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濤
(濱州市惠民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 濱州 251700)
土地利用轉型,顧名思義就是要科學合理地使用土地,以土地的形態變化為有效抓手實現對土地利用的改變,推動土地有效使用,使土地形態呈現變化推動土地利用實現轉型,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在于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因此,它與經濟轉型是相互對應的,當前工業化已經達到了頂峰,對于建設用地的需求逐漸減少,但是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對于住宅土地資源的需求,卻日益旺盛,因此住宅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重呈現逐年增長。
土地資源管理就是指對資源管理部門依照自己的權限,通過各種措施或者依靠頒布相關的法律政策來進行對土地資源的約束,進而實現保護推動土地資源得到節約化,科學化使用。[1]
雖然我國領土面積居于世界第三位,但是應當看到我國的人口規模一直處于世界第一位,人均占有國土資源面積排在中等。特別是由于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于土地資源的需求日益旺盛,造成我國人均土地面積變得更小,土地利用處于過度開發的狀態。此外,我國的土地資源分配也極為不平衡,東部地區人口多,耕地面積有限。西部地區多為沙漠地區,氣候干旱不適宜人類居住,造成當地的土地資源質量不高,大量的人口涌向東部,造成東部地區發展壓力很大,人均占有國土面積更少。
當前,隨著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對于土地的破壞力度逐漸加大,保護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當前我國在土地利用轉型和土地資源管理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不合理開發和利用,造成我國的土地質量逐年下降,甚至出現了退化。這一方面是由于水土流失而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人類過多的使用化學藥劑或者生物質造成土地資源受到污染。此外,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中,對于污水廢水的排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的污染和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總之,由于人類的各種生產生活行為,對于土地資源的破壞日益嚴重,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必須要充分的提高土地利用轉型和土地資源管理。
近年來,很多地方為了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大量的開發使用土地,沒有很好的結合因地制宜促進經濟發展的原則和理念,大量地用很多良田。很多地方在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也沒有很好的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造成當前的土地使用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當前高速經濟發展的需要,已經落后于當前的形勢,造成土地資源存在了浪費。另外,很多地方推進城鎮化,造成很多土地荒廢,沒有達到合理的使用。還存在這一種現象,本來土地面積就少,地區對于耕地存在著過度開墾或者開發使用不當而出現了水土沙漠化的現象,造成了土地資源的發展極為不平衡。
土地資源管理內容就是指政府駐土地主管部門通過一定的政策來管理土地的使用權,進而實現對土地使用的全面掌握和指導,同時能夠使土地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得到有效的監管。在這個過程中,國家還要對土地的形態進行及時地調整從而實現對土地使用管理進行全面綜合把握的目的。國家要想實現對土地的管理做到全面,必須依靠一定的制度因此,相應的土地制度必須要先制定,這樣才能保障管理的強制性約束,具有一種法律效力,產生作用。通過頒布相關的土地制度,就能及時的實施相關土地政策。當前我國在土地上面所制定的制度主要是保護制度、用途管理制度以及征收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夠影響土地利用的轉型。
我國發展速度快,發展狀態也實現了質的提升,因此為了適應更好的經濟發展,必須要對土地的開發利用進行及時的調整,對土地的利用及時轉型。當前,落后的土地利用方式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當前的經濟發展需求,同時還造成土地的利用效率大打折扣。為了進一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以土地轉型為有效抓手已成為當前對土地資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盡管當前我們已經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保護土地,但是據調查研究我國土地可利用的面積每年都在減少,說明土地保護制度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為了切實做到保護土地,必須要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滿足土地轉型需要。因此,土地資源管理的質量和水平也隨著土地制度改革而逐步提升,這說明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能夠共同進步。
政府土地資源管理部門,在規劃土地資源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以環境保護為第一要義,認真落實土地規劃政策已達到對土地節約使用的效果,進而實現對土地的進一步保護。同時,要確保土壤質量不受影響,要密切結合形勢發展,對于規劃做到動態調整及時調整,不斷進行完善。對于發現的在土地利用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土地資源污染等現象及時解決,做到高標準規劃土地資源。另外,對于審批的土地要認真審核,確保節約和保護理念措施能夠落實落地,同時要對耕地作物實現不斷的優化,推進土地的使用價值不斷提高,鼓勵農民采用生物制藥施肥施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盡可能減少化學藥劑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和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2]
土地是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國家要調控好土地資源做好頂層設計,從宏觀上對地資源的配置做好全面優化保障,確保土地資源都能夠得到科學合理的開發使用。同時,要不斷提高土地的使用率、使用價值,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具體在土地資源配置中,土地資源主管各部門要切實發揮作用,通過土地價格、稅收等作為有效抓手,利用經濟杠桿的作用不斷優化各種資源的配置,實現科學合理,以行政手段切實加強對土地資源的優化和配置,倒逼土地資源使用方不斷提高對土地的使用水平和價值。同時,政府部門也要做好相關的監管,加強對土地使用的監督管理,避免因為土地使用方追求利益而出現的破壞土地等行為,要借助高科技不斷提高土地資源保護的環保措施,實現土地資源能夠呈現出經濟環境雙贏的發展步調。
自然與環境因素都發生了相關的變化,進而也帶動了人們對土地的利用形式也隨著產生了相應的變化,推動土地利用轉變自然而然出現。在土地利用轉型的過程中,制度雖然只是一種外部因素,但是相關的作用明顯、效果突出,只有不斷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不斷健全完善土地制度,同時配套各種政策才能夠確保土地資源能夠科學合理得到廣泛使用。
第一,依托于經濟手段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實現土地利用的轉型成功。在對土地資源管理的過程中,經濟手段是一種有效抓手,依托于與市場經濟發展規劃,對資源的調節調整可以實現土地資源能夠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最終實現管理的目的。在管理的過程中,地租與地價是兩種有效的經濟杠桿調節元素,地租、地價符合國家的相關政策,可在政策的范圍之內宏觀上對土地進行調控。除了政策之外國家還動用了稅率這個經濟杠桿來實現調整,倒逼土地得到有效使用,從而實現在土地利用的過程中能夠符合實際可持續協調發展,實現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協調。另外,國家還可以通過投資、增加財政投入等方式支持土地轉型,使其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各種需求,有效的科學的管理土地進而實現推動土地利用效率的不斷提升。
第二,不斷優化土地管理政策來加強土地管理,實現土地利用轉型成功。有效的政策制度是實現途徑資源管理的重要依據,因此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實際調研成果,結合當地的土地情況,制定出切實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用地情況報告,進而實現優化土地結構的目的,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當前我國在土地資源管理上的政策主要包含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實行城鄉二元化管理模式,明確農村的土地不能進行交易,城市的土地可以交易,這造成了農村土地在開發使用過程中受到極大的限制,無法切實發揮出土地的作用,實現土地轉型。二是在農村只有土地承包權可以轉讓,制度的目的就是進一步的加強農村土地的使用率,轉讓的僅僅是使用權,但是也進一步的提高了農村土地的使用率。三是節約土地制度,這是根本制度,通過節約用地制度可以進一步的改善當前對土地的利用效率低等問題,通過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推動土地得到科學合理使用,但是這個制度一直所發揮的作用效果不好。
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的支撐,面對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和土地生態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對土地利用轉型和土地資源管理的探究,不斷做好對土地開發利用的科學規劃,實現統籌合理使用,確保土地資源能夠得到可持續使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