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云大物移智區加”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術集群應用的深化,不僅升級著媒介生產與運營模式,助推著媒介形態演化,擴展著傳播生態邊界,而且使人類邁入了“萬物皆媒、人機合一、自我進化”的智媒時代。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傳媒高等教育改革應結合智媒技術特質及其對傳媒業造成的影響,全面認知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的變革要素,重新確認智能社會對應用型傳媒人才的要求及其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新文科 智能媒體 智能素養 應用型 傳媒人才
伴隨著網民規模的擴大、媒體深度融合理念的普及,以及以“云大物移智區加”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術集群應用的深化,以互聯網為基礎和實現工具的智媒平臺已成為“整個社會的操作系統”,呈現出“新聞+信息”“技術+藝術”“文化+傳播”等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現象,不僅重塑著傳媒產業的渠道(智能識別與傳感、互聯網、物聯網、5G等)、生產(智能寫作、AI主播、人機協同、數據新聞、機器審閱、可視化新聞、沉浸式新聞等)、連接(智能互聯、推薦算法、感知計算等)、傳播(多屏互動、制播同步、無縫連接等)與消費(4K/8K超高清、虛擬增強現實、交互式反饋等)等,而且使人類以流動的“比特”為橋梁邁入了一個視覺、聽覺、觸覺、心理、生理等全方位、感官體驗全景化延伸、現實社會與虛擬空間高度耦合、“萬物皆媒、人機合一、自我進化”的智媒時代。
智媒推動了工具理性的浪潮,但培育應用型傳媒人才從認知到行為上的價值理性,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之本質與核心。特別在教育部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的關鍵時期,中國傳媒高等教育有責任用思辨的眼光構建與智媒時代相匹配的智能傳媒高等教育體系,應重新確認智能社會對應用型傳媒人才的要求及其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并通過精細化和專業化的方式培養合格智能傳媒社會的人才,這既是抓好教育教學“新基建”的一種全新解題思路,也是促進媒介融合生態走向持續和深入的原始動力。
素養本身是一個多元、動態、復合、情境的跨領域概念。為迎接“智能+”技術集群的挑戰,世界各國均普遍加大了對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力度,也逐漸意識到智能素養——對智能的認知、使用和創新對公民立足于智能社會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智媒時代,大學生是智媒使用參與度較高的群體,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但大學生普遍存在獲取信息途徑單一、規范和安全意識薄弱、自控力和創新力不強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智能素養能力的缺失。
1.大學生智能素養教育具有輻射帶動效應。作為“數字原住民”、未來數字社會主導者的大學生,是智能媒介使用的積極踐行者,將成為智媒知識的“傳播源”,具有“續遞延性影響”。一方面,可通過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多種形式輻射帶動周邊人群;另一方面,其在未來會有意識地將類似素養融入對子女的教育中,給后代良好的素養啟蒙教育。因此,大學生智能素養水平的高低不僅僅影響著自身的健康成長、自我教育能力與全面發展,更關系到國家合格人才的培養、全面建成數字社會的進程,以及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的軟實力與國民的硬素質。
2.傳媒人才較高的智能素養有利于凝聚和引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應用型傳媒人才既是智能社會發展中的數字公民,也承擔著促進媒體傳播的重任。從數字公民看,應用型傳媒人才應具備健全人格、符合數字時代社會倫理的價值觀,以及駕馭數字技術的能力。從促進媒體傳播的角度來看,應用型傳媒人才應發展快速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高階能力,如創新能力、跨學科能力和競爭能力。因此,處在傳媒知識自我匯聚沉淀階段的傳媒類專業大學生相比其他專業大學生,更需要具備扎實的基本素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深厚的理論素養、先進的傳播理念和敏銳的洞察力等,也更需要有與時代相適應的智能媒介能力,如優質的信息產品與服務能力、用戶與平臺的連接能力、數據分析與信息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等。
3.智能媒體倒逼高校傳媒人才培養的厚度。智媒技術為媒體融合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不僅重構了信息場域并建立起了新的傳播動力,為個人與信息間的關系賦予了新的意蘊,而且拓寬了記者、編輯等傳統應用型傳媒人才職業的邊界,催生出現了社會發現總監、移動項目經理、消費體驗總監、直播編輯等新興崗位。不論是全新的傳播平臺、變革的傳播模式,還是社會環境、教育環境和傳媒業環境的變化,都要求應用型傳媒人才的角色、地位、權力、利益隨之變化,要求其在能力、思維和知識結構等方面做出調整和適應,要求傳媒院系直面智媒時代的傳媒產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改變。
我國先后出臺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要通過人工智能構筑未來教育新生態,完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體系。
傳媒高等教育的變革強調基于真實情境的項目式教學,讓應用型傳媒人才了解技術背后的原理,并能利用技術分析、解決問題,既注重培養應用型傳媒人才的工具理性,如使用智能產品的技能,更注重培養應用型傳媒人才的價值理性,如智能意識、態度、思維和創新精神。鑒于此,應用型傳媒人才智能素養的構成要素應是一個至少包含創新創意層、核心思維層、知識技能層、意識態度層的四層金字塔模型。
1.意識態度層。包括智能化的意識、態度、倫理和社會責任,是智能素養的低階認知層,意指應用型傳媒人才不僅應能夠科學認識、合理定位人工智能、智能化與智媒時代的特點,具有較強的智能敏感度和智能價值判斷力,而且應盡到在智慧社會中的維護公共秩序、行為自律等方面的道德責任。具備智能意識、態度、倫理和社會責任的應用型傳媒人才,應切中媒介實踐中的關鍵問題,積極主動地獲取適當的智媒技術(工具)解決問題;應敏銳感覺到智媒應用在解決問題中產生的價值,研判所使用的智媒技術(工具)的影響,為解決問題提供思路指導;應通過團隊協作挖掘與發揮智媒技術(工具)中的“善”,探討科技向善視域下的主流價值觀與傳播策略;應在現實社會與虛擬空間中遵守信息法律法規,關注智媒革命可能引發的倫理問題。
2.知識技能層。包括智能化的知識和技能,意指應用型傳媒人才不僅應具備通過所學的知識合理評估、選用、學習、組織和管理常見的智能化項目工具,以及相關過程與資源,而且應具備創造性解決問題與創新性生產內容的能力。具備智能知識的應用型傳媒人才,應最大程度地適應智能化的學習環境,全面、客觀地意識到其優點與不足;應掌握智能化的學習計劃與工具,可開展自主學習、群智分享與創新服務等,助力應用型傳媒人才養成面向未來的終生學習能力。
3.核心思維層。包括由以計算思維為核心的多種思維,如邏輯、算法、遞歸、抽象等多維思考能力,是智能素養的核心層,意指應用型傳媒人才能夠積極投入到智媒領域的學習與使用中去,在解決問題之前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思維活動與協作共生能力。具備計算思維的應用型傳媒人才,應在媒介實踐中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思想、理論、方法與技術,完成問題分析、特征抽象、數據模型構建與決策等;應通過對問題的具體分析,運用合理的智媒技術(工具)解決問題,歸納、總結、提煉該過程中的經驗與方法,從而解決、配置與處理相關問題。
4.創新創意層。包括智能化的創新和創意,意指應用型傳媒人才不僅應具備基于人工智能的媒介創新實踐能力,而且要具備自由探索能夠融入智慧生活應用場景的創意理念,從而完善“人工智能+X”的知識體系,是智能素養的深層知識和高階認知層,是人工智能教育努力的終極目標之一。人工智能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具有強大的新型生產力,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將使人類從那些沒有感情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只有那些更富溫度、更富創意、更富親和力的崗位才是人類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選擇,因此,激發應用型傳媒人才多元智能領域的創新創意便顯得極其重要。
教育部門提出的“AI+教育”本質既是對AI能力的考驗,又是推動“工業化教育”向“智能化教育”的模式轉變。所謂智能化教育變革就是必須考慮到如下的關鍵要素:教育環境、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生態。從教育環境來說,人才培養過程就像在內容生產流水線上的過程,應將教育變革劃分為“計算智能+教育”“感知智能+教育”和“認知智能+教育”。
1.構建基于全面感知的傳媒教育現實環境。人工智能教育意味著計算機視覺、生物識別、人機交互等技術不僅僅被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用在媒介實踐的各個環節,并在教育中嘗試基于個體交互與個性化服務的內容加工工具,如“場景化新聞”“個性化新聞”“機器新聞”和“虛擬現實新聞”等,不僅應包括智能化的感知、采集、生產、分發、推薦、呈現、消費與反饋等,而且應使內容生產與消費實現“全天候、全時段、全方位、全網絡與全終端”,以及“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 、多元傳播”等。
2.構建基于遠程協同的傳媒教育虛擬空間。目前,中國各高等院校新聞傳播院系已基于計算機、通信、數字媒體等技術紛紛布局人工智能相關培養體系,構建了計算傳播學與智能媒體實驗室(清華大學)、智能媒體計算實驗室(中國人民大學)、人工智能媒介實踐基地(中國傳媒大學)、人工智能與未來媒體大講堂(北京師范大學)、融媒傳播與輿情治理實驗室(南京師范大學)、“4K+5G+AI”實驗室(深圳大學)等,探索從數據采集、內容生產模式創新到效果評估的全流程價值鏈。未來,應將視線轉移至傳媒高等教育領域的網絡空間,重點關注應用型傳媒人才的學習活躍程度是否高、網絡空間的教育是“配角”還是“主角”、深度互動是否已從“教育課堂的延展”變為“教育形態的重塑”等,如此方能實現教與學的有效互動與實時更新。
3.構建基于深度學習的傳媒教育教學模式。智媒時代,深度學習是一種能夠讓計算機模擬出人腦思維模式的全新算法。應用型傳媒人才想要應對未來媒體挑戰,就必須從“學以致用”到“用以致學”,這就要求學習完成從技術輔助到技術滲透、從外部轉化到內生需求的轉化,構建起對知識本質的理解,提升自身的智能素養,并將知識與技能有效遷移、內化與創新到其他的問題情境,從而實現對知識與思維的有機運用。
4.構建基于“智能范式”的傳媒教育生態體系。近年來逐漸興起的項目式學習、“STEM”教育、創客教育等,不僅重視學科交叉與學科融合,而且強調在教育變革中融入更多的人工智能要素。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中的共享共創與群智開放,應倡導跨文化界、跨學科界、跨技術界、跨組織界、跨思維界等,從而讓由新聞傳播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動畫與數字媒體類等專業共同構成的傳媒學科能夠聯系媒介實踐中的同一個主題進行創新,如媒介價值引領中的認知與預見、策劃與選擇、推送與反饋等方面職業敏感能力;又如媒介實踐中的內容生產創新(從“B2C”到“C2B”)、內容消費創新(從“單一化”到“多元化”)、制播體制創新(從“制播分離”到“制播同步”)、傳播體系創新(從“一云多屏”到“多屏互動”)、觀看體驗創新(由“立體視頻”到“全景視頻”)、用戶體驗創新(從“共性化”到“個性化”)、屏幕內容創新(從“貼片廣告”到“內容視頻”)、媒介功能創新(從“看電視”到“用電視”)等。
新文科視域下,“智能+”技術集群與傳媒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僅為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改造帶來了新機遇,而且已成為應用型傳媒人才順應個人發展與智媒時代需求的關鍵路徑。在教育理念上,教育部門應將智能素養置于更為宏大的時代背景——智媒時代中加以審視,并從智能能動性、智能批判思維和智能人文性等維度進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在教育實踐上,教育部門應通過構建“計算智能+教育”“感知智能+教育”和“認知智能+教育”等模式,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通識教育體系、基于智能素養標準研制課程標準、設計和開發智能素養評測工具、人工智能賦能學習場景升級、指向智能素養培育的校企合作等方式,不斷凝練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全方位地引導應用型傳媒人才智能素養的形成,從而加快推動新文科建設的內涵式發展。
作者系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影視與動畫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本文系成都大學—東盟藝術學院學科科研重大成果資助項目“‘新文科視域下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的變革要素與智能素養”(項目編號:21DCZ030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廖祥忠.以“三個跨越”開啟傳媒高等教育新發展階段[N].光明日報,2020-12-08.
[2]張書玉,王雪梅.“新文科建設”中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的再定位[J].傳媒,2021(03).
[3]黃燕.大學生數字素養的現狀分析及培養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5(03).
[4]汪明.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生智能素養構建及其培育[J].當代教育科學,2018(02).
[5]許志強,徐瑾鈺.基于大數據的用戶畫像構建及用戶體驗優化策略[J].中國出版,2019(06).
[6]蘇濤,彭蘭.“智媒”時代的消融與重塑——2017年新媒體研究綜述[J].國際新聞界,2018(01).
[7]于文娟.智能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嬗變與提升路徑[J].傳媒,2020(14).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