛星新聞、VR(虛擬現實)繪圖、SVG(可縮放矢量圖)、手繪動漫等,推出《總書記金句VR繪·萬物共生的四季長卷》等“爆款”作品,令人眼前一亮。讓受眾身心愉悅、輕松交互,產生“一圖勝千言”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近年來在進行輿論斗爭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發現,講好中國故事,其實也是傳播中國聲音、加強輿論引導的最佳方式。
針對美西方就病毒溯源問題對我進行抹黑,國際部相繼推出動畫短視頻《病毒往事》和《疫苗大戰病毒》,采取了講故事的方式進行了有效反制。《病毒往事》創作靈感源自一位瑞典“小姐姐”介紹中國抗疫情況的一篇臉書帖文,該帖獲不少海外網民點贊,故事本身具備較高傳播潛能。推動它進一步走紅的是當時中美抗疫形勢:我國新冠疫情控制見效,民眾以積極情緒為主;美國疫情失控,民眾不滿。隨著用戶對疫情報道的關注點已轉移到疫苗方面,被網民稱作“病毒往事2.0”的《疫苗大戰病毒》結合中國疫苗研發和接種進展,以疫苗和病毒的“戰爭”為思路,緊扣新聞熱點,自帶熱度。
在輿論戰中,我們既要有鐵的事實、好的道理,還得有耳目一新、引人入勝的表達。通過提煉標識性概念,方能在關鍵時點成功設置議題、引導輿論。2018年開始的中美經貿摩擦既是經貿戰、也是輿論戰。國際部通過原創性地將社會學中的“霸凌”概念“嫁接”到經貿問題上,成功設置了擴大傳播效應的“概念抓手”,放大輿論沖擊力和傳播力,凸顯美國政府在經貿問題上長期霸道、慣于恐嚇的無理形象。國際部連續播發的十余篇“貿易霸凌”系列報道令這一概念迅速普及化,先后為其他媒體、外交部和商務部發言人所引用,并最終為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關于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采納,成為第四部分標題《美國政府的貿易霸凌主義行為》。同時,新華社創設的霸凌標簽原本就存在英文中對應的說法bully,因此這一概念一經提出就被彭博社、路透社、法新社、塔斯社等主要媒體廣泛引用,成功在國際輿論場引發反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要在九個方面創新,明確提出要創新“業態”。立足自身傳統優勢,積極借助新媒體傳播新優勢,大力探索新聞業態創新,是國際部作為一個長期從事傳統文字報道為主的部門進行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通過傳統報道與新媒體報道的深度融合,國際部傳統的品牌價值和內容優勢得到了拓展和延伸。目前,“第一報道”欄目產品全部成為融媒體產品;所有《新華國際時評》稿件配圖或視頻以融媒形式呈現;在世界水獺日、世界蜜蜂日、海豚日、生物多樣性日等節點,與自然保護機構合作制作融媒體科技報道《我是水獺,我不“懶”》《今天,就要甜蜜蜜》等,突出趣味性可讀性;圍繞美國救助計劃、全球航運困境、美股異動等熱點持續推出融媒體財經報道。與兄弟部門聯合制作系列英文新華評論融媒視頻,包括《令人驚愕的美國現代奴隸現象》和《面對“五宗罪”,看人權“教師爺”如何狡辯?》,通過活潑多樣的形式,直擊美西方痛點,取得突出傳播效果。“快閃”系列視頻《中國新冠疫苗緣何受巴西青睞?》《中拉抗疫合作年報》《數說中國新冠疫苗“可及”“有效”》等讓新聞“動”起來、“萌”起來;阿文等小語種報道開始嘗試以視頻、圖文、動畫、可視化數據、詞云等形式發稿。
通過全力參與“全球連線”這一新華社國傳旗艦融媒欄目,充分發揮國際部在全球點多面廣、人在現場的獨特優勢。今年1月6日,美國首都街頭一片混亂,新華社駐華盛頓記者帶著采訪設備,騎自行車前往美國國會騷亂現場。第一視角的畫面、晃動的鏡頭、混亂但真實的新聞現場……帶著親歷者體驗感的Vlog形式,制作了《現場直擊美國國會遭暴力沖擊,國際社會震驚》。這是“全球連線”欄目第一條“出圈”報道,在國內引發廣泛關注。“新華社女記者騎自行車直擊美國會騷亂”的話題也獲眾多網友點贊。“全球連線”欄目集納了權威解讀、獨家現場、記者直擊、專家訪談等傳播元素,不僅突出展現了國際部對內對外報道的綜合實力,還融合了文、圖、視頻等多種呈現形式,增強可讀性。
展現“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與此同時,在中國媒體被西方持續打壓、社交媒體不斷崛起的背景下,更符合社交媒體傳播屬性的外宣“網紅”應運而生,并成為擔當“展形象”任務的新生力量。
誕生于激烈的中美輿論斗爭中,并在國際部涉美報道團隊全力協助下,于今年7月14日成立以國際部記者王迪邇命名的迪邇“網紅”工作室,連續推出八期“迪邇秀”視頻節目,充分展示了“網紅”人格化、高互動的傳播特點,能夠更好地觸達受眾、有效引導國際輿論,爭奪國際話語權。
首先,與常規新媒體產品相比,“網紅”節目往往能引發更多的互動。《迪邇秀:20年!美國成功把阿富汗政權從塔利班換成了……塔利班》海媒瀏覽量超過600萬,外國網友、網絡意見領袖轉載、評論、點贊等互動超過8萬次。尤其在美國用戶居多的推特平臺,諸多海外知名大V帶評論轉載,包括有100多萬粉絲的前白宮首席戰略師辦公室總統副助理賽巴斯蒂安·戈爾卡,有43萬粉絲的新聞網站Newsmax白宮記者埃默拉爾德·羅賓遜、《華爾街日報》中國分社社長等知名媒體人、作家、網絡意見領袖。
其次,網紅利用語言優勢和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加強好感傳播,更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迪邇秀采用西方流行的英文脫口秀以及音樂劇等形式,用地道的美國日常口語、西方廣為流傳的趣梗和雙關話語調侃戲謔美國政客的荒謬言論,在西式幽默中闡明中國立場。
1955年,毛澤東同志對新華社提出“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的號召。如今,在建社90周年之際,立足新起點、面向新征程,國際部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新華社建社90周年賀信指示精神,根據黨中央部署,在社黨組領導下,堅持守正創新,加快融合發展,加強對外傳播,更好發揮外宣主力軍作用,為新華社努力建成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陳贄系新華社國際部主任
楊晴川系新華社國際部高級編輯
【編輯:左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