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楠貝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廣大文藝工作者懷著滿腔熱情,創作出一批紅色題材影視作品。這些作品主題鮮明、內容扎實、藝術精湛,深深感染了數以億計的觀眾,激發了他們心中高昂的愛國主義情愫。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常寫常新的主題。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他還說:“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覺醒年代》就是一部被無數觀眾追捧的電視連續劇。這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目,首次全景式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時代風云和歷史畫卷,清晰反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觀眾從一開始就被深深吸引,跟隨劇中所刻畫的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先驅的人物群像,深入探尋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思想密碼。劇中,既有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出的歷史貢獻,也有周恩來、鄧中夏、趙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實踐之舉,更有陳延年、陳喬年等愛國進步青年為國為民作出的流血犧牲……他們被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鋒芒、有困境有探索,他們的革命品格與斗爭精神,深刻傳遞著愛國情懷,傳播著愛國愛黨、艱苦奮斗的精神。這部歷史劇成功地吸引了當代青年人。筆者親眼所見,在這部電視劇播映期間,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原本靜寂的陳延年、陳喬年墓前,擺滿了鮮花,站滿了悼念的青年……
49集電視連續劇《大決戰》,又是一部激動人心的宏大制作,全景式展現了解放戰爭中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全劇通過講述戰略、戰術和戰斗三大層面的故事,史詩般呈現波瀾壯闊的中國命運大決戰,深刻詮釋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真諦。劇中用生動的細節描述塑造了英雄群像,譜寫了一曲恢弘的英雄史詩。30 年前,電影《大決戰》三部曲相繼上映,至今都是觀眾心目中的經典之作。今天,如何以電視劇的形式把這個故事講好?編導們在整個主題架構上做了兩層:第一層是把“為誰而戰”的問題說清楚說透徹,完整展現共產黨為人民打江山、為人民建立新中國的歷史邏輯;第二層是把“老百姓用小推車推出勝利”表達出來,人民的支持、人民的力量,是大決戰取得勝利的重要基礎。觀看此劇,能深刻感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一樸素真理。
在國慶期間熱映的影片《長津湖》,以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血戰為背景。中國人民志愿軍在零下40℃的極寒天氣里,忍受缺衣少食、補給艱難、沒有制空權的重重困境,以半個月的阻擊戰重創美軍東線作戰的精銳部隊陸戰一師,這場戰役讓整個世界從此不能輕視“農民武裝”式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影片開頭,奔赴戰場的火車車廂門打開,年輕的戰士們看到了萬里長城,這個鏡頭寓意著他們要去守護的祖國大好山河,所以不顧任何困難甚至犧牲生命,也要去打贏這場保衛戰。他們說:“這仗我們不打,我們的下一代就要打。”正是這一代人的鮮血,換來了后代人的和平。英雄的形象、悲壯的情節、慘烈的鏡頭,讓人多次熱淚盈眶。英雄不死,浩氣千秋;烈士永在,世代銘記。無數觀眾走出影院時在心底發聲: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先輩們替我們負重前行。如今,硝煙遠去,山河無恙,但世界并不太平,覬覦窺視我中華者仍在。愿吾輩之青春,護衛這錦繡山河!
紅色題材影視作品提神鼓勁、激蕩人心。以上僅是筆者親睹的三例。在擊打鍵盤草擬此文時,耳畔一直回響著《大決戰》中那首名為《寸心》的主題歌:“你看,遠方如昨,那些故事依然還記得。烽煙之下,千萬里數不清的長路,誰曾跋涉。每一寸土都有人奔赴,每一寸天都以生死來守護,每一寸心都將人間正道澆鑄,留下一頁不朽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