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葛公鎮林業站 潘盛寅
光照較好、溫軟濕潤、多霧靜風的氣候是種植杉木絕佳的氣候類型,而干燥、大風、極寒極熱地區則較不利于杉木快速生長。在杉木種植區,不僅要能保證光照、濕度等自然因素適宜,還必須盡量保證土壤富含大量的營養成分,土質疏松且排水良好,才能為杉木的生長創造更為良好的環境。但通過實踐證明,陰坡要比陽坡更適宜杉木生長,且種植量越大,杉木的生長速度越快。
在許多地區林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許多林農和林產品投資者會因為杉木生長速度快、成型周期短、木材質量好等特點會將杉木作為首選樹種來進行林產品的投資與開發。東至縣葛公鎮是重點山區鄉鎮,該鎮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16.3攝氏度,全年平均降水量約1500mm,全年相對濕度較為穩定,在82%左右。該鎮土壤質量和土壤活力較好,多為黃紅壤土和黃棕壤土,適合杉木的大量種植與栽培,是林業投資者選擇杉木作為提升經濟效益的不二選擇。而杉木作為當地居民非常喜愛的樹種,在東至縣葛公鎮的分布十分廣泛,同時當地政府通過帶動杉木產業及其附屬產業的發展,也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該鎮有“林業三寶”一說,此“三寶”就是生漆、油桐、杉樹腦。1988年,東至縣全縣大面積開展綠色造林項目和長江防護林工程,大力發展杉木用材林,不僅在產量和產值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也為當地的生態環境起到了良好的改善效果。在這驕人成績的背后,也有部分杉木林因生長發育不均、養分吸收不足等原因造成林分質量不高,最終造成杉木退化林的形成。基于此,本文將針對杉木退化林關于林分生長質量和林木生長環境等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并給出相應的對策方案,用以提升杉木林的生長質量和生態效益。經過本人幾年來的觀察,結合與本單位同事的研究摸索,現就該鎮杉木退化林形成原因,改造預防措施闡述如下。
由于杉木作為主要鄉土用材造林樹種,杉木人工造林面積涉及戶多面廣,在造林前期準備工作中整體造林規劃與設計方案不夠完善,缺乏一定的造林經驗導致造林技術理論方面存在諸多欠缺之處,未能在造林前及時對該地區土壤環境和質量進行充分考察就盲目造林,林農也為按照當地林業局提供的科學、有效的林業生產技術來進行規范化育種和栽培,沒有根據當地生態環境來選擇適宜生長的樹種,過分追求快速成林成規模效應,導致杉木林種植不合理問題突出,最終形成大片杉木退化林。例如:葛公鎮部分群眾在石灰巖山場、粘性重的紅壤都營造杉木林,從而導致營造的杉木林分養分不足,生長不良,形成退化林[1]。
當地林業工作者多數采用自采自栽的方式,相當一部分種子采自小老樹,導致品種不良,另外苗木分級不嚴,大量二、三級苗上山造林,劣質種源培育的劣質苗木栽植后成活率低,林木生長勢太差[2]。
由于造林工作大多數由當地年齡較大、學歷不高的林農完成,其在專業造林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技術方面無法做到科學、有效、合理,且山區造林整地還有采用煉山、挖機的整地方式,造成土壤腐殖質被沖走破壞,土壤營養成分嚴重丟失,林木生長養分不足,影響長勢,也有調運造林苗木不及時假植,栽植質量不合格,“一鋤發”造林時有發生,導致造林成活率低,或成活不成材,林木生長不良,栽植質量差[3]。
由于葛公縣村民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導致杉木林密栽現象嚴重,而杉木林由于栽種密度過大,杉木光照不足、光照不均,土壤養分和水分的吸收競爭激烈,造成林木生長發育遲緩,林木質量不高,多數杉木無法形成大徑材,且材質較差,在市場中很難具備一定的競爭力。此外,營造杉木純林容易造成土壤退化,森林生態功能單一,森林的多樣性缺失,導致杉木退化林的產生[4]。
由于當地林業部門的疏忽及相關林業規章制度不完善,導致該地區過于注重造林而忽視了林木生長過程中的管理,一味追求林產業面積的增加而沒有做好相關栽培和撫育工作,導致杉木林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雜草叢生,吸收掉大量土壤中的養分,也導致土壤板結,水分和各類營養物質供應不足、供應不均現象嚴重,最終形成杉木退化林[5]。
當地林農在造林工作完成后沒有及時對其進行撫育間伐,造成林分生長過密或在杉木進入中齡林分時,林農追求效益,進行拔大毛采伐,長期采伐后導致優勢木被采伐,造成整個林分質量降低,從而形成退化林。
杉木林主伐后不進行樹種更新,伐后群眾喜歡萌發林還林,群眾對杉木二代林撫育管理不善,除萌不及時,導致杉木二代林生長不良形成退化林,
公益林中杉木人工林過熟不采伐、不更新老化形成退化林。
根據杉木退化林成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
當地林業工作中需要在杉木林中選擇小徑材或長勢不良的杉木進行伐去,并補栽闊葉樹苗,形成杉闊混交林。此方法不僅可以達到豐富樹種結構、養分吸收均衡的目的,還能保證杉木林和闊葉林互相補給養分的效果,一般適宜調整強度在30%左右。
間杉育闊。在要改造的退化杉木林分中,將部分杉木間伐,采取森林撫育措施,培育林下現有的闊葉幼樹,以形成杉闊混交林,這種措施主要適用于已退化杉木林下有闊葉幼苗的林分,同時必須進行除草撫育。
在杉木退化林修復工作中,林業局應聯合當地具有杉木種植經驗的林農進行實地考察,盡量選擇土壤質量高、養分足的地塊進行重點修復,并對杉木修復林的面積、密度和布局進行詳細規劃。針對不同地形區域采取不同的修復原則,在坡度較小,土壤較為穩定區域可以進行全面采伐、重新種植適宜樹種的辦法;對于坡度較大區域可以采取25%-30%左右的采伐強度,并搭配其他闊葉樹種進行混交林種植。
及時清除杉木林中的雜草和灌木叢,防止其繼續與杉木競爭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并對部分區域進行適當松土措施,從而有效改善林木生長環境。對于生長速度較為緩慢的杉木適當進行深翻改土作業,以增加杉木的通透性和養分吸收效果,通過改善光照條件和土壤結構來提升杉木的整體質量。
杉木退化林土壤貧瘠、立地條件差,要改善土壤營養狀況,在中耕松土的同時,根據林木生長需要中缺乏的營養物質進行施肥,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林分質量。肥沃的土壤以堆肥、糞肥、塘泥、燒土等為主,施肥以氮磷肥為主。還可以在林間間作,種植綠肥等作物,提高土壤肥力。
杜絕煉山整地和全墾整地,杜絕使用挖機進行整地,提倡采用帶狀或穴狀整地的方式。
煉山整地使山場雜灌等植被中的養分和水分損失殆盡,使整片林地地表外露,破壞土壤結構,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也削弱了土壤保水能力,林地地力降低,林木后期生長受到直接影響;全墾整地和使用挖機進行整地易使土壤疏松,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更破壞了森林生態的多樣性。
倡導以帶狀或穴式整地方式,將清除后的林地雜灌等植被沿等高線堆成水平帶,自然腐爛,增加地力,又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森林生態的多樣性。同時,杉木造林從采種就嚴格把關,要從生長勢良好具有優良遺傳品種的母樹采種,栽種時嚴格要求一級苗上山,栽植宜春季栽植,栽植穴要大而深,使根系舒展,苗梢宜向下坡。
首先將林分內枯死木、瀕死木、生長不良木清除,然后選擇適宜樹種進行補植更新。也可采取林冠下造林的方法,林冠下造林更新應選擇幼苗耐庇蔭的樹種。造林前,先伐除瀕死木、生長勢差的林木,然后進行林冠下造林。待更新樹種生長穩定后,再對上層杉木進行選擇性伐除,使之達到合理的密度,以保證森林生態的多樣性,提高公益林的生態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探究杉木林的退化原因并給出對應的解決政策,以擴大我國杉木林的培育和種植,從而促進我國林產業及其附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