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星
一部新聞史,亦是一部新技術不斷重塑新聞業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歷史。
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發展,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新華社主動把握傳媒變革趨勢,以自我革命的勇毅擔當,積極推進適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是主流媒體中最早專業從事新媒體建設的機構。按照新華社黨組部署,新媒體中心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以互聯網為主攻方向,努力擔當新媒體建設的“探路者”、融合發展的“試驗田”、業務創新的“主力軍”。
在新華社黨組領導下,新媒體中心以創新為引領,按何平社長指示,傅華總編輯要求,在副社長劉思揚同志的帶領下,走出一條具有通訊社特色的融合發展之路,形成了包括新媒體通稿服務線路、終端平臺+社交媒體矩陣、以智能化生產體系打造創意創新產品高地的立體生產傳播格局,構建了12大類30多個品種的產品體系。
通訊社是“媒體的媒體”,供稿服務是傳統主業。這要求我們除了要完成自身轉型外,還要服務好媒體用戶的融合發展。
持續升級新媒體通稿服務專線,實現通訊社核心職能向新媒體領域全覆蓋。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門戶網站和客戶端成為公眾瀏覽信息的主渠道。新媒體中心按照新華社黨組部署,創建新媒體通稿服務專線,從服務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用戶,進一步向服務網站、客戶端拓展。專線具有鮮明的新媒體特點:形態上是全媒體;語態上是網言網語有網感;樣態上兼容各種創新形式,打造“新媒體產品總匯”。這些產品以互聯網形態供稿,直接送入用戶后臺。
新媒體通稿服務專線與新華社內各部門、社辦報刊協作,推出一大批“鎮版”“刷屏”之作。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提到,一艘小小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在新華社總編室第一工作室的領導下,新媒體中心以此為切入點,推出《2021,送你一張船票》(以下簡稱《船票》)互動產品。在建黨百年的宏大時政報道主題下,想要用短短幾分鐘串聯歷史,找到合適的意象十分關鍵。“船票”作為貫穿H5整體的意象,不僅是聯結時空的載體,也成了用戶和媒體對話的紐帶。《船票》可分享、可體驗、可互動,以二次元動漫+游戲闖關的方式,帶網民穿行歷史長河,透過小小的手機屏幕回顧建黨百年歷史和民族記憶。
《船票》播發后迅速取得刷屏效應,全網瀏覽量近5億,H5獨立細覽量1.13億,多次獲得中央領導同志表揚。我們發現,它打破了新聞產品的生命周期。1月份瀏覽高峰后,3月23日到4月3日和6月15日到7月4日,《船票》迎來第二輪和第三輪瀏覽高峰。
建設現場云平臺,服務全國媒體融合發展。現場云平臺是創新型通訊社業務。它的本質是工具軟件。記者只要拿起一部手機,就可以發起一場全息直播,高效采集直播流、文字、圖片和短視頻。
從提供產品到提供工具,服務全國媒體融合發展,現場云是通訊社業務的轉型探索。用戶說:“全媒采集喊破嘴,不如來現場云試試水。”
目前現場云入駐媒體和黨政機構4200多家,基本實現縣級融媒體中心全覆蓋。入駐采編人員突破11.6萬人,除了媒體,還有公安部、應急管理部等部門整體加入。日均直播超1000場,大量數據源源不斷進入數據庫,成為重要的數字資產。
現場云已建成國內最大的通聯+聯播網絡,通過打造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地市級媒體+省級媒體的“超級總編室”,可協同全國媒體近千家開展主題聯播報道,還上線“新華圈”功能,探索激活面向廣大個人用戶的內容生產機制,進一步拓展基層采編人員、通訊員向新華社匯聚原生、優質素材的內容生態。
當前,資訊類客戶端仍是網友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做大做強客戶端是媒體打造終端的主流形式和最大共識。建設自主掌控的平臺終端,從服務媒體到直接服務終端受眾,是通訊社現代化轉型的重要舉措。
做大做強新華社客戶端,打造“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平臺。新華社客戶端是新華社移動門戶和中國新聞客戶端旗艦,是最完整體現通訊社內容生產、貫徹移動優先、主力軍挺進主戰場的重要陣地。目前,客戶端下載量超3.8億,80%的時政新聞實現首發首彈。
按照新華社黨組部署,今年初新華社客戶端8.0版全新上線,推出全民拍、問記者、求證等特色功能,打造“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平臺,表現出頑強的創新活力。
第一,推出“全民拍”社會治理平臺,探索具有獨特優勢的新聞社交。在探索中我們體會到,能辦事是主流媒體最有特色的社交。“全民拍”社會治理平臺讓用戶能像發朋友圈一樣,便捷反映社會治理難點、痛點和熱點。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全民拍適應了視頻化趨勢,降低了表達門檻,是個全媒轉型的好抓手,雖是監督為主,但是情緒卻是正面的。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用戶給我們留言說,主流媒體離我們如此之近。
第二,升級“問記者”功能,打造網紅記者矩陣。新華社有3000余名遍及國內外的記者,一直以作品與受眾接觸,自己則通常“深藏功與名”。挖掘這一群體的社交價值,有助于強化主流媒體的傳播功能。“問記者”功能主打以記者為節點的社交,通過一問一答的設計,可以讓用戶深入了解垂直領域、地區的延伸知識和新聞背后故事,展現記者的專業優勢,助力培養清流網紅。受眾說,國社的網紅靠實力,不靠賣萌。
第三,貫徹“面向青年”的指示精神,新華社客戶端推出首個青春版,推動內容向年輕態轉型。研究發現,青年上網時對內容的偏好正在發生轉移,休閑娛樂內容的熱度逐漸下降,課程學習、健康防護、生活技能類內容熱度上升超過10%,“娛樂吸引”正轉向“成長吸引”。新華社客戶端青春版采用獨特的雙UI設計,可實現經典版和青春版流暢切換,相得益彰,提供服務,陪伴成長,弘揚主旋律,打破次元壁。青春版為新華社內容生產及傳播運營向年輕態轉型提供平臺,是新聞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
建設新華社英文客戶端,打造移動互聯網上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新華社英文客戶端以“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為使命,是中國主流媒體中唯一開展智能化算法推薦的英文客戶端,下載激活總用戶數超過800萬,境外下載量超過500萬,率先推出融合欄目“Xi′s Time”(習近平時間),努力打造面向海外展示習近平總書記大國領袖風采和世界領導人風范的重要窗口。
中國是新媒體應用大國。相比西方,我們的新媒體技術和產品在很多方面更加先進。在對美輿論斗爭中,在新華社總編室的領導下,新華社英文客戶端推出《Rap|Open the door to Fort Detrick(打開德特里克堡的門)》產品,用Rap和鬼畜的手法,揭露美國德堡實驗室黑歷史,回擊美方借病毒溯源對我方的栽贓陷害,被英國廣播公司、《紐約時報》《外交政策》雜志、《赫芬頓郵報》等境外主流媒體轉載,唱詞被大篇幅整段引用,從社交媒體到主流媒體,影響美國主流人群,實現我方聲音的精準投遞,獲得破圈之效。
此外,新媒體中心還承建運維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客戶端。它是服務“關鍵少數”的重要抓手,重大反腐敗消息全部實現全網首發。美國《洛杉磯時報》罕見地正面報道說,這是中共反腐的利器。應用市場調查顯示,用戶體驗滿意度超過80%。中央紀委領導給予充分肯定。
建設運營社級社交媒體賬號矩陣。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粉絲量超3100萬,日活高峰突破2000萬,在主流媒體新聞類公號排名中穩居第一位。嚴肅又活潑的人設,風趣俏皮的互動是其一大特色。騰訊說,新華社微信公眾號是所有微信公眾號中最好看的。微信公眾號還推出了一群“網紅”編輯,有剛剛、開關亮和國社小仙女,還獨創基于對新聞事實詩意表達的“梨花體”,被網友稱為“新媒體時代的新華體”。
新媒體中心今年開始負責運營“新華社”官方抖音號、快手號、微視號和視頻號,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影響力持續提高。抖音號中美元首會晤短視頻單條播放量達1.2億,點贊量超677萬,當日增粉近50萬;快手號在“新榜”上排名從第15位升至前2位,視頻號粉絲數增長149%,位居前3名。
新媒體中心以AI+5G技術雙輪驅動,創建智能化編輯部、智能化演播室等軟件、硬件基礎設施。通過“內容+技術+靈感+美學”方式,堅持“中臺”理念,打造“新技術應用中臺”和“產品創新中臺”,研發系列新媒體產品,基本實現移動端產品形態全覆蓋,努力打造全網最新最全的產品體系。
建成首個智能化編輯部。智能化編輯部本質上是一個智能化工具箱。它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以人機對話為特征,對新聞生產進行全環節、全流程、全系統再造,全程“人機協同,以人為主”,已經建設智能技術體系、智能產品體系、智能硬件體系、數據支撐體系和機制制度體系5大支撐體系。智能化編輯部通過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分發,打造統一、協同、高效的智能化運行架構。
推出全球首個AI合成主播。AI合成主播實質上是一個栩栩如生的仿真數字播報員,只要輸入文本,就能24小時不眠不休地播報新聞。這背后是4項核心技術支撐,分別是根據語義進行的語音合成、唇語合成、表情合成和動作合成。AI合成主播不斷擴容升級,全新推出“AI合成主播超市”,一次性上線8款AI合成主播。用戶可以在新華社客戶端點選喜愛的主播播報新聞。
AI合成主播引起國際媒體廣泛關注,驚呼人工智能時代真的來了,這是“人間奇跡”。應塔斯社強烈要求,新華社為他們打造了全球首個俄語AI合成主播“麗莎”。這些都開創了“數字人”的先河。
此外,新媒體中心還建設3D版虛擬演播室,只要給你一個密碼,就可擁有自己的虛擬演播室。目前已向黑龍江衛視、北京融媒體中心、《中國紀檢監察》雜志、阿聯酋電視臺等機構提供這項服務,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新聞生產傳播效率和創新創意能力。
研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時政動漫平臺。動漫是重要的新媒體報道形態,但存在生產耗時耗力、技能門檻高等局限。新媒體中心創新研發時政動漫平臺,可以像做PPT一樣,快速高效生產動漫短視頻。原來做一條五六分鐘的動漫產品至少五六天。使用這個系統,沒有繪畫基礎的人,大概五六個小時就可以做到。這個系統包含智能手繪識別等多項核心技術,新媒體中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免費向國內同行開放。他們很驚訝,原來動漫制作可以如此簡單。
建設“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新立方”是由六面屏組成的“魔盒”。它的本質是基于5G的“智能化視頻創新研發生產基地”,可以開展裸眼3D、H5、AR、VR、MR等形式的新媒體報道,打造足不出戶看世界的XR虛擬攝影棚,已經推出一系列創新成果。
智能化演播室推出首次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在業界率先使用5G網絡傳輸+全息成像技術,將相關場景等比例還原,通過CAVE演播室技術打造真實空間里的沉浸式環境,實現兩個真實空間的虛擬交錯,實現單一平面視頻無法達到的強大沉浸感。時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當年兩會“部長通道”訪談中提到5G的最新應用場景,其中之一便是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
智能化演播室推出3D全仿真產品,讓受眾抵達無法抵達的地方,看到無法看到的場景。在“祝融號”登陸火星報道中,我們打造3D全仿真產品,將真實場景和3D虛擬場景相結合,通過兩者實時疊加,產生了新奇的可視化環境,營造出虛實結合的創意空間,讓受眾身臨其境。
打造樣態齊全的新媒體報道產品線。第一張新聞有聲海報、第一部VR新聞電影、第一部新聞互動電影、第一個新聞小程序……都是從新媒體中心發源,成為主流形態產品,已經形成12大類30多種形態的產品體系。首支抗疫主題時政MV《We Are One》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宣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實現在國外跨界傳播,即跨國界、跨媒介、跨年齡的傳播,由歌手迪瑪希演唱。MV吸引4億人次點擊。新華社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總瀏覽量3000萬次,互動量200萬次。優兔(YouTube)上數百名自身擁有眾多粉絲的樂評人熱情推介。《學習故事繪》系列漫畫精準面向Z世代青少年群體,以國風漫畫方式呈現習近平總書記講述的經典故事,解鎖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展示總書記的智慧、韜略、胸襟、情懷。這是國內首創的面向青少年的二次元新媒體產品形式,同時下向低幼、上向中老年群體覆蓋,符合年輕態審美,在輕松閱讀中即可領會總書記重要思想。
新媒體中心白手起家,篳路藍縷,創新新媒體營銷,實現跨越式增長。累計實現直接營收21.73億元,累計實現凈利潤7.08億元。2020年營業收入5.28億元,凈利潤2.09億元,人均凈利潤達150多萬元,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當前,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加速演進,正在進一步重塑媒體格局。已知已成以往,未知即為未來。未來已來。創新,我們永遠在路上。
新媒體中心正積極探索5G、AI、元宇宙等先進適用技術的新聞應用場景,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努力為新華社建成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貢獻力量。
作者系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主任、黨委書記
【編輯:左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