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 孔小寶,孟之琳,李琪,楚丹丹,李健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然在我國爆發,對人民的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全國人民經過長達七個月左右的努力,我國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在疫情爆發的前中期所面對的醫療資源的嚴重短缺的問題卻是不容忽視。在面對突發性、全國性的公共醫療衛生事件時,我國的醫療保障系統出現了明顯的飽和現象。
對此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有意側重發展醫學專業學生的就業市場,同時也鼓勵醫學生進一步的深造。醫學生在畢業之后面對參加工作、繼續深造、甚至改變行業等許多的選擇,在當下醫學崗位相對緊缺以及國家大力支持的情況下,是否會改變學生的就業趨勢。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過調查、數據分析了解當下民辦高校醫學生就業意愿及規劃并給予相關建議。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于2021年5月對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的臨床醫學、護理學、藥學、醫學檢驗技術、助產學、康復治療學幾大熱門專業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發放950份,回收問卷926份,其中有效問卷884份,問卷有效率為95.46%。有效問卷中男生354人(40.05%)女生530人(59.95%);臨床醫學274人(30.1%)護理學153人(17.3%)藥學91人(10.3%)醫學檢驗技術122人(13.8%)助產學104人(11.8%)康復治療學141人(16.0%)。
1.問卷設計
問卷選項為單選型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有性別、專業等基本問題,以及對于就業發展趨勢的認知、未來的職業規劃、就業發展方向、對于目前就業前景是否了解、新冠疫情對于原本職業規劃是否影響、對于國家新頒布的就業政策(《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是否了解、以及對國家推動醫學生就業的期待值的高低。
2.調查、統計方法
問卷制作完成后進行統一的發放,采用線上問卷星線下紙質版回收兩種方法收集問卷,對于收集的數據由專人進行整理,清除無效數據,然后將數據導入SPSS24.0進行數據分析,運用t檢驗、方差分析、以及P檢驗等方法計算新冠疫情對于醫學生就業認知的影響(如圖1所示)。

圖1 職業規劃清晰程度
總體情況:醫學生對疫情出臺的新政策普遍不了解56.11%(496人);薪酬是影響醫學生職業規劃最主要的因素42.53%(376人);因疫情對就業產生影響為760人(85.97%);因新政策對就業產生影響為90.27%(798人);84.62%(748人)對國家新政策推動緊缺專業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抱有期待;53.85%(476人)未來的就業領域計劃仍為執業醫師。
1.不同因素對于醫學生就業認知的影響
職業規劃
由調查顯示,在此次調查的樣本容量中,86.88%(830人)對就業形勢有著不同程度的了解;13.12%(116人)對就業形勢完全不了解;93.89%(830人)的大學生有著自身的職業規劃;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側重點薪酬占比最高,為42.53%(376人);其次分別為發展空間31.9%(282人);工作性質及強度15.38%(136人)等(如圖1所示)。
由調查顯示,在此次調查的樣本容量中,疫情對85.97%(760人)的醫學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沒有產生影響的人數占比為14.03%(124人)。其中在疫情對就業產生影響的醫學生中69%(610人)更加堅定自己所學的專業;10.63%(94人)對所學專業產生動搖;8.37%(74人)有其他方面的想法,見圖3。

圖2 職業規劃側重點

圖3 疫情對就業的影響
由調查顯示,在此次樣本容量中,新政策(新政策是指2020年9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對90.27%(798人)的醫學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9.73%(86人)未產生影響。在新政策對就業產生影響的醫學生中,49.32%(436人)更加堅定自己所學專業;23.08%(204人)對所學專業產生動搖;12.44%(110人)有著其他想法。對于出臺的新政策不了解人數占比最高為56.11%(496人)。84.62%(748人)對國家新政策推動緊缺專業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抱有期待,見圖4、5。

圖4 新政策對就業的影響程度

圖5 新政策對就業產生的影響
2.未來就業領域計劃
由調查顯示,在此次樣本容量中,未來就業計劃中職業醫師占比最高為53.85%(476人);其次分別為醫療行政部門15.84%(140人);教育行業11.31%(100人);其他8.82%(78人);醫療器材銷售6.11%(54人);公務員4.07%(36人)。
根據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匯總與分析,總體上我們可得出薪酬是影響醫學生擇業的最主要因素,疫情與新政策出臺都對醫學生的就業產生了很大影響,大部分醫學生對于國家新政策的推動作用抱有很大期待。
從職業規劃方面的數據結果可以看出,如今的學生是有一定前瞻性的,較為積極關注自身專業的現狀與發展,大部分的學生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有著一定程度的規劃。且大部分的學生相較于社會貢獻度,更看重于薪酬、發展空間、工作性質及強度。不難看出,面對于日漸增長的社會生存壓力,大多數學生選擇了更務實的職業發展方向作為日后選擇的側重點,見圖6。

圖6 醫學生對國家新政策的期待值
疫情方面的數據結果可以看出,疫情的突然爆發暴露了我國醫療體制在數量、投資、基礎設施與人員配置上的種種問題,使得醫學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量與社會需求量的質量與數量產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大部分學生仍堅定所學專業。原因大概分為三方面,一是在此次疫情中,國家更加重視醫療行業的發展;二是社會對于醫學相關人員的需求量仍是很大;三是學生本人及其家人重視學生個人意愿。
從新政策方面的數據結果可以看出,學生雖對未來職業發展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且未實時關注未來職業的動態發展及其新政策的出臺和實行。在簡單了解新政策后,因為在新政策下醫療資源側重點發生偏移,促使著學生積極投身于緊缺專業學科,且學生普遍對于新政策的推行比較期待。
未來就業領域計劃的調查結果顯示醫療相關職業共占比75.70%,排除調查學生均為醫學院學生這一因素,更多是學生們在當前社會現狀下愿意去堅持在醫療相關行業發展,見圖7。

圖7 未來就業計劃
分析與建議:醫學生學習資金投入周期長、投入力度較大,肩負重任,國家及其地方的政府應當提高對于醫學生的學費補助;年輕醫師的工資待遇不高,如今的醫患關系緊張,工作環境相對較差,醫院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更加和諧的醫患關系,并提高醫生的待遇,讓醫生無后顧之憂;醫學類學生畢業考研壓力大,高校也可適當增加研究生名額,以幫助更多醫學生有“研”可上;各個醫學類專業學生本科畢業之后就業機會選擇較少,國家應鼓勵和推動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高鄉村醫生的待遇及其晉升機會,讓更多醫生愿意扎根鄉村醫療衛生事業。
分析與建議:未來可能會再次爆發類似的公共衛生事件,醫護行業仍有大量的空缺;疫情中國家的重視,新政策的發布促使更多醫學生投身緊缺學科,這些都可能影響醫學生的就業認知和就業方向。社會各界應提高對于醫療衛生行業的關注度,并呼吁改善醫療環境及醫患關系。國家應大力推進新政策的實施,切實提高緊缺學科的人才培養,加大對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力度。