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躍(江蘇省揚中中等專業學校 )
在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持續受到關注,在新出臺的中職“三科”的新課標中,都明確了各學科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在發展中職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中,筆者認為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如今,“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熱詞,教育改革已經進入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全新階段。2020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中職“三科”課程標準》中,彰顯了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總目標的特點。其中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等四個方面。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個具體化的過程,最終的落腳點是課程。在江蘇省中職語文課程中設有“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三個模塊。在長期的教學中,廣大教師更多的是注重前兩個模塊的教學,而忽視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運用有關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培養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在活動中提升語文應用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培養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由此可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和健全學生人格,與核心素養的定義——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不謀而合的。因此,中職語文綜合實踐課程為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陣地。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綜合性、實踐性、職業性等特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綜合性是指以學生的直接學習經驗為基礎,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它既包括語文內部的各要素,也包括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跨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有利于在多元化的教學情境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將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然后在應用中不斷鞏固知識、獲得新知、提高素養。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活用課本知識,走向社會的一個“演練場”。通過模擬職業情境,培養職業理想和職業精神,增強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提高職業技能。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可能明顯地感到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發展中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豐富多樣,主要有討論型、表演型、競賽型、展示型、綜合型。在不同的活動形式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也是有所側重的。比如,在“誦讀中華經典,打造書香校園”的誦讀活動中,學生從誦讀千古美文中,積累語言文字精華,學校通過這個活動來營造書香校園氛圍,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活動中進行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再如,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古詩詞時,可以開展如“遇見最美古詩詞”的賞析活動,學生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古詩詞意境、佳句品評等方面入手,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析古詩詞的意境及作者的創作手段,既可以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又能提升團隊的合作能力。這種開放自主的鑒賞形式,是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有效方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形式的多樣性、靈活性、開放性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了載體,讓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當前的教學評價存在“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等問題,與核心素養所要求的方向并不一致,阻礙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核心素養要真正“落地”,需要構建新的教學評價。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只是習得能力;還需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的發展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書本知識;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品德與文化修養,而不是分數的高低,升學與否。
為了讓活動開展得成效顯著,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了一套較為成熟的評價體系。評價方式多樣,有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專家點評等方式。評價內容多樣,既有對學生語言運用等語文能力的評價,也有對學生組織策劃等實踐能力的評價,還有對學生應變協調等思維能力的評價。在評價時,重過程、重方法、重效果,不僅僅是評價分數,而是要在觀察整個活動的基礎上,診斷和修正學生的學習行為,激勵學生不斷調整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式,最終促進學生的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要求,積極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構建和運用語言,提升思維品質,培養審美情趣,提升文化品格,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