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 樸
距離北京冬奧會還有不到一年時間,北京冬奧會為冰雪運動的推廣普及提供了難得機遇。3 億人上冰雪,14 億人盼冬奧。冰雪運動的獨特魅力,正乘著冬奧東風吹向億萬人民群眾。冰雪運動越來越“熱”,冰雪旅游逐漸升溫,帶動冰雪產業快速發展。《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1》數據顯示,2020 到2021 年冰雪季,中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次將達到2.3億,冰雪休閑旅游收入超過3900 億元。如果將目光延伸到整條產業鏈,冰雪裝備研發制造、冰雪體育運動、冰雪文化旅游、冰雪人才教育培訓、冰雪現代服務……每個環節背后都是巨大的增量市場。
對于廣大市場主體而言,如何才能搭上冬奧東風?要主動貼近市場需求。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這是企業生存最基本的法則。以冰雪運動最受矚目的滑雪為例,對消費者而言,頭盔、護目鏡、滑雪服、手套、護膝、滑板、滑雪靴……參與滑雪運動需要用到的產品如此繁多,在哪個細分領域站穩腳跟都會帶來可觀的收益。不過,面對這塊蛋糕,上面提到的大多數產品,都沒有多高的門檻,同質化競爭的問題會隨之而來,進而導致產能過剩、庫存積壓和價格戰,壓縮企業利潤空間,威脅企業生存。
怎么辦?這就需要比競爭對手多花心思、多下功夫,爭取差異化。比如裝備研發上,什么樣的護目鏡能不和眼鏡“打架”?滑雪服能不能既輕薄又保暖?滑雪靴能不能在硬度、舒適度和控制性上取得更好的平衡?再如設備制造上,造雪機如何改進才能讓造出的雪質地更為扎實?魔毯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升運送效率?做好這些功課,掌握一定的技術,企業就具備了更大的競爭力。不過,要想建立自己的護城河,這還遠遠不夠,說到底,是不可替代性弱的緣故,被趕超、取代只在一夕之間。小富即安的思想常常帶來的不是安逸,而是毀滅。
中國冰雪運動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支持企業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冰雪運動產品。與世界冰雪強國相比,中國冰雪產業基礎薄弱,發展任務艱巨繁重。無限風光在險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能靠自力更生。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的作用不容忽視,對于有實力者而言,更是責無旁貸。比如,負責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施工建設的北控京奧,歷時342 天啃下4 項技術難關,打破國外壟斷;國家速滑館制冰項目施工單位攻克最先進制冰技術之一——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無數世界第一、中國首創被有擔當有作為的施工單位攻克,為北京冬奧和冰雪產業擦亮智慧底色。
當然,對有志投身冰雪產業的企業而言,投入產出比始終是指揮棒。“孤軍奮戰”不是最佳途徑,“善作善成”還需主動投身產學研體系深度融合大格局,改變自身科研人員不足、科研資金缺乏、技術不夠雄厚等難題,與高校和科研院形成創新合力,融入冰雪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汪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