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舉國同慶的日子里,主流媒體積極使用媒介新技術賦能新聞報道,《數說70年》就以數據新聞的形式講述了生動的中國故事。《數說70年》系列短視頻是由經濟日報社推出的融媒體作品,該系列共包括6個部分,分別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在消費、飲食、大國工程、數字經濟、生態、外貿6個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該作品得到了廣泛傳播,還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中榮獲媒體融合獎項一等獎,并入選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融合報道十大創新案例。
數據新聞的最終目的是講好新聞故事,用技術賦能內容生產。通過大數據技術能夠在海量的數據中發現新聞線索,擴大線索覆蓋面。同時,利用數據來講述故事更具有說服力。
1.用數據挖掘故事。數據新聞基于海量的數據資源,通過結構化清洗和數據分析,挖掘數據背后的故事。因而其素材來源更加廣泛,可選擇性更高;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比對分析,能夠挖掘出記者挖掘不到的宏觀線索,對宏觀的國家敘事來說,具有明顯優勢。《數說70年》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將冷冰冰的數據重構成生動的故事,再通過可視化技術進行呈現。其使用了近100套約1000組數據,并據此以橫向、縱向對比的方式揭示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消費、飲食等方面的變化。
2.用數據講述故事。傳統新聞報道具有主觀傾向性,而數據新聞借助算法篩選客觀數據,因而更具有客觀性。《數說70年》用數據變化來講述故事,不僅使宏觀的社會變遷變得具體可感,而且在數據賦能下使內容更加有理有據,說服力更強。比如,在展現人民消費變化時,通過展現外賣消費額、民用航空客運量、電影票房的數據變化,以一種動態數據的方式講述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的民生故事。同時,在展現數據的動態變化時,會注明數據來源,如來自國家統計局等,以權威的數據來源提高數據新聞的說服力和公信力。以真實數據為根本,用數據講述故事,為主流媒體的專業化報道提供了保障。
3.用故事理解數據。脫離了故事的數據只是一串冷冰冰的數字,數據的真正意義在于它背后展示的民生故事。《數說70年》從數字的增減變化入手,用老百姓的故事來理解數字背后的意義,并進行深度解讀。這使原本冰冷枯燥的數字變得可知可感。比如,《數說70年》視頻中展示1分鐘電商平臺賣出28萬只小龍蝦的數據,這看似毫無意義的數據,經過故事化的解讀,展現出了我國消費熱點向美好生活的服務方面的變化。
如果說內容主題是數據新聞的內核,那視覺設計就是數據新聞的外衣。內核的展現需要賞心悅目的外衣,而風格化的視覺設計能夠很好地賦能數據新聞。數據新聞的視覺設計需要使抽象復雜的數據形象化、生動化,以降低用戶的理解難度,更高效地傳達信息。
1.具象化呈現讓抽象數據生動化。數據因其抽象晦澀的形式,增大了用戶的閱讀難度,從而削弱了傳播效果。而數據新聞通過可視化呈現減少了用戶的理解難度,以生動有趣的表達吸引其注意力。比如,《數說70年》的數據變化以簡單卻有條理的圖形進行視覺呈現,展現消費變化時,比數字更加生動直觀,容易理解。同時,對于每個特定主題,都配以具象化的圖形作為輔助。例如,有關我國生態變化的主題,在展示螞蟻森林的數據時,使用綠樹的圖案并通過綠樹顏色的增多,來顯示對生態保護的重視程度增強,使減碳行動更加具象化,減少了用戶的理解難度。
2.融媒體制作技術讓數據“活”起來。靜態的數據很難準確生動地展示變化,而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用數據的變化來展示。因此,使用先進的融媒體制作技術,借助圖形的巧妙變化,能使數據“活”起來,更加生動地呈現我國70年來的變化。同時,相較于文本信息,視覺信息能夠對人腦神經系統產生直接的沖擊力,通過圖形色彩和形狀的變化,直觀地觸達用戶心智。在《數說70年》中,使用了曲線圖、樹圖、氣泡圖等數據圖形,并運用數據建模、數圖結合等融媒體制作技術,使靜態的數字轉化為動態的視頻,以直觀生動的視頻呈現,豐富用戶的觀看體驗,增強了視覺沖擊力。
3.MG(Motion Graphic,運動圖形)動畫讓復雜數據簡約化。傳統新聞多使用紀實性的實拍視頻,而數據新聞的可視化視頻更多地采用簡潔的MG動畫形式進行表述。一方面,簡約化的MG動畫具有扁平化的潮流風格,節奏快、信息量大,能夠直觀展現復雜的數據;另一方面,圖形化的MG動畫形象生動,其輕松幽默的視頻風格更符合互聯網用戶的觀看習慣,更易引起社交化傳播。《數說70年》以藍色為主視覺,以線條、圖形、扁平化圖標等制作MG動畫,通過圖形的巧妙變換,來展現我國民生改變和社會變革。
《數說70年》在敘事方式上摒棄了填鴨式表達,從細微處入手,以民生的小切口入手國家的大變革,拉近了作品與用戶之間的距離。

1.小切口引入。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國家發展和民生變化是一個典型的宏觀敘事,新聞報道面臨著敘事復雜、難以入手的挑戰。以往的數據新聞多從宏觀層面入手,通過對國家層面的數據呈現,展示國家發展的整體風貌。但其難免與老百姓產生一定的距離感,弱化了傳播效果。而《數說70年》從民生的小切口入手,以外賣、電影、電商等與每個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著手,以這些角度的數據呈現引入,來展現國家層面的宏觀經濟變化。不僅能夠很好地呈現主題,也使用戶對這些數據可知可感。
2.口語化表達。傳統的數據新聞往往用晦澀的語言、抽象的數據來表達,用戶對新聞的理解難度大。而《數說70年》則采用口語化的表達、簡短的句式,充分適應了用戶碎片化的媒介接觸習慣。其通俗易懂的語言降低了理解障礙,拉近了和用戶之間的距離,更加接地氣,也更容易被接受。比如,在展現消費習慣變化時,使用了諸如“舌尖力量”“詩和遠方”“小確幸”等民眾熟悉且流行的口語詞匯,瞬間拉近了主流媒體與讀者的心理距離,從而引發情感共鳴。
3.短視頻敘事。短視頻以其低門檻、移動化、社交化的特點在許多媒體形式當中脫穎而出。借助短視頻形式來呈現數據新聞,充分利用短視頻的視聽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夠有效提高數據新聞的傳播力,實現裂變式傳播。一方面,短視頻簡明直觀的視覺特點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傳達核心的信息,這一點與數據新聞的要求十分匹配;另一方面,短視頻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抓住用戶注意力,適應移動化、碎片化的媒介使用習慣,能夠實現快速、廣泛的傳播。《數說70年》是以短視頻的形式賦能數據新聞的典型代表,它每個主題的視頻時長都較短,快節奏的敘述能夠有效抓住用戶眼球,提升傳播效果。
《數說70年》的成功為主流媒體在數據新聞可視化探索道路上提供了借鑒。在內容主題上,巧用數據發現故事,用數據講述故事,用故事理解數據;在視覺設計上,使用融媒體技術,用風格化的視覺語言來賦能數據新聞;在敘事方式上,從小切口引入大主題,探尋符合用戶期待的敘事。借鑒這些經驗,未來數據新聞可視化將實現更好的發展,以進一步鞏固主流媒體的輿論陣地。
作者系廈門理工學院影視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