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旻
截至2021 年1 月15 日收盤,已有超100 家上市藥企發布2020 年度業績預告,在市場上引起連串反響。亞太藥業1 月14 日發布業績預告稱:2020 年度公司可實現扭虧為盈,預計歸母凈利潤達2000 萬元至3000 萬元,隨后該股連續收獲2 個一字漲停板;同日,藥企圣濟堂也發布了業績扭虧公告:在近2個交易日中該股累計漲幅達10.93%。除前述兩個順利扭虧的企業,還有數十家藥企為了保殼,在年底做出了“苦苦掙扎”的舉動。一些企業為了美化業績,選擇轉讓子公司股權、轉賣專利,甚至還有企業用房屋拆遷補償款賭上了虧損的漏洞。
據統計,當前共11 家上市藥企宣布稱2020 年度可實現扭虧。其中,譽衡藥業、亞太藥業于2019 年度曾巨虧超20 億元。對于“逆風翻盤”,亞太藥業在公告中解釋稱:系獲得1.78 億元房屋拆遷補償款所致;譽衡藥業則是通過出售子公司股權,獲得超6 億元的收入。此外,在前述11 家扭虧的企業中,覽海醫療、圣濟堂、冠昊生物也均在2020 年度轉賣了部分資產,僅美康生物一家公司的扭虧是因經營情況較2019年發生較大改善所致。
2020 年度不少藥企都曾轉賣資產,如新華醫療擬公開轉讓子公司70%的股權,哈藥股份作價1310 萬元轉讓旗下房產,信立泰轉讓多款產品的相關權益。而對于轉賣資產的原因,大多都是盤活資產、聚焦主業等。
近年來受行業政策影響,部分企業需要通過出售資產的方式,調整業務結構。但也存在部分企業因主業不濟,需要依靠轉賣資產,甚至是政府補助從而實現所謂的業績增長或盈利。上述這些被轉賣的資產,往往都是非流動資產,一般只能找到關聯方來接盤。而關聯交易大多都不是市場行為,可能會存在比較明顯的利益輸送。
上市公司為了扭虧、不被戴帽或者不退市,通過甩賣資產、資產重組等行為實現短時間的大額盈利。但治標不治本,沒有優化、改善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反而破壞了市場公平,導致市場中不成熟的投資者很難判斷上市公司的好壞,損害了廣大投資者利益。對于這類行為,監管層需出臺政策嚴管,促使企業做好經營、健康發展。
2020 年12 月31 日,滬深交易所正式發布了退市新規。其中,新增了“扣非凈利潤+營業收入”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根據新規,連續兩年扣非(前后)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收低于1 億元的上市公司,將面臨退市風險。在退市新規下,覽海醫療或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019 年度,覽海醫療實現歸母凈利潤-1.75 億元,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潤-1.91 億元。截至2020 年前三季度,其僅實現3800.05 萬元的營收,且歸母凈利潤及扣非后凈利潤仍為負值。覽海醫療發布業績預盈公告稱:2020 年度將實現歸母凈利潤7000 萬元至1 億元,但扭虧是因其出售子公司上海禾風醫院51%股權所致。扣除該項非經常性損益后,覽海醫療的扣非后凈利潤預計為-1.27 億元至-1.57 億元。
在退市新規下,長期主業不佳、持續依靠政府補貼或出售資產保殼的上市公司,不能夠再打“擦邊球”。反之,主業正常但尚未開始盈利的科技型企業,或因行業周期原因暫時虧損的企業將不會再面臨股票退市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